賈慶林李長春等觀看北京新年音樂會
新華社(記者徐京躍)2005年12月31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等領導同志,與首都6000多名觀眾一起觀看了北京新年音樂會。
音樂會由奧地利指揮家拉爾夫·魏克特和中國指揮家譚利華輪流執棒北京交響樂團,演出了約翰·施特勞斯的《南方的玫瑰》、拉威爾的《波萊羅》和中國民歌《茉莉花》等經典作品。
被譽為“天籟歌后”的莎拉·布萊曼傾情演唱的《告別時刻》,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馬克·貝迪與中國女歌唱家張也聯袂演唱的內蒙古民歌《牧歌》,讓全場觀眾如醉如癡;瑞士鋼琴家安德列·漢弗里格也為觀眾奉獻上格里格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
已經走過輝煌10年的北京新年音樂會,是北京歡慶新年期間的一項重要節目,已成為北京邁向國際大都市的標志性文化活動之一。劉淇、劉云山、陳至立和彭珮云等一同觀看演出。
中國音協將辦第二屆國際聲樂比賽
中國選拔賽暨大師班
由中國音樂家協會和加拿大“20世紀歌舞劇院”聯合主辦的首屆“國際聲樂比賽中國選拔賽暨大師班”,作為“國際青年歌劇使者計劃”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于去年6月在北京成功舉行。由加拿大、羅馬尼亞和法國三名專家組成的國際評委會從參加選拔的中國青年歌唱家中選出八名優秀選手,分別赴意大利、法國、加拿大參加國際聲樂比賽和演出,取得優異成績。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女中音董芳和上海歌劇院青年演員女高音徐曉英分別在法國和加拿大的國際聲樂比賽上獲得第二名。
第二屆“國際聲樂比賽中國選拔賽暨大師班”將于2006年4月16日—22日期間在成都和北京兩地分別舉行。活動仍將采取選拔賽和大師班相結合的方式,由國際評委會成員以一對一方式講授大師課,隨后進行選拔賽,選出優秀者赴國外參加5項國際聲樂比賽。本屆選拔賽將為今年6月至9月間在奧地利、意大利、法國和西班牙舉行的五項國際聲樂比賽選送優秀選手參賽,有些比賽可直接進入半決賽(五項比賽均由世界著名歌唱大師擔任主席,如西班牙比賽評委會主席為卡雷拉斯)。另外,還將選拔中國優秀青年歌唱家赴法國拉威爾國際學院進修及赴加拿大和羅馬尼亞等國參加音樂會或歌劇演出。
中國音協將邀請法國馬爾芒德國際聲樂比賽評委會主席梅斯特萊、羅馬尼亞布拉索夫歌劇院總監米哈依列斯庫、加拿大20世紀歌舞劇院總經理兼藝術總監阿蘭·諾納以及德國蓋爾森基興歌劇院藝術總監克萊恩等國際知名人士來華擔任本屆選拔活動的國際評委并在選拔賽的同時開設大師課。
選拔賽暨大師班活動現已開始報名。報名者請提供個人中英文簡歷、照片和身份證復印件。報名截止日期為3月26日。咨詢電話:(010)65389265、65004524。電子郵件:cma_amc@sina.com中國音協網址:www.cflac.org.cn/xh/yinyue (張錫海)
冼星海誕辰百年紀念座談會在京舉行
2005年12月29日,由中國合唱協會、廣東合唱協會等單位主辦的“百年星海,黃河情愫——紀念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誕辰100周年紀念座談會”在北京舉行。
此次活動由星海故鄉廣州番禺區委宣傳發起倡議,在京的許多曾與星海并肩戰斗過的老朋友以及他的學生都出席了座談會。其中除了已過耄耋之年、剛剛做完心臟“搭橋”手術不久的老指揮家嚴良堃,還有坐著輪椅專程趕來與會的老作曲家時樂濛。他們在發言中分別回顧了當年自己與冼星海交往的情形,以及星海在音樂及革命事業中給予他們的深刻影響。
此外,來自廣東的代表還向大家通報了當地于2005年為“紀念冼星海誕辰百年”舉辦第五節星海藝術節,籌建冼星海紀念館,推出了20集電視連續劇《冼星海》等一系列活動。
與會者一致認為,人民音樂家冼星海所開創的民族化、革命化、大眾化的音樂道路,對今天的音樂事業依然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而如何更好地繼承他“為人民而歌”的精神,更是每一位音樂家應該思考的問題。同時,與會者也呼吁加強對星海的創作思想、音樂風格的深入研究。
“首屆中國音樂評論評獎”啟動
為繁榮音樂生活、促進音樂藝術事業的健康發展,”中國音協”理論委員會授權中國音協音樂評論學會承辦的“首屆中國音樂評論評獎”活動已于日前開始征集參賽論文。本活動由本刊以及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音樂周報》社等多家單位共同參與協辦。
本次評獎活動的涉及范圍相當廣泛,凡是2000年以來撰寫的有關音樂創作、表演、研究、教育乃至社會音樂生活領域的論文,均可參加評獎。當每位參賽者提交的參選文章不得超過2篇。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的專業或業余“樂評人”均可參加。
參選者可將自己參評論文的復印件或打印件(如已在公開刊物上發表須注明刊發時間及刊物名稱)一式10份,連同100元評審費一并寄至:廣州市先烈東橫路48號星海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明言收,并同時將論文的電子文本發送至my27@21cn.com,截止日期為2006年6月15日。本次評獎的最終結果將于今年8月召開的“中國音樂評論學會第二屆學術會議”期間揭曉。屆時,未獲發表的獲獎論文將有機會在本刊以及其它國內刊物上發表。
民族管弦樂新作征集活動初評結束
日前,由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與中國廣播藝術團聯合舉辦的“民族管弦樂新作品征集評選”活動的初評工作已經完成,共有12部新作品脫穎而出,進入下一輪的終評。這12部作品分別是房小敏的《幻想曲》和《川藏風情》、姜瑩的《空城計》、郭龍的《中國年》、駱季超的《駿馬奔馳》、吳華《茶馬古道行》、蕭冷的《邊寨素描》、徐堅強的《天仙配》、張式業的《一枝花》、李云濤的《沂蒙山小調》、梁智弘的《西部山林》以及張翰書的《火紅的年代》。
本次評選活動共收到來自全國的參賽作品70部,參賽者除了各藝術院校的師生、專業團體的作曲家,還不乏群眾文化戰線的干部乃至中學的音樂教師。在評選過程中,有指揮家、作曲家、理論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充分考慮了人民群眾的藝術情趣、欣賞水平和實際需要”,力求所有的入選作品都能為普通聽眾所理解和接受。
本次評獎的“終評”將于3月在京由中國廣播藝術團采取現場演奏的形式進行。
郎朗受聘成為中央音樂學院
最年輕客座教授
近幾年來,郎朗以他23歲的年齡馳名中外樂壇。他不僅被《人物》雜志喻為“將改變世界的20名青年”之一,而且還是與柏林愛樂樂團和美國五大交響樂團簽約的第一位中國鋼琴家。郎朗是中國人的驕傲,更是其母校中央音樂學院的驕傲。正因為如此,作為院慶55周年系列展演活動和中央音樂學院第五屆音樂節重要演出之一,2005年12月21日,在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廳舉辦了郎朗大師班。
大師班開始前,中央音樂學院院長王次炤教授發表了歡迎致辭并宣布授予郎朗中央音樂學院客座教授的稱號,使他成為中央音樂學院歷史上被授予該稱號的最年輕的音樂家。
聘書頒發儀式結束之后,郎朗為該院大學、附中的三位學生進行了大師班授課。
(吳葉)
“讓世界傾聽澳門”——
2005國際華語歌曲創作比賽評獎揭曉
由中國音樂家協會、澳門基金會主辦,《人民音樂》編輯部、《歌曲》編輯部、《詞刊》編輯部承辦的“讓世界傾聽澳門”——2005國際華語歌曲創作比賽終評不久前已經揭曉。李海鷹創作的《七子之歌》等6首作品分獲一、二、三等獎。
此次比賽旨在以澳門回歸祖國五周年為契機,憑借音樂的翅膀,向中國和世界展現澳門的歷史、文化、藝術、民俗、風光以及包容和諧的社會人文景觀,展示澳門在中外交流中扮演的獨特角色,抒寫澳門與祖國的血脈聯系,歌頌澳門回歸后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新景象。
獲獎作品將分別獲得獎金:一等獎5萬元,二等獎3萬元,三等獎1萬元,優秀獎5千元。上述獎金詞、曲作者各半。關于此次活動的盛大頒獎晚會擬于2006年3月在澳門舉行。
獲獎名單:
一等獎
《七子之歌》聞一多 詞,李海鷹 曲
二等獎《這一座城市很溫暖》 孫新凱 詞,徐沛東 曲;《讓世界傾聽澳門》 陳哲、李西安 詞,王祖皆、張卓婭 曲
三等獎《媽祖情緣》高原 詞,章紹同 曲;《小鎮書簡》陳哲 詞,孟衛東 曲;《親親白蓮花》秦庚云 詞,鄧偉民 曲
優秀獎《星星月亮》 王道誠 詞,周志勇 曲;《我愛澳門的離島》 鄧思平 詞,澳門人樂隊 曲;《白蓮花開明月圓》 虞文琴 詞,顧春雨 曲;《輕搖澳門金色的甜夢》 若舟 詞,戚建波 曲;《海上花園》 宋小明 詞,李海鷹 曲;《澳門是一扇美麗的門》 蘇柳 詞,張千一 曲;《這一座城市很溫暖》孫新凱 詞,曉其、杜克 曲;《澳門你好》 于平 詞,陳雄 曲;《海風吹》 周毅如、劉增智 詞,李一丁 曲;《東方之門》 王持久 詞,郭小笛 曲。
(韓新安)
首屆福建省藝術科學研究學術年會在榕召開
由福建省文化廳藝術科學研究工作領導小組主辦、福建省藝術研究所承辦的首屆福建省藝術科學研究學術年會暨福建省藝術研究所成立45周年慶典于2005年12月1日至5日在福州舉行。來自全省各地市研究人員,各高校教授、博士生、碩士生近百人參加了會議,年會收到90篇共110萬字的學術論文。
本屆年會有關音樂藝術方面的論文共計17篇,計有:孫星群的《福建民間歌曲論說》、吳少雄的《聲論——〈干支合樂論〉之二》、王秀玲的《在傳統文化與個性主張之間》、馬達的《中國音樂教育學的歷史發展及其展望》、曾憲林的《莆田文枕琴探述》、魏德泮的《對我國歌詞事業的展望與預測》、王珊的《把關注延伸到“申遺”之后》、康長河的《于京君的室內樂配器〈圖畫展覽會〉之“漫步”分析》、鄭錦揚的《區域藝術研究:當代中國藝術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李舒的《閩劇逗腔四題》、李暉的《月影婆娑 古雅秀美》、謝寶燊的《莆仙戲的“聲詩”、“和聲”、“詞調”探源》、陳彬的《從薌劇‘雜碎調’與臺灣歌仔戲聲腔的交融看閩臺文化血緣》、吳蔚的《淺析張權的聲樂藝術理論》等。這些文章各從不同的方面分別對傳統的民間歌曲研究、傳統的戲曲音樂、從當代前沿音樂發展軌跡看傳統文化、音樂創作思想、音樂教育、歌詞創作等進行了探討。
文化部、福建省政協、福建省委宣傳部、福建文化廳等部門領導,出席了本屆會議并作了重要講話。
(王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