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國內流行的各種音樂賽事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興起的文化現象,是改革開放的結果。這些賽事或具公益性或具商業性,但都發揮了推進中國音樂發展,發現新人、推出新作的作用。比賽為新人提供表現平臺,為大眾提供了看臺。
新世紀以來,中國的音樂賽事逐漸由敏銳的傳媒主導向專業行業主導轉變。由政府型、行業型設定賽事如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更加合理科學設計、成為優秀品牌且可持續性發展就成為重要的事情了。
社會上對“央視歌手大賽”議論最多的就是三種唱法分類由較為科學到不太科學的歷史認識的轉變,對此我也十分贊同。在1998、2000年出現了“李瓊現象”,她的這種民通演唱有著廣泛的大眾認知和欣賞基礎,但是流行組不愛,民族組也排斥,被評委稱之為“報錯戶口了”。社會上的反饋意見與專家都希望改變比賽設計,提倡有利于創新型的跨界歌手和新型作品的生成的賽制改變。
最近中國音協召開“金鐘獎”發展研討會,確定歌唱專業分類評比,尤其將流行音樂分類出來無疑是種進步。但是在廣州舉辦的新人大賽仍然維持原來的計設“混評混比”就是不分唱法、評委也不分組(流行演唱可用話筒了)。文化部在重慶舉辦“第六屆聲樂大賽”分組賽但評委不分組,央視將采取在三種唱法上增加了原生態民間唱法和各類組合演唱無疑滿足了人們對學院派民歌及流行多樣式的訴求。從上述三種比賽不難看出賽事都在求變。許多對希望歌唱多樣性發展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是選擇做法則不同。一個是“壓縮混比法”,一個是“分類擴張法”。
對于“壓縮式”的混評,負面影響顯而易見,最主要的是混評的標準不易細劃,而評委的專業知識面不夠,弱化評委的專業權威性,使歌唱賽手不服,結果大相徑庭,有失公允。比較而言“分類擴張法”是一種進步,世界上的成功大賽范例無不是因不斷細劃專業分類而發展的。如“格萊美”獎項是因不斷涌現的音樂形式而不斷設定新的獎項分類,從而樹立了權威性、國際性、大眾性的風格。國際上的聲樂比賽類別中可劃為兩大類就是傳統演唱也稱古典類,另外就是大眾流行類。民族類均在兩類中得以體現,美聲唱法和流行唱法的民族性問題都有充分體現。而民間歌唱是可以獨立存在的。中國教育形成固態模式,用美聲訓練的所謂民族唱法更趨于中國美聲,但已成大勢,(這里先不討論學術專題)。既然存在著中國特色的三大類唱法,約定俗成,存在著的即有合理的因素。不如在些基礎上擴張細化,而不是壓縮混評。我們應當采取“民主決策和科學決策”,當以最后結果論成敗。因為本末倒置的做法不會產生歌唱多元化的良好結果。
按專業形式細劃分類,即大類與小類,是一種市場需求,是一種發展趨勢,是一種與時俱進的前沿引導。比賽計劃會反映出主辦機構的信息量、知識性、專業性、市場性強弱態勢,也反映出設計者的文化理念和市場觀念。
我的意見是以三大類唱法(傳統唱法、民族民間唱法、流行唱法)分類或以作品(藝術歌曲、民族民謠歌曲、流行歌曲)分類。
在民族民間類唱法上細劃出:學院民歌(美聲方法訓練的民聲)、通俗民歌(即李谷一、于文華、湯汕、陳思思)、民間民歌(即賀玉堂、王尚榮、阿寶)以及民歌組合等形式類別。
在流行音樂專業細劃出:傳統流行演唱、民謠流行演唱(包括校園、鄉村、城市民謠也包括所謂民通)、爵士及藍調、RB演唱、HIP HOP及各種組合等分類……
總之,分類設計比賽與評審是我們的堅持與倡導,如何細化尚需專家民主論證。但是,“混評混賽”實在是一種判斷上的退步。在世界進入信息化的今天,我們面前的文化流向、流速使我們必須不斷學習,只靠以往的專業和權威持位都會失重的,失重的標準一定失去公平。賽制的設定不僅對文化賽事的主導者、設計者提出新問題、新挑戰,同時也對評委群體提出嚴肅的課題:你必須要做好功課才能坐在專業賽事的評委椅子上。在新知識面前讓我們都說一聲:“我不懂!但我在學習!”
付 林中國音協流行音樂學會副主席、海政文工團藝術指導
(責任編輯 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