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剛剛過去的2005年,龍之媒總經理徐智明顯得非常高興,雖然當年營業額提升不多,但利潤增長很大,僅僅因為成本降低,公司的利潤就增長40萬元。
談起省錢成功,徐智明津津樂道:“一個公司實行精細化管理,其實很多錢是可以省的。比如電話費,我們2004年公司總部加分店每月電話費5000多元,2005年每月只有1000多,省了4/5,一年就省下4萬塊。”徐智明發現,公司的長途話費多是分店與總部、分店與分店之間的聯系。2005年,他們采用了skype軟件,這是一種網絡通話,軟件是免費下載的,只要裝一個話筒,即可在電腦網絡上對話。電腦對電腦不收錢,與手機和電話通話才收費。現在,龍之媒內部采用skype對話,大大節省了電話費用。
2004年,龍之媒對各分公司是營業額考核,工資獎金與營業額掛鉤,最后發現,營業額增了幾十萬,但因為招待費、包裝費、運費等費用上漲,就把利潤吃掉了。2005年,龍之媒改變考核方式,改成利潤考核,并實施省錢計劃,小到一個信封、一張卡片,都要與分公司計成本。就這樣這擠點,那擠點,一下擠出40萬來。
除了管理上實施省錢計劃,2005年龍之媒另一項工作重點是業務上的品種建設。
徐智明說,廣告行業在變化,顧客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產品經濟時代是出版社和書店有什么書,就讓大家來買這些書;而服務經濟是顧客需要什么東西,就要為他提供這種服務。
怎樣進行品種建設?徐智明舉了兩個例子,“《顧客關系管理》,這本是企業要做的事,但現在廣告公司為企業做服務的一種趨向,就是幫企業進行顧客關系管理。廣告公司幫企業做策劃,通過營銷建立與企業顧客的關系。也就是說,廣告公司在幫企業做顧客管理。”
“再比如《媒體運營》,傳統認為這是媒體的事,但現在廣告公司正全面介入媒體運營,在包時段,包節目……介入節目運營的情況越來越普遍。”
龍之媒的客戶并沒有發生變化,仍然是廣告公司。但他們的需求發生變化,龍之媒研究客戶需求,并想辦法滿足它,這就是產品經濟與服務經濟的區別。
2006年龍之媒的兩個目標,一是更加強調精益服務,二是實施大型管理軟件的。
所謂精益服務,就是要體驗顧客的情境,來做服務上的改變。“在龍之媒書店,沒有銷售,只有服務。我們不是賣東西,而是在為一群人做服務。”
龍之媒的零售形式與溝通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店面購買,也可以電話訂購、傳真訂購,同時還開通QQ、MSN。總之,使用最方便最節約成本的方式來溝通和達成銷售。“不是非要他們來店里才能買,不是把網絡銷售或上門服務當成店面零銷的一種補充,所有的方式都是滿足顧客需求,讓他用最快最便利的方式滿足需求。”
再比如,書店里圖書斷檔的現象時有發生,顧客一時找不到,傳統情況下是服務員讓顧客等著,自己幫他找,或告訴他什么時候添貨,服務也很熱情。但其實,最重要的是弄明白顧客買這本書干什么,明白他們的目的,就可以尋找替代品。因為專業圖書不像小說,要買《紅樓夢》就是《紅樓夢》,沒有替代產品;專業圖書的顧客需求的不是這本書,而是要解決一個問題,或提升自己能力。滿足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種,也許顧客只知道其中一種或幾種,完全可以找到同類的替代品及時滿足他的需求。如果服務員具備這種素質,就可以消除低效率,更好地為顧客提供服務。
大型管理軟件的實施,將為龍之媒的軟件再上臺階。2005年5月,龍之媒已經開始與廣智軟件合作,設計一套新的軟件系統,計劃2006年5月投入使用。有了這套軟件,各分店的產品以后幾乎不會再出現斷檔現象。軟件系統每周可以查閱各分店的銷售情況,根據銷售情況自動生成補貨單,總店實行主發。“現在還是補貨制,分公司認為什么好賣就向總部要。但人為的判斷可能是不準確的,市場要用數據說話,通過這套軟件,只要產品低于一個基數,就由總部發貨。”
為什么每年只定兩個目標?徐智明說,一年做的事不能太多,就做兩件事。太多了沒有重點,也實現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