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命題說明
本套試題兼有畢業和升學兩大功能,且課改、非課改區共用一套試卷,同時物理、化學同堂考試,因此命題原則是依據《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注重雙基,強化能力,突出物理學科的特點,注重物理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定位于面向全體學生,充分體現“兩考合一”的要求,更加有力地推進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所以在難度上考慮:畢業部分易題與中檔題的比例為8∶2;去掉了去年用“*”區分畢業與升學試題的形式;升學部分中檔題與難題的比例為2∶1;整卷試題難度較去年課改區的中考題有所增加。整套試卷能體現新課標的精神,同時也照顧到了非課改區的考生。另外,由于今年理、化同堂考試,考試時間兩科共150分鐘,因此對物理試卷長度控制為24題,使中等水平的考生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全卷。課改、非課改區區分試題共3道,兩個選擇題和一個填空題,都是在同一個能力要求下設置的考點,兩者的難度一樣,均為容易題,共8分。
試題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對考生物理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概念的考查,尤其是強調了最基礎的物理知識,使能夠正常進行學習的學生都能較好地完成。題目易、中、難比例為8∶1∶1,有效地控制了試卷難度,并有較好的區分度,體現了初中物理教學對基礎知識的全面重視。
(2)密切聯系生活實際,結合具體情景考查學生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以社會熱點為背景,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現了新課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突出“理在書內,題在書外”的特點,如試題3、4、5、7、8、12、13、15、18、22等。
(3)突出了對學生科學素質和科學研究方法的考查。如試題18題、22題屬開放性試題,主要考查考生運用物理語言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一定層面上可以反映考生科學素質的高低;又如試題10通過對物理量測量方法的考查,可以反映考生掌握物理研究方法的情況。
(4)突出了物理學科的特色,重視和加強對學生探究能力的考查,試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如試題20題。
全卷無偏題、怪題和超綱題,試題設計科學、貼近教材、貼近生活,并關注社會熱點。整套試卷考查的內容基本覆蓋了物理學科的主干知識,緊扣課程標準和教材。其中各部分占分比例與教材的知識結構相協調,并體現了初中物理以力學、電學為主的知識結構。
2部分試題分析
試題4.在圖1所示的四個現象中,能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的是()
此題用圖片直觀描述了生活中常見的幾種光學現象,讓考生從中判斷哪一個屬于光的折射現象。評卷結果得分率相當低,錯選B的特別多。從中反映出考生沒有用物理的眼光去觀察和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同時也反映出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沒有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把握物理基本概念。命題者設置的一道容易題,結果成了中檔題,值得我們深思。
試題8.把凸透鏡正對太陽光,可在距凸透鏡10cm處得到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若用此透鏡來觀察郵票上較小的圖案,則郵票到透鏡的距離應()
A.大于10cmB.小于10cm
C.大于20cmD.在10cm和20cm之間
此題在選擇題中得分率最低,錯選C、D的較多。學生對本題中的太陽光應視為“平行光”不清楚,找不到焦距;另外對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不熟悉也是錯選的重要原因。從中可反映出光學的教學是我們的薄弱環節,我想應通過多建立物理情景,演示和學生實驗來解決。
試題16.如圖2所示,用定滑輪和動滑輪分別將質量相同的甲、乙兩物體勻速提升相同的高度,不計繩重與摩擦,且動滑輪重G動小于乙物體的物重G,則所用的拉力F甲F乙,其機械效率η甲η乙(兩空均選填“>”、“<”或“:”)。
本題考查定、動滑輪的特點及機械效率,第二空是一道中檔題,不少學生不知如何計算機械效率導致填錯。簡單機械的機械效率要多舉實例,從本質上加深理解,并特別注意和功率的區別。
試題17.在如圖3所示的電路中,電源電壓保持不變,閉合電鍵S后,當滑片P向左移動時,電流表示數將(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當滑片P在滑動變阻器的a、c兩個端點位置時,電壓表示數分別為0和4V;則當滑片P在滑動變阻器最大阻值的一半位置b時,電壓表示數2V(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本題第二空得分率很低,是一道難題。主要問題出在看不懂電路圖,電壓表究竟測的是誰的電壓不清楚;另外對這種半定量或只定性的判斷方法,學生不太熟悉;初中生習慣于定量的數值運算。本空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
試題20.在一次物理興趣小組的活動中,張老師為同學們提供了如圖4所示器材:
圖4
利用這些器材同學們可探究很多物理規律,請從其中選擇你所需要的兩組器材(每組都可包括1~8個器材,只填所選器材的編號),并針對你所選擇的器材提出相對應的兩個探究課題。
(1)選擇器材,探究。
(2)選擇器材,探究。
本題為一開放性試題,綜合考查力學的有關部分知識,體現了新課程“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創新意識”,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得分情況不理想。典型錯誤是只選器材,不寫所探究的問題;寫出探究的問題,但器材多選、少選、錯選;對所探究的問題敘述不清楚;不少同學審題不仔細,將“兩個探究課題”答成測量兩個物理量等。這說明我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不夠,在今后的教學中要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訓練,以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
試題23.如圖5所示,“6V3W”的小燈泡L與額定功率為10W的電阻器R串聯,電源電壓大小為10V,且保持不變。閉合電鍵S,電流表、電壓表示數分別為0.20A和2.4V,不考慮電阻器和小燈泡電阻隨溫度的變化,求:
(1)電阻器R的阻值。
(2)整個電路消耗的實際功率。
王剛同學的求解如下:
(1)根據歐姆定律,電阻器的電阻R=UI=2.4V0.20A=12Ω
(2)因為整個電路只有小燈泡L和電阻器R兩個用電器,所以整個電路消耗的電功率P=3W+10W=13W。
請你指出王剛同學求解過程中存在的錯誤,并指出正確的解答。
這是一道基礎的電學計算題,主要考查歐姆定律、實際功率與額定功率,考生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審題不仔細,很多同學沒有指出王剛同學求解過程中存在的錯誤;對歐姆定律公式中的I、U、R必須對應同一段電路理解不到位,亂套公式;分不清實際功率與額定功率及如何計算等。可見,在物理新課學習的過程中,對每一個公式都一定要弄清楚其中每個物理量準確的物理意義,打好基礎,才能靈活運用。
試題24.從高空下落的物體,速度越來越大,所受空氣阻力也會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物體下落一段距離后將以某一速度作勻速運動,通常把這個速度稱為收尾速度。求:
(1)一質量m=0.3kg的小球在加速下落20m高度的過程中重力所做的功(g取10N/kg)。
(2)研究發現,相同環境條件下,空氣對不同材質的球形物體的阻力大小與球的半徑和速度都有關系。下表為某次研究的實驗數據,根據表格中的數據,求出編號為2、3的小球在達到收尾速度時所受的空氣阻力之比。
(3)由(2)問表格中的數據,求出球形物體所受的空氣阻力f與球的收尾速度v的關系。
(4)由(2)問表格中的數據,求出球形物體所受的空氣阻力f與球的半徑r的關系。
此題提供了一個具有實際意義的物理情景,綜合考查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力做功的計算等基礎知識,設由淺入深,通過表格,蘊涵豐富的信息,立意新穎,綜合性強,試題靈活。考查學生獲取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了新課改精神。(2)(3)(4)問難度大,區分度好。考生出現的主要錯誤在于基礎不扎實,如(1)問混淆重力、重力做的功兩個概念,功、功率的單位分不清;對所研究的物理過程分析不清,不能對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不能將物體的運動情況與物體的受力情況聯系,因此(3)(4)問大部分同學無從著手。暴露出考生思維能力較差,缺乏從自然現象中抽象出關鍵和本質的東西,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加以分析和解決的能力。當然,也有極少數優秀的學生,(3)(4)問找出了二個物理量之間的函數表達式,求出了比例系數。
3學生答卷中反映出的主要問題
3.1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理解不到位,基本知識掌握不扎實
物理學是一門基礎自然科學,它的核心內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從試卷分析情況看,學生的基礎知識薄弱,許多基礎題丟分嚴重,反映出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不扎實。有不少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往往把精力用在解題上,特別是解難題上,而忽視了對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的學習,認為概念和規律只要背熟就行,這是學習物理的大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強調基本概念和規律的學習,在新課教學時要重視創設物理情境,重視物理概念的引入;要多層次、多角度地對概念加以辨析,讓學生對概念的內涵深刻理解;對物理規律的教學要重視物理規律的來龍去脈,適用條件,形成物理的知識框架體系。只有基礎知識牢固,才能談得上提高分析問題、靈活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2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尚待提高
今年的試題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課程理念,如試題1-7題、11-13題、15、16、18、19題、22題等,其中第1、3、4、5、6、7、11、12、13、15、22題等都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系,屬于容易題,但得分情況并不理想。可見,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有意識地創設聯系實際、貼近生活的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靈活應用物理知識去分析、解決問題,“讓物理走向社會”。逐漸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觀察、多分析、多思考的習慣。
3.3科學探究的能力和實驗技能有待進一步提高
今年試題中對實驗的考查較全面,有基本儀表的讀數、電路的實物連接、實驗現象的分析;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均進行了考查;實驗考題覆蓋了力、電、光、熱主要內容;首次出現全開放的實驗題(21題)。題目由易到難,全面反映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實驗素養,充分體現了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的特點。
從抽樣試卷看,測量工具的讀數考生掌握較好,但電路的實物連接、根據要求設計電路仍然存在較大問題;全開放的力學實驗題學生也完成的不好。可見,實驗能力的提升仍是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深層次地參與到實驗的教學過程中去,特別在對實驗原理的理解,在觀察、實驗的活動中,深入理解知識,體會科學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和科學探究的能力,靈活運用所學的實驗方法解決新情境中存在的問題。
(欄目編輯 趙保鋼)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