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滑動變阻器分壓與限流接法的選擇
(1)如圖1所示電路中變阻器起限流作用,變阻器電阻調到最大時,電路中仍有電流,電路中電流變化范圍為ER+RX~ERX,負載RX的電壓調節范圍為ERXRX+R~E(電源內阻不計)。如果Rx>>R,電流變化范圍很小,變阻器起不到變阻作用,此時采用該接法就不能滿足多次測量的要求。一般來說,以下三種情況不能采用限流接法而采用分壓接法:①電路中最小電流仍超過電流表量程或超過被測元件的額定電流;②要求被測電阻的電壓、電流從零開始連續變化;③被測電阻值遠大于變阻器的全部電阻值。
(2)變阻器采用分壓接法如圖2所示,負載Rx上電壓變化范圍是0-E(不計電源內電阻),電壓調節范圍比限流接法大。但是當通過負載Rx的電流一定時,圖2中干路電流大于圖1中干路電流,圖2中電路消耗的功率較大。而且圖2的接法沒有圖1簡單。通常變阻器以采用限流接法為主。
關于變阻器的選擇,應針對不同的連接方式和電路中其他電阻的大小選擇不同的變阻器。在分壓接法中,變阻器應選擇電阻較小而額定電流較大的;在限流接法中,變阻器的阻值應與電路中其他電阻比較接近。
2 電流表內,外接法的選擇
由于電流表、電壓表內阻的影響,不管采用電流表內接還是外接的方法都將引起誤差,誤差的原因分析如下:
電流表外接法中(如圖3),U測=UR,I測=IX+IV,可見電壓表分流是產生誤差的原因,
越大,電壓表分流越小,誤差越小。
電流表內接法中(如圖4所示), I測=IR,U測=UX+UA電流表分壓是產生誤差的原因,RRX越大,電流表分壓越小,誤差越小。
由以上分析可知,RVRX>RXRA即Rx
如果RA、RV是未知的,可用試觸法判定電流表內、外接法,如圖5所示,伏特表接線一端固定,另一端試觸a、b,若發現○V表示數有顯著變化,而○A示數無明顯變化,則○A應采用外接誤差較小,若發現○A示數有顯著變化,而○V示數無明顯變化,則安培表○A應采用內接較好。
在“描繪小電珠的伏安特性曲線”實驗中,因為小電珠(即小燈泡)的電阻較小,所以應該選用安培表外接法。小燈泡的電阻會隨著電壓的升高,燈絲溫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U—I曲線不是直線。為了反映這一變化過程,燈泡兩端的電壓應該由零逐漸增大到額定電壓。所以滑動變阻器必須選用分壓接法。在上面電路圖中應該選用圖2,開始時滑動觸頭應該位于左端(使小燈泡兩端的電壓為零)。
由實驗數據作出的I—U曲線如右,說明燈絲的電阻隨溫度升高而增大(若用U—I曲線,則曲線的彎曲方向相反。)
例1 用伏安法測金屬電阻Rx(約為5Ω)的值,已知電流表的內阻為1Ω,量程為0 6A,電壓表的內阻為幾kΩ,量程為3V,電源電動勢為9V,滑動變阻器的阻值為0~6Ω,額定電流為5A,試畫出測量Rx的電路圖。
分析 ①經估算,電流表應外接(先算臨界電阻R0=RARV)
②如果變阻器采用限流接法,負載Rx的電壓變化范圍是4511~9V,所提供的電壓表量程顯然不夠。應采用分壓接法,電路如圖7所示。
例2 測一個阻值約為25kΩ的電阻,備有下列器材:
A 電流表(量程100μA,內阻2kΩ);
B 電流表(量程500μA,內阻30Ω);
C 電壓表(量程10V,內阻100kΩ);
D 電壓表(量程50V,內阻500kΩ);
E 直流穩壓電源(電動勢15V,允許最大電流1A);
F 滑動變阻器(最大電阻1kΩ,額定功率1W);
G 導線若干。
(1)電流表應選,電壓表應選。
(2)畫出測量電阻Rx的電路圖。
分析 (1)本題中由于電壓表C的量程小于電源電動勢,而且其內阻也比電壓表D的內阻小,所以有很多學生在選擇電壓表時很自然地選擇D。實際上,上述兩個問題都可以通過選擇恰當的電路加以解決。首先應考慮的是電壓表D的量程遠大于電源電動勢,在測量時電壓表的實際讀數最大也達不到量程的13,所以選擇D不恰當。而如果我們采用變阻器的分壓接法和電流表的內接法(RA~Rx),選擇電壓表C就比較恰當,既不會燒壞電表,也不會引起較大誤差。
再根據Im=UmRm=102 5×104A
=4×10-4A,
電流表應選擇B。
(2)電路圖如圖8所示。
3 實物圖連線技術
如圖9所示,無論是分壓接法還是限流接法都應該先把伏安法部分接好;對限流電路,只需用筆畫線當作導線,從電源正極開始,把電源、電鍵、滑動變阻器、伏安法四部分依次串聯起來即可(注意電表的正負接線柱和量程,滑動變阻器應調到阻值最大處)。對分壓電路,應該先把電源、電鍵和滑動變阻器的全部電阻絲三部分用導線連接起來,然后在滑動變阻器電阻絲兩端之中任選一個接頭,比較該接頭和滑動觸頭兩點的電勢高低,根據伏安法部分電表正負接線柱的情況,將伏安法部分接入該兩點間。
(欄目編輯 王柏廬)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