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楊振寧博士也說過:“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心理學中指出興趣有很大的動機成分,而動機是直接推動一個人進行活動的內部動因或動力。可以說產生了學習興趣,就意味著產生了要學習的動機。而要學好一門知識,具備“要學習”的動機是首要條件。只有當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后,才能使學生從“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學習效率自然會隨之而提高。那么如何發揮物理課得天獨厚的條件,使物理課更加引起學生的興趣,更加生動呢?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在物理的起始教學中我們采取了如下措施:
1發揮實驗的功能,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 物理概念的建立與物理規律的發現,都是以實驗事實為依據。實驗是物理學中重要的研究方法,只有重視實驗,才能使物理教學獲得成功。因此,在物理教學中盡量讓學生去多觀察,多實驗,通過實驗去研究物理現象,發現物理規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
1.1通過有趣的實驗,創設課境,引入新課
每節課前十幾分鐘,學生情緒高昂,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師能抓住這個有利時機,根據欲講的內容,做一些有趣的實驗,就能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喚起他們求知的欲望。例如在講圓周運動的向心力時,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實驗,按照常規認識,當易拉罐運動到最高點時,水必往下灑,但從實驗結果看卻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沒有下落。接著使轉速慢下來,學生們會發現慢到一定的程度后水會下落,接著提出問題,要使水不落下來,必須滿足什么條件從而引入課題,使學生在好奇心理的驅使下進入聽課角色。又如在機械能守恒定律開講之時,創造了一個驚心動魄的情境。把一個大鐵球懸掛在教室的天花板上,將它拉至偏離豎直位置,緊靠著自己的鼻尖,把球放開,球開始運動,當球擺回時并沒有碰到自己,這一場面吸引住了學生,對這樣的情境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情不自禁地去思考其中的奧妙,從而為講授機械能守恒定律作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1.2通過實驗給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讓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
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應創造條件讓學生去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并盡量使他們在探索中獲得成功,嘗試成功的樂趣。把他們的興趣由起初對實驗操作感興趣,引導到認真操作,仔細觀察,積極思考,分析處理數據,概括得出結論等方面來。
如講動量定理時,我給學生的任務:如何使雞蛋從四樓上落下而不傷毫發。他們有的用竹籃里放軟布、海綿 、塑料泡沫等做緩沖,有的用氣球做降落傘,有的在樓下撐起了“救命”的床單、學生成功的使雞蛋獲救,興奮異常,進而積極探求其中原理。
再如在單擺的周期教學中,我的做法是:先讓學生猜想單擺的周期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再讓他們用控制變量法去設計實驗進行研究,最后再用理論推導單擺的周期公式。當他們用實驗研究的結論和用理論推導的結果一致時,無比激動,嘗到了成功的樂趣。
2將所學知識引向生活實際,鞏固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實踐證明:學生一旦把學習物理的意識與生活實際掛起鉤來,不僅興趣高,動力大,而且學得生動,扎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教學內容給同學們介紹所學的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教育學生留心觀察現實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從現象中感知物理意義。通過舉例,引導學生觀察實際生活中的物理現象。講解牛頓運動定律時引入“為什么蘋果會落向地面,而不說地球向上碰到蘋果?”講解力矩時,可解釋掛在壁墻上的石英鐘,當電池的電能耗盡而停止走動時,其秒針為什往往停在刻度盤上“9”的位置。學了共振后解釋,有時自來水管在鄰近的水龍頭放水時,偶爾發生陣陣的響聲的原因。
在教學中,還應把課堂教學和課外研究學習掛起鉤來。例如在學習“力、物體平衡”之后,讓學生研究“菜刀上的力學、自行車靠什么前進”;講解電磁學時引入“磁懸浮列車是怎樣工作?”的等等。此外還應根據中學生“少年多志”的特點,結合教學內容有選擇的給同學們介紹一些科學家探索過程、宇宙航空、激光、超導、高能物理方面的科技前沿知識及信息,把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逐步引向志趣。
3用動畫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運用電教媒體能在短時間內呈現出事物的特征,使之由靜變動,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加深理解,牢固掌握。使抽象、難以理解的道理,通過生動、形象、具體的操作,變得淺顯、易懂,利于學生理解和鞏固,充分體現了具體——表象——抽象的思維過程。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情境,使枯燥的物理問題趣味化,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講述運動的“合成與分解”一節時,書中有這樣一個演示實驗:豎直玻璃中有一段蠟塊可由底部勻速上升至頂端,當玻璃管水平勻速運動時可看到蠟塊同時參與兩種運動及其軌跡。這個實驗教師可在課堂上演示,但學生中有一部分即使看到現象也會問:軌跡一定是直線嗎?蠟塊是加速上升吧?若是加速上升,軌跡怎樣?玻璃管若有加速度呢?等一系列問題。這時若能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不但可以解決學生這些疑問,而且可以繼續深入揭示這一物理現象和過程的本質。
甚至還可以給學生演示“飛機炸坦克”等有關運動的課件,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認識。 聲音傳播產生的多普勒效應,在課堂上很難 用實驗再現出來,學生也就很難體會這一現象。用錄音機事先錄下火車迎面駛來和背離而去的汽笛聲,在課堂 上播放,學生感到像在火車站臺上聽到的汽笛聲一樣,再將錄音機的聲音輸送到示波器上觀察波形疏密的變化 ,就能獲得較好的效果。又如,聲音的回聲,劇場、會堂的聲音交混回響效應都可用錄音來創設情境。
4練習的內容要各具特色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青少年獵奇心理較強,所以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到這一點,切忌平平淡淡,反反復復或難度較大。這樣雖然可以增強記憶,但效果不佳,造成學生機械的獲得知識,而不能靈活應用,甚至感到厭倦。為此,練習的內容最好以由淺人深的形式出現,既讓不同基礎的學生都輕松愉快地鞏固所學的知識,又要使學生提高物理知識的運用技能,并且可采用一題多解的方法,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教學中適當放慢進度、降低坡度,培養學生從單一定向思維轉為發散思維。 這個過程當然不是一節、二節課就能完成的。我的體會是,在給學生講到綜合題前,先要讓學生有所準備,讓同學們知道解決這種綜合題目的相關知識和公式。但要注意把握好題目的難度、引導學生去深入探討分析題目,從中掌握分析綜合習題的方法。學會分析階段研究、分析解決綜合幾個階段間的因果關系。初始的練習題,應該是模仿性強,讓學生有較為現成的去做,當同學們有所體會后,我們再做另外一些分析過程不同的多階段、多物體的綜合題,鼓勵一些學習好的同學上黑板討論一些習題,比較不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學生是很有興趣的。但要注意題目難度不要太大,學生能做的可能性要大,幫助一些差的同學克服一籌莫展的狀態,使他們多多少少都對物理習題產生一些興趣,這是我們所希望達到的目的。
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啟發學生提問或留問題讓學生探討,在物理教學中,有的問題是要逐步深入、逐步提高。我們只要擇其最主要、最基本的問題認真講解就行了。要交給學生研究問題的方法,要讓學生自己“跳一跳”去摘蘋果,這樣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能一題多解的題目,老師不能把各種解法一攬包到底,全部講給學生聽,那樣面面俱到,實際上學生得到的并不多。寧愿學得慢一點、少點,而充分發揮同學們的思維積極性,討論各種解法,求得最佳解法,給學生反復刺激,使學生的思維變得開闊、靈活。當他們嘗試到成功的喜悅,確信自己有多種解題能力時,就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促進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老師留給學生的問題,必須是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能夠解決的,不能淺,也不能太深,否則就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
如果習題課的教學也能加強理論聯系實際,效果就更好。物理習題最好適當地減少一些理想化模型(如:斜面,小球,小車等),結合學生的實際多一些來自生活、生產、現代科技的真實模型,使學生認識到物理與生活息息相關,物理與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緊密相連,從而產生一種“要學習”的需求,逐漸培養起學習的興趣。
5情感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中學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構成了中學物理教學兩個重要的方面,學生的學科情感常取決于對任課老師的喜好。古人云: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如果教師課堂上對全班每個學生都抱著積極、熱情、信任的態度,并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這種態度,當學生從教師那里感受到真誠的關懷和摯愛、積極的期待和希望時,他就會有一種受到信賴、鼓舞與激勵的內心情感體驗,從而從內心升騰起對老師的信賴和愛戴。“愛屋及烏”,由喜歡老師而喜歡他所任教的學科,從而愉快接受教師的教誨,并努力將教誨轉化為行動,從而實現教師的期望。
教學實踐還表明,同一班學生對班主任教師所教的學科學得好一些,這也正說明了師生的情感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科情感。教師要熱愛自己的學生,關心他們的學習和成長,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教師要耐心地幫助他們分析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應過多地苛求、指責,讓每位學生都感受到老師的愛和期望。
6注意小結,加強知識的上下承接,將本節興趣延伸到下節內容之中
教師的每節課堂教學都使學生獲得了一定的知識。總結本節知識是每個教師都能且必須做到的事情。但教師總結時,要注重加強本節知識和前后節內容的銜接,使學生對知識有系統的掌握,提高學生的能力,從而使他們越學越愛學,越會學,把學習變成一種樂趣,一種享受。
總之,生動、引人入勝的教學常常能喚起學生對所學課程的興趣,從而深入、扎實的去掌握科學知識,通過以上教學。就會促使學生通過對一節課、一種物理現象、一堂實驗課感興趣,從而培養他們對整個物理學感興趣,進而去探索科學奧秘。
(欄目編輯 趙保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