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底,我國將按照“入世”協議的要求全面開放金融業,國內銀行將與實力雄厚、裝備精良、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外資銀行在同一起跑線上展開全方位競爭。這將對我國商業銀行在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我看來,以盈利能力的穩步增長為目標,轉變經營理念,提升創新能力,強化風險管理,是國內銀行有效應對挑戰,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根本途徑。在此談幾點個人看法。
國內商業銀行面臨巨大的壓力
中國金融業的大門即將向世界全部敞開,國內銀行業面臨的巨大挑戰也現實地擺在面前,大戰在即。但是,坦率地講,對于未來競爭的殘酷性,國內銀行的認識還不夠深刻,準備還不充分,甚至還存在一些盲目樂觀的情緒,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客觀地講,為提升國內銀行核心競爭力,國內銀行在盈利能力、創新、風險管理、信息技術等方面還面臨巨大的壓力。
盈利能力不足
長期穩定的盈利及市值的不斷增長是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最終目標,也是衡量一家銀行好壞的最根本標準。一流的商業銀行,首先要有一流的盈利能力。與國際先進銀行相比,國內銀行的盈利能力普遍偏低,這從ROA和ROE兩個衡量銀行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標中可以得到清晰的反映(見表1)。

目前享有全球盛譽的大型國際先進銀行的資本回報率和資產回報率大體上在30%和1.5%左右。例如花旗銀行、渣打銀行、匯豐銀行的資本回報率和資產回報率分別為34.2%、1.63%;29.1%、1.52%;28.8%、1.38%。國內銀行同一時期平均資本回報率為16.1%,平均資產回報率為0.49%,國際先進銀行的盈利能力高出國內銀行業的一倍左右,核心競爭力的差距可見一斑。
從盈利模式來看,國際先進銀行非利差收入占到總收入30%以上,有的銀行甚至超過50%,見表2。而國內銀行非利差收入占比大多維持在10%以下,顯示出國內銀行業盈利手段過于單一。
從業務結構來看,在業務發展上,主要依靠對公業務的規模推動;在客戶選擇上,主要依靠大型的對公客戶。這與外資銀行對公、對私,以及大中小客戶均衡發展的業務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加快業務結構調整、提升盈利能力的壓力日益凸顯。
創新能力薄弱
綜觀銀行業的發展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創新是銀行得以成長、發展和延續的動力,是銀行核心競爭力之所在。花旗等國際先進銀行正是因為持久不斷的制度創新、產品創新、技術創新,才能不斷增強自身競爭實力,滿足客戶變化的需求,規避銀行業的監管措施,超越競爭對手,始終成為國際銀行業的弄潮兒。
反觀國內銀行,長期處在利率嚴格管制以及金融市場發育程度不高的市場環境中,創新的意識、創新的動力和創新的能力都較為低下。雖然近年來,國內銀行加快了創新步伐,推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創新業務,但從整體上看仍處于較低水平,主要表現為:
(1)對創新的重要性認識依然不足,自主創新意識不強。在一線的經營活動中,“規模情結”和“速度情結”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而對客戶個性化需求和產品的深度開發還考慮不多,模仿創新多,自主創新少,難以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
(2)創新的層次較低,產品同質化現象突出,盈利能力差。總體上看,創新的金融技術和信息技術含量不高。國內商業銀行開辦的業務多是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一些低端業務,尤其在中間業務上,國內銀行開辦的主要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業務,比較多的為結算類業務、銀行卡業務、代收代付等業務,形成核心競爭力的產品不多。
(3)創新產品缺乏個性化和針對性。外資銀行可以根據客戶的具體要求或不同情況提供相應的產品和服務。而國內銀行創新大多仍以產品為導向,沒有真正體現“以客戶為中心”,各家銀行所提供的產品大部分是標準化的,沒有精確的目標市場和目標客戶的劃分,缺乏核心價值的創造,難以滿足客戶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
創新能力的不足直接影響到國內銀行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提升。早在2002年3月,南京愛立信公司提前償還國內銀行19億元貸款,轉向花旗銀行進行融資,讓人們初步領略了外資銀行在產品和服務創新上所具有的優勢。外資銀行不僅在對公業務的創新上層出不窮,而且在零售業務上更是別出心裁,如國內外資銀行推出了與股票指數、商品期貨指數、債券指數,甚至是黃金、石油和水資源等資源類海外金融產品掛鉤的、極為豐富的產品系列,國外有的銀行零售銀行業務產品數量甚至數以萬計,與之對比,國內銀行區區幾百種的金融產品顯得格外單薄。
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如不盡快提升創新能力,國內銀行不僅在傳統業務市場,而且在新興業務市場也將面臨巨大的壓力。
風險管理水平較低
美國花旗銀行前主席兼總裁沃爾特·威斯頓先生有一句名言:“事實上銀行家從事的是管理風險的行業。簡單來說,這就是銀行業。”這道出了風險管理在銀行經營管理中無可替代的地位。
如果我們對國外先進銀行風險管理特點做簡單歸納的話,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強調全面風險管理文化建設。通過塑造統一的風險文化,形成統一的經營理念和企業價值觀,引導健康的經營管理行為,實現全員、全過程管理控制風險。
——突出風險線與業務線的獨立運作。通過適度的專業化分工、垂直管理、建立防火墻等,在業務線風險自律的基礎上,建立獨立的、專業的風險管理體制,實現風險制衡。
——重視風險管理技術的應用。通過建立高度敏感的風險技術系統,實現對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的量化評估。
正是在有效的風險管理的基礎上,國際先進銀行才形成了強大的盈利能力,實現了利潤和風險的動態平衡。
再來看國內銀行,雖然近年來,通過借鑒國外銀行的風險管理經驗,使風險管理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同國外先進銀行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首先,從不良貸款率上看,國內外銀行不良貸款率的對比顯示出雙方明顯的差距(見表3、表4)。
表中數據可以看出,國外先進銀行不良貸款率的水平僅為1%左右,而國內上述幾家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明顯高于國際先進銀行的水平,凸顯出國內銀行較低的風險管理能力。
其次,從風險管理體系的建設上看,國內銀行還處于落后的局面。目前,主要發達國家商業銀行正在按《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要求,建立以內部評級法為核心,覆蓋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新興市場國家銀行風險管理也正在朝這一方向邁進。但就目前國內銀行的條件看,與這一目標還有一定距離。一是缺乏風險管理系統當中要處理的信息和數據,即沒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積累較長時期的信用數據;二是缺乏掌握現代風險管理知識和專業技能的綜合性人才。
最后,從風險管理的實踐上看,因風險管理不當,給銀行造成重大損失的案子依然屢屢發生。最近,國內銀行相繼暴露出票據詐騙案、房貸造假案等一系列案件,揭示出國內銀行在風險管理中存在著很多的薄弱環節,亟待改進。這些事實再次向人們警示:不斷地強化和提高風險管理水平仍將任重而道遠。

信息技術對業務支撐能力不高
信息技術是現代商業銀行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現代商業銀行展開競爭的尖端利器。舉凡成功的國際先進銀行,一流的信息技術水平正是其競爭優勢的基礎。有統計資料顯示:歐美大銀行改造為以客戶為中心的核心系統和外圍系統后,平均的成本收益比從63%下降到50%~55%,平均資產收益率和資本收益率分別從原來的1%和14%上升到1.5%和20%。
近年來,國內銀行盡管加快了信息技術建設,但整體開發應用水平還與國外先進銀行存在一定差距。比如說,有的銀行在信息技術建設的規劃上,還不夠統一嚴密;在開發的項目上,業務操作系統開發多,管理信息系統開發少;在開發能力上,從業人員數量偏少,跟不上業務的需要,使得銀行的管理信息系統、核心業務系統、電子服務渠道建設以及綜合化經營平臺上都相對滯后。
提升國內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的途徑
面對金融業全面開放的巨大挑戰和經營管理中所面臨的上述壓力,國內銀行亟需從理念、創新、風險管理、組織體系、信息技術和人力資源等方面提升核心競爭力。
樹立以追求真實利潤為中心的經營理念
利潤是商業銀行追求的最終目標,是衡量一家銀行好壞的最根本標準。這里,我們所強調的利潤是真實的利潤,是經過風險調整后的真實利潤,是能夠保持銀行市值長期穩定增長的利潤。
眾所周知,銀行的風險發生有其滯后性,賬面利潤有可能隱藏著風險因素,一旦風險暴露,就會嚴重侵蝕原有的利潤,“紙上富貴”也就蕩然無存。因此,在追求利潤過程中,必須考慮資金成本和充分覆蓋了風險后的資金回報,以追求真實利潤為中心的理念指導銀行所有經營管理活動,這也是構筑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的出發點。
推進持續的自主創新能力建設
創新是效益的源泉。當前,國內銀行的市場環境正發生著深刻變化。越來越嚴格的資本約束,已經使國內銀行無法沿著過去主要依賴存貸利差的方式發展下去,需要在發展方向、盈利模式、業務策略上進行新的探索。要比競爭對手更多地贏得市場和客戶,就必須確立創新的思維,從戰略高度重視創新,要通過金融工程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以體制創新和激勵機制創新為保障,實現產品、制度、技術和營銷的持續創新,全面培育和提升銀行的綜合競爭力。
創新也是趕超同業競爭對手的基本方式。我們面臨的競爭越來越白熱化、同質化,只有創新才能把握機遇,脫穎而出,搶占市場先機,從慘烈競爭的“紅海”躍入浩瀚無邊的“藍海”。在政府和監管部門日益鼓勵創新的大環境下,創新應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一是高度重視經營思路的創新。要深入研究全面開放下的現代商業銀行經營管理規律,全面總結中外先進銀行實踐經驗,提煉和確立具有國際視野的經營管理理念,為銀行的發展提供永不衰竭的精神動力。
二是推動產品和業務的持續創新。以盈利能力穩步提升為目標,國內銀行要認真分析市場機遇和客戶需求,研究經濟金融形勢和監管政策的變化。國內銀行不僅要大力發展金融工程和信息技術含量高的業務,提高產品附加值,積極開發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和產品,而且要將成熟市場的一些好的、適合于國內現階段需求的金融產品引入國內市場,尤其要大力發展在成熟市場上有重要地位的私人銀行業務和中間業務,通過產品和服務手段的不斷豐富,滿足客戶的個性化、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增加新的利潤增長點,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確立領先優勢。
三是實施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要適應國際銀行業經營管理的變化趨勢,加快業務流程再造,通過經營管理方式的不斷改進來提升經營管理能力。當務之急是由目前單一的銀行業務結構轉向綜合化經營結構,由批發業務為主轉向批發與零售業務并重,由利差收入為主轉向利差和非利差收入均衡發展。無論是產品和服務創新,還是管理創新都有賴于信息技術創新的強大支持,國內銀行必須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強化信息技術對經營發展的支持力度,研究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最大限度地提升創新的技術含量。
四是強化創新支持保障體系。建立科學的創新考核激勵機制,要通過科學的測算,對創新產品合理分攤成本和分配利益,并對開發人員進行獎勵;完善創新產品的后評估及監測體系,跟蹤創新效果。
按巴塞爾新資本協議要求強化風險管理
國內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建設的當務之急是借鑒國際銀行業先進經驗,以理念和文化為導向,以體制為保障,以技術為支撐,建立健全獨立、全面、垂直、專業、高效和差異化的風險管理體系。
一是培育健康的風險管理理念,持續推進風險文化建設。風險管理的核心是收益與風險平衡,力求實現過濾掉風險的效益的持續穩定增長。國內銀行要大力培育“追求真實利潤”的風險管理理念和文化,持續推進風險文化建設,塑造健康的風險管理工作氛圍和工作習慣,引導各個層次、各個崗位、各個環節的經營管理行為。
二是完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進一步完善董事會下風險管理委員會、總行高級管理層下的風險管理(執行)委員會職能,通過上述委員會的高效運作,確定全行的風險管理戰略、風險偏好、風險管理政策等,建立全行風險資源的配置機制。
在此基礎上,持續推進全行獨立、全面、垂直、專業、高效和差異化的風險管理體制建設。在我看來,獨立是指建立獨立于業務線的風險管理線,業務線和風險管理相互制衡,實現銀行業務的穩健發展;全面是指風險管理要覆蓋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等各類風險,覆蓋業務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各個崗位;垂直是指下級行風險主管及風險管理部門的主匯報線為上級行風險主管及風險管理部門;專業是指按照風險類別、業務線和產品線實行專業化的風險管理;高效是指風險管理部門要貼近市場,為業務發展提供高效率的支持;差異化是指要根據區域、行業、客戶、產品等特點,實行差異化的風險管理。
三是提高風險管理技術水平。國內銀行應按照新巴塞爾協議精神,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全面開發內部評級系統,建立高度敏感的風險量化技術系統,使之全面覆蓋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等各類風險,依靠風險量化技術,對風險與收益進行量化管理。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系統,提高風險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實現對風險的全過程的動態、實時監控。
強化核心競爭力的支持保障體系
提升核心競爭力,還要依靠有力的支持保障體系。應從公司治理結構、組織經營結構、信息技術和人力資源等幾方面加大對核心競爭力的支持力度。
一是完善公司治理結構。銀行有非常高的負債比率,大股東只要籌足100億元,就可以掌控1000億元以上的資產。如果沒有好的公司治理,會使小股東吃虧,存款大眾、其它投資者以及客戶可能受損。麥肯錫公司的一項研究顯示,好的公司治理可以帶來20%以上的額外價值。投資者對于公司治理良好的公司更愿意支付10%~30%的投資溢價。近年來,各家銀行對完善公司治理給予了高度重視,公司治理狀況得到較大改善。但總體來看,距離國外先進銀行的標準還有一定差距,應繼續推進公司治理改革。
國內銀行要進一步按照股東價值最大化、有效激勵和約束并重、信息透明的原則,完善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管理層的運作制度,提高經營管理層的專業化管理水平,健全各職能委員會,建立科學、高效的管理、決策和監督系統,真正發揮公司治理對風險管理和經營管理的制衡作用,實現銀行市值穩定增長。
二是優化經營組織結構。經營組織結構決定了經營組織的效率,銀行個性化的產品創新、多樣化的營銷、優質化的服務都有賴于科學的經營組織架構的支撐。當前,事業部制已為越來越多的國內銀行所關注,不少銀行均已將事業部制作為其下一步組織架構改革的努力方向,部分銀行在主要業務線已付諸實施。但事業部制是有條件的,如信息技術、人力資源等條件的保障。
國內銀行要通過穩步推進管理方式、業務流程的改善,并加強技術支撐,加強重點業務部門的建設,為提高組織體系運轉效率和事業部制的實施創造條件。
三是提高信息技術開發應用水平。國內銀行要繼續加大信息建設的投入力度,彌補中外銀行信息技術水平的差距。要從管理信息系統、核心業務系統、客戶關系管理系統、電子渠道、綜合化經營等方面加快信息技術深度開發和綜合利用步伐。在上述系統平臺的支撐下:優化管理架構和業務流程,實現管理決策的信息化、集約化、智能化;進行產品開發標準化參數管理,進而通過參數化調整開發新產品或為客戶提供針對性的服務方案;做到風險管理全過程控制,有效進行風險識別、項目篩選和實時監控工作。
四是健全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人是銀行最寶貴的資源,提升核心競爭力離不開員工特別是優秀人才的敬業奉獻。要借鑒國際先進銀行的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理念和方法,健全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提高人才招聘、開發、管理和使用水平。進一步健全激勵機制,建立股東、經營管理者和員工均能合理分享經營成果的長期激勵制度,以提高人才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完善薪酬體系,在科學的績效考評體系的基礎上,讓薪酬真正體現經營者以及員工的貢獻水平。
總之,面對金融全面開放的新形勢下銀行競爭日趨殘酷的局面,我們既不能過于夸大對手的實力,陷入消極悲觀的情緒,又不能盲目自信,抱有輕敵的態度。中國的商業銀行要沉著應對經營環境變化的巨大挑戰,始終以盈利能力的穩步提高為目標,努力通過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提升,走在中外銀行競爭前列。
(作者系中信銀行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