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一份由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發布的2006年民營經濟藍皮書《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報告(2005~2010)》出爐。根據該報告的預測:“十一五”(2005~2010年)期間,中國民營經濟將持續高速增長,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將進一步提高,全部民營經濟將可能達到GDP的3/4。這本民營經濟藍皮書提供的數據還顯示,中國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明顯提高,到2005年,已由2000年的55%增長到65%左右。
面對這種局面,任何一個有遠見的銀行家都不會無動于衷。當中國商業銀行所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當金融脫媒現象越來越明顯,當銀行面對大客戶的利差空間越來越小,當轉型已成為商業銀行的生存需要,當個別銀行從事小企業金融服務而大獲成功的示范效應越來越廣,更重要的是當法律與制度建設越來越完善,社會信用環境越來越得到改善,我們可以看到以往入不了銀行“法眼”的中小企業正慢慢地成為一些商業銀行的座上賓,雖然這種現象在目前還只出現在個別地區和個別銀行。
2005年2月,中國國務院制定了《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了推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36條重要政策措施,強調要放寬市場準入,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完善社會服務。而與以往對此問題出臺的政策指引往往無功而返相比,此次政策層面的推動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年7月份,作為中國銀行業的監管單位——中國銀監會出臺了《銀行開展小企業貸款業務指導意見》,從推動商業銀行戰略轉型、調整和優化信貸資產結構的高度,促進和指導各銀行不斷改善對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并指定浙商銀行、工行和進出口銀行作為小企業融資試點銀行。該年年底,針對一些銀行在開展小企業融資業務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銀監會又提出了完善小企業融資服務的“六項機制”,可以說監管層對商業銀行從事小企業融資服務的了解已經細化到操作層面。
無論是政策推動還是利益驅使,小企業融資服務如今已成為眾多商業銀行的必修之課。只是如前面所述,長期懸而未決的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牽涉到多方面、深層次的原因,小企業貸款日見起色的同時還存在以下未解之題:
(1)基于中國銀行業的現狀和未來,銀監會幾番強調小企業融資服務對于商業銀行的重要性,既是高瞻遠矚也是良苦用心。但是小企業融資問題的解決涉及到多部門、多級政府之間的協調合作,僅憑作為行業監管部門的銀監會顯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推動小企業融資服務還涉及到立法、行政等多個部門的協調合作。
(2)面對小企業融資業務,以往金融機構普遍存在的“高層不愿做、中層不會做、基層沒人做”的問題,在實踐中可以說得到解決的只有高層不愿做的問題,余下的兩個問題還需要繼續探討。比如在客戶經理隊伍建設方面,小銀行比較靈活,但隨著國有銀行改革加強人員控制、股份制銀行加強績效考核,大銀行的小企業融資服務的隊伍建設遭遇難題。
(3)由于目前大部分地區的小企業融資服務還處于有利于銀行的賣方市場,在利率定價上,不少銀行簡單采取基準利率上浮一定比例的做法,商業銀行在制定針對小企業的利率定價機制方面仍缺乏動力。
(4)解決信用記錄不完全的問題,和培育市場信用的問題不能只靠商業銀行的單兵作戰,這個時候應該發揮監管方、政府有關部門的平臺,比如在安徽就由當地銀監局牽頭,建立小企業紅黑名單的信息通報機制,這一做法值得推廣。
(5)信用貸款是最高水準的小企業融資服務。但目前信用貸款占各金融機構發放的小企業貸款的比例還極為有限,究其原因,因為社會信用環境不健全,此外也缺乏法律上的保障。在信用貸款規模有限的情況下,擔保與抵押仍是小企業獲得貸款的必要因素,長期困擾小企業融資的擔保、抵押物缺乏的問題依然存在。
(6)解決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不應只在銀行體系內做文章,應探討多渠道的小企業融資服務體系。
(7)推行小企業的融資服務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一點毋庸置疑。但目前一些地方政府為鼓勵金融機構服務小企業,按照銀行發放小企業貸款金額的一定比例,由地方政府對金融機構發放獎勵。這種獎勵發放的政策根據對象的選擇、可持續性等問題均值得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