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業內外
據《北京晚報》報道:今年是作家版稅炒作年。以年初韓寒的《一座城池》版稅200萬為底線,陸續有幾位當紅作家的版稅都跨過了200萬的門檻。近日,隨著“易中天品三國”系列競標活動在央視梅地亞的落槌,又一個版稅沖過百萬的著書立說者就此誕生。
一位出版界人士明確表示:競標、尤其是暗標這種做法不可取。書稿并非純粹商品,不同出版社做書品質會有差異。如果純以價格論輸贏,就會脫離出版規律,使出版遠離理性的一面。
圖書閱讀率連續6年下降是否書價惹的禍?
據(《文匯報》報道:最近被廣泛傳播的一個消息令人擔憂:我國國民圖書閱讀率連續6年下降,而上海“市民信箱”的調查數據則顯示,有83%的讀者抱怨書價太高。一位讀者舉例說:“美國的平裝書一般是9到10美元,是中國同類圖書的三倍,而美國的人均收入算起來卻是中國的十倍,很明顯,中國的書價是相對偏高的。”
一些出版人認為,現在一般正規出版社對于書價都有著非常嚴格的核價機制,因此不可能隨意定價。
誰應該從郭敬明剽竊案中吸取教訓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從郭敬明抄襲事件中應該吸取教訓的不僅是郭敬明本人,還有圍繞在郭敬明周圍、從少年作家的名聲中得到利益的那些人、那些機構。整個社會更需要反思的是,為什么在如此重要的精神創造領域,為什么在年輕人情懷萌動的公共空間里,正氣不能彰顯、歪風卻能橫行?我們到底應該以什么樣的作品和機制引領青少年的成長,又應該對什么樣的行為加以約束?
終審的消息披露之后,一位網民留言說:年輕人實在不應該放下道德去追求名利,到頭來失去的會更多。從這樣的片言只語中,我們看到了正確司法判決對精神世界的引導作用。但是,我們不能指望司法機關獨自擔負這樣的引導職責,我們的出版機構、文藝領域的權威人士乃至國家文化管理部門更應該辨識榮辱、激濁揚清。因此,我們不僅呼吁郭敬明和春風文藝出版社向讀者道歉,也呼吁管理部門對相應單位做出合理的行政處罰。
旅游與文學互動引爭議席慕容批駁張賢亮
據《新民晚報》報道:當年寫出多部重量級文學作品的張賢亮,對文學和旅游的關系也看得非常實在,認為二者就是要互相促進、共同繁榮,通過文學作品挖掘和傳頌旅游景點的文化內涵,將會大大提升旅游景點的知名度,從而為景點帶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臺灣作家席慕容則當場表示了反對意見,她認為作家不能急功近利,“如果希望文學作品能在短期內給旅游產業帶來成效,這種思維本身就是可怕的。”她堅定地表示,“文學”和“旅游”是相對獨立的東西,二者的目的和發展規律都不相同,不應為了短期效益硬性將其進行“拉郎配”。她說:“文學作品不是短期內搭建起來的布景,如果希望文學作品能在短期內給旅游產業帶來成效,帶來旅游人數和經濟效益的劇增,這種思維本身就是可怕的,那就可能不是推手,而是殺手了。”當前的散文缺少疼痛感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蘇州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堯認為,散文寫作的不死不活狀態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有人預言散文解體,這些年又有人放言小說死亡,其實都說錯了對象,散文如同小說一樣并不會死亡,死亡的是散文的一些寫作者。如果文學有危機,那么這種危機是隨時可能發生的作者之“死”。現在的問題是,漢語的表達能力和技巧已經足以承擔散文的功能,但在實際的寫作中恰恰相反,過度的技巧和能力緩解了生命的疼痛和精神的緊張,作者在文體中消失了。我們的散文實在缺少大痛苦的東西。農村題材不能“刻舟求劍”
據《文匯報》報道:中國作協創研部研究員吳秉杰提出“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歷程中,農民兄弟已經往前走了,我們的作家們不能刻舟求劍,停在原地,要勇于把自己從紙上解放出來,還給文學以活潑的生命。”女作家葉廣芩說,現在的文學作品一寫到農村干部就是拿錢買官,魚肉鄉里,貪污腐化,其實不都是這樣。我們的作品要多關注他們,不要偏激,不要單一化。作家關仁山說,現在大多數作家生活在城市,習慣用城里人的眼光觀察農村與農民,偶爾也走馬觀花或以傳聞編織自己的想象。其實,農村的變化表現在經濟上、文化上,更多的也反映在心理觀念上。作家要進一步表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變化,還要更多感受這種心理的變化。
莫把大師當超女國學大師評選引爭議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魯迅和郭沫若能否算作國學大師?蔡元培是否稱教育家更為恰當?辜鴻銘和康有為為何沒有入選?5月16日,“我心目中的十位國學大師”網民投票評選結果揭曉。一時間,各種爭議之聲不斷。專家們指出,國學大師是歷史形成的,不是選出來的,更不是一頂像博士帽一樣可以頒發的帽子。傅國涌說,國學不是超女那樣的游戲,也不能靠口號和運動來熱一熱,國學是真正的“坐冷板凳”的學問,必須從音韻訓詁到四書五經,一步一個腳印地打基本功。葛劍雄說,如果說這是向青年宣傳國學,那也只會加深年輕人的誤解。
人選“我心目中的十位國學大師”的有:王國維、陳寅恪、梁啟超、章太炎、魯迅、蔡元培、胡適、郭沫若、馮友蘭和錢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