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研究》是一部研究兩宋時代,主要是北宋初期以后到南宋中期以前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學術專著,全書分六個部分,共20萬字,采取個案研究與綜合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從“宋初三先生”始,到理學大師朱熹止,重點對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歐陽修、蘇軾、黃庭堅以及朱熹等各個發展階段的代表性人物的哲學和文藝美學思想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系統的論述,在此基礎上,著力探求這一時期儒家哲學美學和文藝美學思想的發展規律和共同特征及其對后代文藝美學思想的影響,是目前僅見的一部綜合研究兩宋時代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博士學位論文和學術專著。
細讀全書,最大的感受是一個“新”字。作者能夠突破陳規,言前人之所未道。如以往人們多注意理學家與文學家文藝觀點的不同和對立,本書既分析他們的區別,更論述他們共同的審美追求,從而概括出宋代儒學的獨特美學風格和對儒家文藝美學的新發展。這是本書最突出的新貢獻。其次是具有宏觀把握的廣度和深度,體現了選題的歷史厚重感。本書對理學家和文學家中的代表性人物的文藝美學思想進行系統地評述與發揮。注意把他們的哲學思想和審美意識結合起來考察,并把這種考察放在整個宋代的歷史環境中來進行,在追述歷史淵源中分析每一種觀念意識的發展演化,體現了作者宏觀把握的意向,加強了選題的歷史厚重感。再次,本書采取個案研究與綜合研究相映發,由個案研究向綜合研究推進的方式,對宋代儒家文藝美學思想重理尚意的哲學本色,平淡自然、蕭散簡遠的美學風格和真、善、美合一的審美價值取向進行了比較全面而系統地論述,取得了非常可觀的成績。對于人們進一步認識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歷史發展及其內在規律,對于研究中國傳統文藝美學是否有深度模式和潛體系存在均有值得重視的史料學價值和理論意義。正如論文答辯委員會評語中所評定的,“是一篇選題難度大而有獨創性的博士學位論文,具有重要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