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出版總署署長龍新民在4月20日舉行的文化體制改革培訓班的講話(載于《中國出版》2006年第5期)中,談到中央國家機關在京新聞出版單位轉企改制時說,在尊重主管主辦部門意見的基礎上,有計劃、有步驟地將中央國家機關在京出版社、報社、期刊社逐步轉制為企業。在調研的基礎上,今年要會同有關主管部門研究制定中國電力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等20家出版社以及中國計算機報社等出版單位的改革試點工作方案并予以指導。在調研的基礎上,明年要按照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的要求,重點在國家機關有關部委、行業協會、群眾團體、科研機構所屬出版單位進行轉企改制試點。2008年重點在中央機關有關部位以及民主黨派所屬出版單位進行轉企改制試點,取得經驗后逐步全面推開。
柳斌杰:三大措施防止改制中國有資產流失
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柳斌杰日前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提問時說,在新聞出版體制改革過程中,汲取了過去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的經驗教訓,推出三項措施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第一,凡是轉企的,首先必須核定資產和明確產權,原來投資的多少,或是在經營過程中增加的資產,都要通過市場中介機構進行嚴格地評估,保證資產不縮水。新聞出版單位的資產和國有制造業的資產不一樣,不能看原來的投資多少,要看現有的已經形成的實際資產多少,要保證這些年企業通過經營所積累的資產不縮水。第二,對國家特有的資源所形成的無形資產不轉讓。報業品牌、版號、書號、刊號,這些資源是國家壟斷資源,目前雖然沒有評估的辦法,比如商務印書館品牌值多少錢,光明日報出版社品牌值多少錢,我們沒有評估過。在轉企改股經營活動中,這些無形資產不轉讓,仍然屬于國有報社、出版社,是國家專屬權。第三,內部進行股份制改造時,國有資產不量化到個人,不允許個人持股,保證國有資產的完整性。
鄔書林:出版發行體制改革要在六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
在5月24日舉行的出版發行體制改革培訓班開班儀式上,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鄔書林指出(據《中國新聞出版報》),近期,出版發行體制改革要在六個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一要在重塑市場主體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加快推進一般出版發行單位的公司制改造,加快保留事業單位性質的出版單位的內部改革。二要在構建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三要在提高市場集中度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四要在調整產業結構上取得實質性進展。五要在引導非公有資本進入發行業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六要在實施“走出去”戰略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
杜恩龍:出版社轉企改制后應盡快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
杜恩龍在《編輯之友》撰文稱,中國出版業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出版職業經理人,更沒有建立起相應的出版職業經理人制度。出版社轉企改制之后,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對出版管理職業化、專業化程度要求越來越高,非此不能適應現代出版市場的發展要求。而我們現有的出版管理人員管理水平有限,還存有官員心態,管理人員的本位意識不夠,職業化不夠,過去行政事業單位的管理方式還在很多單位延續,出版社的管理者缺乏管理專業的教育背景,這些都制約了出版社的發展。而出版職業經理人具有以出版專業為終身職業的職業追求,并以出版經營為自己的謀生手段,他們具備專業的經營管理經驗、管理技能,這是其在出版行業站穩腳跟的基石。
王關義孫海寧:改革深入主管單位和出版社利益分歧逐步加大
王關義、孫海寧在《中國出版》發表的《多元利益角逐下的出版社改革》一文中,分析各種利益主體的關系時,認為隨著改革的深入和出版社自主發展傾向的強化,出版行政主管單位和出版社利益分歧逐步加大,二者之間有可能出現更多的利益紛爭。主管單位可能會繼續謀求對出版社的主導權,而出版社則希望在繼續得到主管單位支持的基礎上,獲得更多的自主權,反對主管單位的某些控制,這種傾向將會隨著改革的深入而不斷加強。
羅志榮:專業出版社應更“專業”
經濟科學出版社社長羅志榮最近撰文,針對業界普遍認為的“今后專業出版社不會局限在出版某種類別圖書業務上,綜合開發將成為一種趨勢”觀點,提出專業出版社今后的發展還是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如果改變了這種方向,逐利而行,盲目跟風,無異于放棄自己的優勢。國內的專業出版社要想發揮特色,最大的難題就是拓寬專業的銷售渠道。在現今專業渠道不通暢的情況下,引進教材也是一種拓寬渠道的選擇。因為引進教材能形成一個特定的需求供應量,渠道容易建立,不必再擱到市場上進行“漂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