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兒童圖書的時候,我們最不能忽略的往往是教育?;趦和J知結構和思維發展的特點,兒童閱讀通常跟教育緊密結合。如何看待我國兒童圖書市場現狀?他們喜歡閱讀哪些圖書,他們的閱讀需求是什么?兒童圖書出版者應該如何做,才能滿足當前兒童閱讀的需要?在“六一”兒童節到來之際,記者特別采訪了幾位兒童教育專家。
圖畫是兒童圖書最美的語言
南京師范大學幼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虞永平直言,現階段中國絕大多數的家長對孩子的啟蒙教育仍然停留在認字的階段,幼兒的早期閱讀并不被關注,孩子的早期教育不僅要孩子識文斷字,更要通過圖畫等多種方式傳達給孩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虞永平眼里,兒童文學作家是很神圣的職業,因為寫好兒童喜歡的書是很難的事情。這不僅僅是因為兒童文學的作家們必須按照兒童的思維去考慮問題;從兒童的角度看待這個世界,需要了解更多的兒童心理知識,給孩子帶去更多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更因為當今社會的價值觀是多樣的,孩子們的想法也是多樣的,為孩子寫作的人身上肩負著更多的責任。就如3~6歲的孩子們在這個年齡階段最容易接受屬于他們自己的語言的文字、畫面,接受最單純、最清澈、簡單明了的圖書,他們需要更多帶有游戲性、趣味性的語言,他們接受不了較深寓意的文字,接受不了較為嚴格的文字,3~6歲的孩子更關注畫面帶給他們的感受。
在采訪中虞永平說,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他非常希望眾多出版社在出好書的同時,更關注幼兒的教育,花些時間和精力成立一個研究機構,對出版物的兒童讀物展開廣泛調研(調查),確立其優勢地位,真正了解全國各個地區的孩子們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并加以引導。此外出版社在圖書的裝幀設計方面也應有更多的創新。對幼兒來說,圖書的表現形式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們喜歡更立體、更新穎、更有想象力的形式。最后,虞教授希望現在的童書編輯們更具后現代的思維,打破原有的以教育為主的出版模式,鼓勵孩子們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他曾經建議一個出版社的編輯出一本這樣的書——其中的2/3有圖畫文字,1/3有圖沒文字甚至可以是空白,讓孩子去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讓幼兒做讀者,也做作者;讓孩子既感受,也表達。
好的圖書不僅要打動兒童也要打動家長
幼兒的閱讀主要靠家長以及幼兒園老師的引導,6歲以上的孩子,自主權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擴大。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康永久副教授認為,兒童真正有獨立的閱讀能力通常是在12歲左右。在此之前的閱讀體驗中,家長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本好的兒童書,要打動孩子,首先要打動家長。對于閱讀經驗缺乏的學齡前兒童,他對兒童書的吸收主要來自親子共讀。只要家長帶著興趣與好感給孩子講書,小孩子就能對那本書產生興趣。如果書本身不能吸引家長,家長不給孩子閱讀,孩子自然也不會產生興趣。
兒童的內心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孩子們所能理解的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多。而且在當今時代,小孩子們和他們上輩的同齡人相比接受了更多的信息。但現在的出版界有一種誤解,以為內容簡單些,語言簡單些便是兒童化;很多作家也認為寫兒童作品很簡單,是小兒科。由此導致現在的部分兒童讀物過于幼稚,小孩子根本不屑于讀。
在兒童圖書的選擇購買過程中,家長同樣起了主導的作用。選購圖書的主體是家長,即使兒童有那么一點兒有限的選擇權利,最后還是要由家長把關掏腰包。家長在選擇圖書的時候應注意結構的合理性。文史類的圖書要買一些,自然類的圖書要買一些,訓練思維類的也要買一些。現在的課外輔導類圖書內容過于單調,幾乎都是習題的累加。這樣的圖書重復率太高,對孩子也沒有什么吸引力和實際效果。相比而言,鍛煉兒童思維的圖書就少而又少。而這種思維的拓展和培養正是對兒童至關重要的。
力求達到教育理念與市場的平衡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聯系了很多兒童教育的專家,但一聽到要談兒童出版,很多人立刻表示不愿發表看法。在記者追問下,一位專家表示:以前這樣的話說了很多,對出版界的建議也提了不少,但幾乎都如泥牛入海。這些教育學家的建議到了出版社就“失靈”了,得不到應有的反饋,在兒童圖書市場也沒有看到應有的變化。他們認為,兒童教育的理念是兒童本位,但真正掏錢包的家長往往是成人本位。二者權衡,出版社為了經濟利益往往選擇了后者。這樣幾次下來,兒童教育家的熱情都被磨平,因此都很忌諱談論此類話題。一位專家說得更直接:“我一聽到商業化就煩。”
談到童書出版者的素質,專家們建議編輯要多學習一些兒童文學、兒童教育、兒童心理學相關課程,這是提高童書出版整體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但與此同時,有些兒童圖書出版者其實心里很清楚童書的價值所在和種種要素,卻在銷量等的壓力下不得不向市場低頭。出版社不得不迎合家長的需求。如何在孩子真正的需求與出版社利益之間尋找一個可以令雙方都滿意的均衡點,是目前很多關心兒童教育、關于兒童文學、關心兒童圖書人正在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