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鮑松還是一名學生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和他進行了一次深刻的人生討論,最后,鮑松的父親說,人的一生,實際上是一次花開的過程。當時鮑松還小,不能理解。但由于父親的嚴肅態度,鮑松記住了這次和父親的交談。
后來鮑松就一天天長大,但越是長大,鮑松就發覺,自己好像越來越偏離父親對自己期望的人生軌道。父親常常訓斥鮑松,常常訓著訓著鮑松的頭就大了,他說,爸,你別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我身上,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活法,只要活得快樂幸福就行。
按常人的思維,鮑松應該有很燦爛的前程的。鮑松要的不是這些。他搬到外面去住了。父子二人相視成了陌路。
的確,鮑松在外做得是如魚得水,幾年的功夫,他什么都有了。別墅、私家車、如花似玉的妻子。這一切的一切,證明他是成功了。他也想,父親看到今天的鮑松應該心滿意足了吧。其實不,父親還是沒有原諒他,自父親退休后,似乎是變成了一個倔強的老頭。
搬進別墅后的一年,鮑松也有了自己的兒子。有了兒子之后的鮑松,心里變得溫和了許多。興許是有了孫子的緣故,而孫子又是一個全新的生命,鮑松的父親搬了過來,但還是和鮑松隔著一條不可跨越的鴻溝。父親更愿意去逗逗可愛的小孫子。
有一天,鮑松試著要陪父親去走走。父親答應了,但前提是坐公交車。這是一個周末,車上很擁擠。下一站,上來一位老人。看到這個人,鮑松一下子就想到了父親,他把自己的座位讓給了這位老人。那位老人顯然很激動很意外,他不安地向鮑松道了幾次謝。鮑松想,不就是讓了一個座位嗎?值得如此嗎?鮑松的父親突然地變得對他好起來,還問起了他在外面的生活。他心里有點吃驚,父親這是怎么了?
他們父子二人就這樣一個站著一個坐著很親熱地把說不完的話一句句說著,但很快就下了車。這時候,鮑松的父親解開了他心中的疑團。他說,小松,還記得你小時候我們的一次交談嗎?我告訴你,人生就是一次花開的過程,也許你年幼,你不懂,現在你成年了,還有了自己的兒子,你能懂了。人生就是一次花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釋放出了人性的真善美,幫助別人或者影響到別人,這樣的人生才不白活一回。哪怕是一個小小的讓座,你也能感動別人。
鮑松省悟地想到了自己與父親大相徑庭的這些年。
石宏薦自《武漢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