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考全國卷和重慶卷都考查了文言實詞“拜”。全國卷設置的是正確選項,第8題C、上乃赦季布,拜為郎中。拜:授官。重慶卷設置的是不正確選項,第8題C、特拜陜西行臺中丞。拜:拜訪。那么“拜”字在什么情況下釋義為“授官”,什么情況下釋義為“拜訪”,有無規律可循呢?下面略作梳理。
拜,會意字,從手。《說文解字》:“拜,首至地也。”即“既跪而拱手下至于地,而頭亦下至于地”。段玉裁注改為“首至手也”,即“跪而拱手,而頭俯至于手,與心平”。揚雄說:“拜,從兩手下也。”《周禮》有“九拜”的說法:“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對于“拜”,不管各家的意見有無不一,也不管古代“拜”的形式有幾種,“拜”的本義都是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種禮節,后來成為行禮的通稱。
由“拜”字引申出的“授官”“拜訪”兩個義項,隨著時代的發展,跟本義的聯系慢慢有了親疏之分。所謂“授官”,也就是通過舉行一定的禮節授予某人相應的某種名分,比如拜相、拜將。授官的同時必伴有“拜”的禮節。因而“授官”這一義項和“拜”的本義仍然關系密切。但“拜訪”則不然,先秦時期禮數眾多,如賓主相見時要分庭抗禮,可見于《莊子·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抗禮。”但后來古禮慢慢衰落,“拜”就要看“訪”的對象了,拜覲君主要行大禮,拜謁尊長要行小禮,至于“拜望”“拜會”“拜候”之類詞,未必真拜,只是客氣的說法,多數作揖就可以了。到現代拜訪更是淡化為鞠躬就可以了。“拜”甚至逐漸由實禮成了表敬詞,如“拜讀”“拜托”。這是兩個義項在事實行為上的分化。
再看搭配組詞,如果以“拜”字為中心,分別按“拜訪”和“授官”義項進行擴詞,會得到下面兩組詞:“拜謁”“拜客”“拜見”“拜會”“拜識”,都是跟人與人的見面相關的;“拜職”“拜爵”“拜官”“拜位”“拜擢”“拜帥”“拜相封侯”“登臺拜將”,都是跟職官相關的。
在語言表達習慣和語序上兩者也有所不同,用到“拜訪、拜見”的“拜”時,古漢語習慣說“某某來拜”或“某某拜”。如《紅樓夢》第四回:“雨村尚未看完,忽聞傳點,報‘王老爺來拜’。”《史記·袁盎晁錯列傳》:“盎告歸,道逢丞相申屠嘉,下車拜謁。”至于現代漢語習慣說的“拜訪某某”,古人更習慣用“見、候、詣、過”等詞來表達,比如“莊暴見孟子”,《漢書·董仲舒傳》:“主父偃候仲舒。”2005廣東卷《后漢書·朱暉傳》:“永平初,新陽侯陰就慕暉賢,自往候之,暉避不見;復遣家丞致禮,暉遂閉門不受。”劉義慶《世說新語·忿狷》:“王令詣謝公。”《史記·魏公子列傳》:“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車騎過之。”
“拜”釋為“授官”時,往往采用“拜某某為某職”的形式或直接用“拜+職官”的形式,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于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漢書·爰盎傳》:“上拜盎為泰常,竇嬰為大將軍。”再如2006全國卷和重慶卷兩卷,就是屬于釋義為“授官”的“拜+職官”的形式。而到現代漢語“授官”這種說法已由“任命”替換。
另外,適當掌握古代任職制度的一些常識,也有助于解題。比如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吏的任用方式主要有:守、拜、領(《晉書·謝安傳》“又領揚州刺史”)、錄、平、兼、行、假(2005江西卷:“令因請假,臨召囚悉令歸家耕種,與之約,令歸系所。”)、試、權、知、監、參、待詔等等。按照任用等差,可分為如下幾種類型:候補類,待詔、郎選、聽選;試用類,行、守、試、假、權等;兼領類,兼(文天祥《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行、權、判、帶、領、錄、護、典、都(《指南錄后序》“都督諸路軍馬”)、督、掌、監等;參知類,參(梁啟超《譚嗣同傳》“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也”)、知、平、議;拜授類,拜(李密《陳情表》:“詔書特下,拜臣郎中。”)、授、遺詔等。經過拜授的官員即為正式任命的實缺官。拜有召拜、征拜(《后漢書·張衡傳》“公車特征拜郎中”)、策拜等區別,召拜是皇帝特召,征拜是由外官轉入朝官,策拜是任命重要大臣。在任用官吏的程序上,如是皇帝直接任用的,稱為特簡、特任、特選、特拜、特召、召拜、征拜等。一般適用于比較高級的官員。如是由官吏主管部門任命的,稱為選、授、補、除(《陳情表》:“尋蒙國恩,除臣洗馬。”)、拜等。由此可知2006重慶卷“特拜陜西行臺中丞”中的“特拜”是個專有名詞,是指皇帝直接任用高級的官員,不能按現代漢語理解成特意拜訪某某。
(趙安如,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黃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