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掛”字出現了不少新用法。
如今的大學校園,考試不過關早已不叫“不及格”,而是叫“掛科”,也常省作“掛”。如:
(1)期末考試終于到了,漫長的考試周過去了,我們很快都拿到了成績,小虎和我都掛了兩科,班里掛的人有大半。(越地南方論壇, 2005年1月29日)
(2)大學生現在都經常問道:“兄弟,這次掛科了么?” (天涯社區,2005年7月17日)
(3)我以前沒有掛過,現在嘗到掛科的滋味了,兄弟不好受啊。(天涯社區,2005年7月17日)
此用法不僅在學生中大行其道,校方也逐漸接受并將其使用于某些正式場合,于是就有了“掛科補考名單”。
此義引申開去,如果一場比賽后有人告訴你某某隊“掛”了,那么該隊定是輸了。再引申開去,死人也叫“掛”:
(4)他知道,靈帝快要掛了,而當他死的時候,自己才會真正的登上歷史的舞臺,成為所有人的噩夢。... 正想著,那狼居然將另外一只被打趴下的狼給掛了,或許那只死狼怎么也想不到,居然是死在自己同伴的手上。(鼎盛書屋·刺客三國)
(5)小梅掛了。死了。死的這個夜晚,我看到空蕩蕩的大街上繁忙不止的人們都長著蒼白的臉。(小說論壇,2005年10月21日)
這兩例里“掛”與“死”同時出現,互文見義,更能說明“掛”就是“死”的意思。這與常用的“掛花”“掛彩”是有所不同的,“掛花”“掛彩”僅指“作戰負傷流血”,并不指死去。
究其“掛”的這些新用法,不用“不及格”“失敗/輸”“死”,而用“掛”,當是語言求新求異的結果,當然也有避諱作用,因為考試不及格、比賽失敗、死人都是不光彩不吉祥不愿發生的事,用一個本是中性色彩的“掛”字表示則顯委婉。另用“掛科”代替“不及格”也符合漢語詞匯雙音化的發展趨勢。
何以考試不及格、比賽失敗、死人可用“掛”來表達呢?“掛”本可指動作鉤,鉤掛的結果往往會使被鉤掛的東西受損破壞,如把衣服掛破,把手掛傷,是一種不好不如意的行為,而考試不及格、比賽失敗、死人都含有某種利益受到損害的意思,也是一種不好不如意的行為,從鉤掛義發展為這三種新用法的“掛”,是語義抽象化的結果。
隨著網絡的普及,由“掛”組成的“掛機”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指的是將游戲、qq等程序打開后使其自行升級,這與傳統意義上的“掛機”(掛斷電話)毫無聯系,而是表實在動作的“掛”意義虛化的結果。
總之,“掛”的上述意義在現代生活尤其是在青少年當中使用頻繁,且有進一步擴大其使用范圍的趨勢,至于最終能否被普遍接受并收錄進詞典,還需要時間的檢驗。
(趙曉馳,四川省樂山師范學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