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義就是一種語言形式有兩種或多種可能的意義解釋,且其中不同的意義都是合乎語法和邏輯的。如“開刀的是我父親”→① 我父親給病人開刀;②醫生給我父親開刀。兩種意義都成立。
漢語缺乏嚴格意義的形態變化,主要依靠詞序和虛詞來表示語法關系,與形態發達的語言相比,漢語的歧義現象更具普遍性和必然性。在實際的語言應用中,歧義往往能被消除,消除歧義的手段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語音手段、詞匯手段、語法手段、語義手段、語境手段、認知心理手段。
1.語音手段
A.聲調:這個人好說話→a.好(hǎo),b.好(hào);
B.重音:a.想起來了(記起來了)b.想起來了(不想躺了)在a中“起來”是補語,表示趨向,輕讀;在b中“起來”是賓語,表示動作,重讀;二者語法重音模式不同。
2.詞匯手段
A.變多義詞為單義詞:這些人多半是學生→a.多半(可能),b.多半(多數);
B.詞語替換: 兩個大學的學生→a.個(所),b.個(位);
C. 添加虛詞:文學歷史→a.文學和歷史,b.文學的歷史;
D.增補省略詞語:張處長有一個女兒很驕傲。→a.張處長有一個女兒,張處長很驕傲。b.張處長有一個女兒,女兒很驕傲。
3.語法手段
A.明確句法關系:“學習文件” →a.定中關系,b.動賓關系;
B.劃分結構層次:新職工宿舍→a.新職工/宿舍,b.新/職工宿舍;
C.變換句式:你煩死我了→a.你把我煩死了。b.我把你煩死了。
4.語義手段
A.明確語義關系:母親的回憶→a.母親(施事),b.母親(受事);
B. 分清語義指向:這些蘋果孩子們都吃了→a.“都”指向“這些蘋果”, b.“都”指向“孩子們”;
C. 歸納語義特征:屋里擺著酒席→a.擺[+狀態]→b.擺[+持續];
D. 注意邏輯結構:每個小偷都被一個警察捉住了。→a.“每個小偷”都被某個警察捉住了,而捉住小偷的警察可能是不同的人;b.每個小偷都被同一個警察捉住了。歧義的原因是全稱量詞“每個”和存在量詞“一個”具有兩種不同的相對轄域;
E.直接分解語義:小明在桌上寫字→a.坐在桌前往紙上寫字;b.坐在桌上往桌面上寫(人和字都在桌上);c.坐在桌前往桌上寫(字在桌上,人不在桌上);d.坐在桌上往紙上、墻上或其他地方寫(人在桌上,字不在桌上)。
5.語境手段
A.對比焦點/預設分析:王老師也教數學→a.“王老師”是對比焦點,預設“其他人教數學”,b.“數學”成為對比焦點,預設“王老師教其他課程”;
B. 聯系上下文:他寫了一封信給我 →a.他寫了一封信給我,問我那件事。(信是給我的, 動詞“寫”有“給予”義。)b.他寫了一封信給我,讓我轉交給你。(信不是給我的,“我”只是信的轉移中介。“寫”只是“書寫”義,沒有“給予”義。)
C. 分清情景: 他過去了。→a.他到河那邊去了(在河邊說)。b.他去世了(在醫院里說)。
D.注意文化背景:思維方式不同會形成文化上的差異,反映在語言上,也常常給外語學習者帶來障礙,產生歧義。中西文化都把時間看作一個連續體,但在用“前”和“后”分別指過去和未來時,它們似乎采取了不同的觀點,傳統的中國人仿佛是面朝過去站著,把已經發生過的事看作在前面,而把將發生的事情看成在后面,例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而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則正好相反。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不過我們說到故事的后面去了)。
6.認知心理手段
對一個歧義句的理解,有時會受到理解者的情感和理解意志的影響。心理學證明人們普遍有偏向積極方面的心理。例如漢語中的“差一點”句式,它可以表示肯定,也可以表示否定。 例如:
(1)這只可愛的小白兔差一點沒活。(活了)
(2)這匹可惡的大灰狼差一點沒活。(沒活)
(3)這只可愛的小白兔差一點沒死。(沒死)
(4)這匹可惡的大灰狼差一點沒死。(死了)
人們對此類歧義的理解,明顯地帶上個人主觀的喜好和厭惡心理。 同一句式,希望它活就活了,不希望它活它就沒活。這種現象如不從人的認知心理角度去理解,恐怕難以作出較為圓滿的解釋。
參考文獻:
[1] 馬生倉. 中西文化差異與語義歧義[J].固原師專學報,1995,(2).
[2] 王希杰.漢語修辭學(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3] 尤慶學. 歧義度的調查與分析[J].漢語學習,2000,(5).
(邵平和,山東武警濟南指揮學校文化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