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是人類認知系統中普遍存在的認知對象。人類一直與動物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動物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這種親密無間的關系使得人類對動物產生喜愛、同情或厭惡、恐懼等錯綜復雜的情感。雖然不同語言表達動物的基本意義相同,但由于文化模型的影響,對同一認知對象(動物)所凸顯的性質在不同層面卻有很大的差異。本文將討論漢語動物詞和英語動物詞在兩種語言中附加意義的異同。
1.英漢動物詞附加意義相同或相似的用法
動物具有顯著特征,而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具有客觀性,因而英漢民族對這些特性看法相同;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只要語言的使用者是從動物的基本屬性這一角度出發來使用動物名稱且用這些特性來描述或比喻人或物的某些特殊品質及性格,其詞匯附加意義就會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如“狐貍” (fox) 兇殘狡猾的本性在兩種語言中具有相似的表達:漢語有“狡猾的狐貍”,罵人時說“老狐貍”;英語也有“sly as a fox”、“an old fox” 之喻。漢語中,人們把風騷妖艷的女人咒罵為“狐貍精”; 漢語中“狐朋狗黨”形容壞人相互勾結;而英語中用“a fox in a lamb's skin”來描繪虛偽友善的人; 用“to play the fox”來表示“耍滑頭裝假”。一談到驢(ass; donkey),中國人馬上回想到“笨驢”;而英語中這一詞的聯想意義與漢語是相通的:“play the ass”(做糊涂事,出洋相)以及“make an ass of oneself” (做蠢事,鬧笑話)。因此兩種語言均賦予驢“呆傻、蠢笨”之意。再如鸚鵡(parrot),講漢語和講英語的人都會聯想到他會“學舌”,即“parrot what other people say”。可見語言具有相通之處。
2.英漢動物詞附加意義不同的用法
人類文化有共性的一面,也有個性的一面。不同的文化對同一對象賦予不同的附加意義。中英兩國人民生活的地理、文化背景的差異,注定兩國人民對動物詞產生不同的聯想,賦予動物詞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而動物詞的情感內涵也大不相同。
2.1 同一動物詞不同的附加意義
雖然同一動物在不同的國家,其外形、生活習性、生理特性以及在生活中的作用大致相同,但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民族共同語對于動物詞的附加意義的捕捉是有差別的。如狗(dog),在漢語中,狗有“趨炎附勢,幫兇”之意,給人的聯想是令人討厭的事物,因而有“狗腿子、狗奴才”,“狗仗人勢”,“狗拿耗子”,“狗急跳墻”,“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放狗屁”等等表達。雖然狗的某些優點很受中國人贊賞,如忠誠、勇敢、聰明等,但中國人并沒把它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在西方人眼里,狗是“men's best friend”。英語中還有很多有關狗的褒義詞語用來指人。如:You're a lucky dog(你是一個幸運的人。);a gay dog(快活之人;好玩之人);a top dog(身居高位的人);布什在競選時宣稱“我將投入到一場像狗打架似的競選活動中去。”當然,英語中也有貶義的“狗”的詞語: a dog's life(牛馬不如的生活); a yellow dog(可鄙之人); dog eats dog (competing heavily, 指一種不好的情形)。再如喜鵲(magpie),漢語有報喜之義,俗語說“喜鵲枝頭叫,喜事就來到”。但英語中卻意為“背后說人壞話”, 正如詩人John Clare 所言:Magpie that chatted,no omen so black(鵲噪是最壞的兆頭)。
2.2 不同的動物詞表達同樣的附加意義
由于文化傳統(如神話傳說、宗教、價值觀等)、地理環境、思維方式等的不同,我們發現漢英中不同的動物詞表達的是同一含義。例如,中國人說“吹牛”,英美人說 “talk horse”,二者都表示夸大其辭; 中國人說“壯得像頭牛”,英美人說 “as strong as a horse”; 中國人形容一個人固執,就說他“倔得像頭牛”,英美人形容為“as stubborn as a mule”(騾子也是馬的變種后代); 中國人說“牛不喝水強按頭”,英美人說“you can pull a horse to a river, 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漢語中任勞任怨地工作的人被稱為“老黃牛”,英美人說 “work like a willing horse”;英語中goat(山羊)喻指“色鬼”, 漢語說“色狼”;英語“chicken”(小雞)比喻 “膽小”,漢語中“膽小如鼠”與之對應。同樣,中國人說“害群之馬”,英美人 “a black sheep”。中國人說一個人“圓滑得像泥鰍”,英美人則說 “slippery as an eel”。所用喻體雖不同,卻有異曲同工之妙。
3.英漢動物詞的文化空缺現象
在英語中,有些動物詞所蘊涵的附加意義漢語中是沒有的。如fish(魚),fish一詞在英文中與不同的詞搭配可有多種含義,如“big fish”指大人物,“fish in the air”為水中撈月,“cold fish”指性情冷漠不合群的人,“loose fish”指放蕩不羈者,“as mute as a fish”指沉默不語,“fish out of water”指一個人處于尷尬難堪的局面。當然,這與漢語“魚兒離不開水”喻指的場合不同。“He eats no fish.”字面上是講此人不吃魚腥,但實際意義為“他是位誠實的人”。而漢語中的魚卻和人沒多大關系,只表示“有余”之意。在中國文化中,鶴是長壽的象征,當老人過生日時,人們常送“松鶴圖”,祝他們身體健康,延年益壽。對英美國家的人來說,crane卻沒有太多的文化意義。
中英語動物詞附加意義有相通之處,但文化背景不同,差異更為突出。在學習過程中,必須認真區分,以便在交際中正確使用。
參考文獻:
[1]劉曉莉.英漢動物詞聯想意義的對比[J].銅陵學院學報,2005,(1).
[2]楊元剛.說牛道馬:英漢動物詞的聯想意義與翻譯[J].外語教學,2003,(4).
[3]寇槐花.從英漢動物詞匯的比較看中西方文化差異[J].課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6,(4).
[4]丹金.英漢動物詞文化意象的差異與翻譯[J].寧德師專學報(哲學杜會科學版),2006,(1).
(甘翠華,安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