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和社會開放性的推廣,使用普通話的重要性日益增強,普通話已成為國家大力推廣的規范化、標準化語言,成為教師、國家公務員的職業語言,同時,各種從業人員學習和使用普通話也成為了一種必然。因此,普通話的學習幾乎就成為全民學習的一種熱潮。
普通話學習是言語學習,言語學習和言語獲得有自身的特點,我們只有了解了這些特點,并據此進行普通話學習才會富有成效。而探討普通話學習的心理學基礎是我們反思普通話教學和學習,加強理論對實踐的指導必不可少的工作。
在普通話學習中朗讀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而朗讀,是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作活動,是朗讀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音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說明道理,再現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創造過程。在“普通話水平測試”中,朗讀是對應試者普通話運用能力的一種綜合檢測形式,所占分數比例較大。重視朗讀,研究方法,充分發揮朗讀在普通話學習中的作用,也可以使我們在測試中減少失誤,更好地發揮水平,對我們普通話水平的提高十分有益。
所以,在普通話的學習中我們首先要了解普通話學習的心理機制,然后在學習心理機制的基礎上再度認識朗讀在普通話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一、普通話學習的語言心理學基礎
普通話是漢語表達的主要代表語言,漢語的詞法、句法、語法和語義在各地基本是一致的,但各地言語表達語音的差異卻很大。普通話的學習主要是語音的學習,因此,普通話學習的心理學基礎主要是與語言心理學有關的語音方面的心理學,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比如語音直覺就直接影響到普通話學習質量的提高。
(一)語音知覺的認知模式
學習普通話首先是對普通話語音的知覺,只有正確知覺普通話語音,才能在學習中正確模仿。語音知覺的認知模式把語音知覺過程看成是一個復雜的信息加工過程,并用綜合分析的認知模式來解釋語音知覺的過程。這種理論認為,來自語音知覺初級階段的語音信息提供了一系列有關語音內容的假設或猜測,然后由內部的產生式系統進行綜合性分析,找到與要識別的語音刺激相適應的匹配,通過評價,確定一個滿意的匹配, 最終達到語音識別的目的,這是語音知覺中的自上而下的加工。
(二)語音知覺的特點與普通話學習
語音知覺是非連續的,具有離散特點的范疇知覺。語音知覺的范疇性指語音知覺可以將語音刺激識別為相對小量的范疇,人們識別語音時對不同范疇的語音很容易識別,表現出非此即彼的特點,而對同一范疇中語音刺激的變化則不容易察覺。語音范疇性知覺在塞音、摩擦音以及流音中表現尤為明顯,但對孤立呈現的元音的范疇知覺不明顯。如果元音在上下文中呈現時,同樣表現出范疇性特點。語言經驗和練習對話對語音范疇性知覺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似乎可以這樣說, 生活在單一語言環境中的聽者能夠識別其所處語言環境中的語音范疇,但對其它語言中較易識別的語音范疇卻不能識別。練習對語音的范疇性知覺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語音的范疇性特點的研究對普通話語音的教學有很大的啟發性。各地的方言相對來說構成了各地方言語音范疇性知覺,雖然方言相對于普通話來說不是第二語言,但是它有自己的語音范疇, 這種語音范疇一旦形成,就形成定勢。當方言的發音與普通話的發音相差較大時,普通話的一些語音范疇在方言的語音范疇中是不存在的,這類地方的學習者知覺普通話語音就有困難,因此學習者也很難發出這種缺失語音范疇的音,使普通話學習效果不理想。研究已經表明語言經驗和練習在產生、辨認新的語音范疇中的作用,因此,普通話學習要立足于建立普通話的語音范疇,改造方言中不適合的語音范疇和彌補缺失的語音范疇,打破與普通話不一致的方言語音形成的定勢,使普通話學習取得成效。
二、運用心理學原理提高普通話學習質量
(一) 普通話教學的認知心理學基礎
認知心理學把人的記憶描述成感覺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三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 每一個階段的信息傳遞都伴隨著大量的信息丟失。心理學研究表明,短時記憶的容量一般為9—5個組塊。新近的研究表明,漢語短時記憶廣度隨詞的熟悉性而增加,詞頻差異顯著,低頻單音詞的記憶廣度為3.15個組塊,中頻詞為5.68個組塊,高頻詞為8.30個組塊。另外,與受試實際經歷過的情節相聯系的知識一般較容易進入長時記憶,并保存下來,即情節性記憶保留較好。以上的研究結果也適用于普通話學習中的語音記憶。普通話學習在詞匯認知層次上屬于最淺層的認知,而不關語義和語法的認知,主要是要讓學習者習得正確的讀音,教學可以從單音開始,然后過渡到音節、語流, 要有大量的口腔操練,從模仿開始,把發音不準的聲母、韻母和聲調練得滾瓜爛熟。這個教學過程要遵循記憶的原理,一次學習的內容不宜太多,特別在課堂語音單元的學習中,最佳的數量是短時記憶的允許的范圍,否則呈現的語音太多,會使學習的短時記憶負荷過度,干擾短時記憶對信息的處理和編碼,反而影響學習者的語音學習。其次,學習不要搞成單調的語音訓練,應創造一定的語言情景,讓學習者在生動的語言情景中進行字詞的發音練習,表達句子和語段采用寓語音教學于具體情景中的教學法,這可以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提高語音的習得效果,增強語音記憶。
(二)普通話學習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基礎
突破不良的方言語音定勢在普通話教學中是一個突出的問題,學習者受本地的方言的影響都形成了一些方言定勢,這是普通話學習中的難點和重點。要打破這種不良定勢,可以把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中的強化理論運用于普通話學習。
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原理認為強化在人的學習中有重要的作用。據此,教師可以通過強化安排來塑造學習者的發出正確的語音,可以采用“相繼近似法”技術來加以塑造,通過不斷強化一系列逐漸接近最終的正確語音的行為反映來塑造正確發音行為。學習者是在不斷辨別出哪些發音會得到強化的過程中,逐漸學會正確的發音的。因此,普通話學習中從聲母、韻母、聲調、字詞的拼讀,以及句篇的教與學中,教師要注意強化學習者正確發音的每一步,使學習者逐漸克服已有的不良的受方言影響的發音定勢,學會普通話的正確發音。
而在學習普通話的過程中,朗讀就是強化學習普通話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
三、朗讀可以改進語音知覺
朗讀能訓練和提高學生的語音語調,是達到語言規范化的一條重要途徑。讀者要朗讀某篇文字作品,這作品里的每個字、每個詞、每句話,都要首先解決聲母、韻母、聲調、輕重格式、兒化、音變等問題,要字斟句酌、不能馬虎。在朗讀過程中,學習者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發現并及時糾正隨口而出的語音錯誤,即朗讀能改進發音,有利于幫助學習者掌握正確的語音、語調和節奏。有的人,日常說話中帶有明顯的方言,可是一拿起文章朗讀,卻能基本上符合普通話的標準,這不是恰恰說明了朗讀在語言規范化中所起的作用么?
朗讀還能提高我們說普通話的詞匯、語法的規范度。在普通話教材中,大部分入選的課文都是名人名家作品,在詞匯和語法方面篇篇堪稱典范。在口語中,方言地區的人們常因習慣脫口而出許多方言詞語和語法句式,這些不良習慣也可以通過朗讀訓練逐步克服。
朗讀一定要同聽別人朗讀結合起來。聽標準、正確的朗讀,同自己的朗讀加以對照,就可以在比較中認識到什么是普通話的標準音,什么是方言土語,怎樣讀才對,怎樣改正不正確的讀法,等等。另外,還有相當多的人是從聽電臺、電視臺的普通話播音,聽朗讀唱片或錄音磁帶中學習普通話朗讀的。
學習和掌握普通話,達到語言規范化,完全可以通過朗讀這種強化的操作性辦法實現,這是一條快捷方式,我們應該把它充分利用起來!
四、朗讀有利于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朗讀,一般是以文字作品為依據,朗讀過程正是在廣泛汲取表現力的營養。古今中外的名家高手,究竟是怎樣以他們的生花妙筆反映現實、表現世界、闡明事理、抒發感情的?這些文字作品作為朗讀材料被我們仔細分析、深入體味,通過自己的有聲語言加以表達,絕不僅只是“念字出聲”的無思維活動,而是動員了自己全部精力的再創作。于是,朗讀多少篇之后,多少次朗讀之后,那潛移默化的成果就會日益顯露出來:不但可以在自己寫作時摹仿、消化那些文筆,還可以在說話時對照、應用那種詞章,從而使我們的思維精密、情感豐富,文字表達和口頭表達詞趨于準確和生動。
另外,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習者懂得了陳述句、祈使句、疑問句、感嘆句的表達作用和運用方法,學會了在口頭表達時何處重讀何處輕讀,何處停頓,何時升調,何時降調。所以說,朗讀也是提高語言口頭能力的有效方法。
理論和實踐證明:在普通話學習中,朗讀對培養學習者學習普通話的興趣,提高理解課文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學習者的思維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朗讀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教學手段,在普通話教學和學習中不可忽視。
參考文獻:
[1] 張頌.朗讀學[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 王蘇,汪安圣.認知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3] 彭聃齡,潭力海.語言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王舜華,河北政法職業學院;孔凡潔,河北師范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