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典歷史散文《戰國策》,是一本以記敘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外交斗爭為主要內容的歷史著作。該書有極濃厚的縱橫家色彩,里面的謀臣策士長于論辯善于說理,在他們的如簧巧舌面前諸侯的征戰甚至于天下分合盡在三言兩語、搖唇鼓舌之間,白可成黑,方會變圓,死亦復生。他們的語言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內容精辟,啟人心智,形式巧妙,入情入理,極具感染力,是語言藝術的巔峰,給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在我看來,這些擅長語言藝術的人就是一個天才的軍事家,能夠將語言作為自己的千軍萬馬,用三寸不爛之舌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高中教材第一冊《觸龍說趙太后》一文中的觸龍就是這樣一個用詞遣句的高手。他在勸說趙太后的過程中就運用了兵法技巧,效果明顯。
一、假癡不癲,避其鋒芒
兵法云:“ 寧偽作不知不為,不偽作假知妄為。” 意思是寧可假裝著無知而不行動,不可以假裝假知而去輕舉妄動。有時為了以退求進,必得假癡不癲,老成持重,以達后發制人的目的。最后一旦爆發攻擊,便會出奇不意地獲勝。假癡不癲,重點在—個“假”字。這里的“假”,意思是偽裝。裝聾作啞,癡癡呆呆,而內心里卻特別清醒。此計作為政治謀略還是軍事謀略,都算高招。觸龍面對強秦急攻,國破家亡迫在眉睫的情況心憂如焚,但現實、身份和閱歷都決定了強諫是不可能的。作為一個母親,趙太后心理的天平傾斜到了個人的私情一邊。國難當頭,群臣心急如焚,竭力勸諫,均遭斥責。趙太后甚至蠻不講理地揚言:“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事情陷入了僵局,勸諫趙太后成了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太后得知觸龍進見,知道他是為勸說長安君做人質一事而來,思想上已有了充分的警惕和準備。如何緩解緊張對立的關系成了他需要解決的關鍵環節,也決定著勸說能否成功。在“左師觸龍愿見”的平淡中,觸龍出場了,我們都為他捏了一把汗。太后“盛氣而揖之”是必然之舉,而觸龍深諳此道,在太后面前假癡不癲,避其鋒芒,以出乎太后意料。太后等來的不是勸諫之辭,而是對身體的問候和關心,是身體、飲食之類的小事,這使她大為意外和感動,于是“色少解”,和觸龍交談了起來。觸龍成功的“假癡”緩解了緊張的氣氛和對立的情緒,為觸龍勸諫能夠得以進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樣一來,趙太后正中了觸龍的假癡不癲,避其鋒芒之計。
二、欲擒故縱,暗渡陳倉
兵法云“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 逼迫敵人太緊,他可能因此拼死反撲,若讓他逃跑則可減削他的氣勢。古人說:“所謂縱著,非放之也,隨之,而稍松之耳。”觸龍很好地在接下來的勸說中實踐了這一計策。趙太后怒色少解,但觸龍仍未提及讓長安君做人質一事,而是欲擒故縱,順著拉家常的線索,向太后提出給自己的愛子舒祺“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宮”的請求。“補黑衣之數”只不過是低賤的差事,以左師的功績和資歷,能夠讓兒子去充黑衣之數,拳拳愛國之心可見一斑,明著是再修補黑衣之數的棧道,實際是在為后文引出太后的“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這句話而暗渡陳倉。這個請求實際上是在向自己的目標──勸諫長安君做人質慢慢靠近,也是繼續誘太后上鉤的關鍵一步。于是左師公順水推舟,接上了太后的“婦人異甚”,展開與太后的爭論,為下一個觀點的引出作了鋪墊,而且還引起了太后感情上的同情和共鳴:可憐天下父母心,哪個親人不愛子?好像找到了同盟,找到了“不讓長安君做人質”的理解者和支持者。她哪里知道,這實際上是邁進了觸龍的圈套。
三、上屋抽梯 ,斷其后路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斷其援應,陷之死地。” 借給敵人一些方便,以誘導敵人深入我方,乘機切斷他的后援和前應,最終陷他于死地。什么是“唆”?就是用利去引誘敵人。如果敵人不肯輕易上鉤,怎么辦呢?本來,你不給敵人先開個方便之門,它怎么會進你預先設下的口袋呢?開方便之門,就是事先給敵人安放一個梯子。觸龍步步進逼,提出了“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于長安君。”引起了太后的爭辯:“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觸龍不慌不忙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指出太后在燕后出嫁時的“持踵之悲”,每當祭祀時誠心祝福“必勿使反”,并說明這“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才是真正的愛子。這些得到了太后的贊同。這就是“假之以便,唆之使前”。但觸龍并未就此提出讓長安君質于齊,而是步步進逼,從趙國的歷史說開去,列舉了一系列反面的事實:“今三世以前,至于趙之為趙,趙王之子孫候者,其繼有在者乎?微獨趙,諸候有在者乎?”他們都不存在了,這是為什么呢?于是觸龍順理成章地指明了其中的原因:“豈非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豐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至此,言歸主題已到火候。這就是“斷其援應,陷之死地”。觸龍便因勢利導、水到渠成的指出了太后的做法:“尊長安君之位,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令有功于國”的危害。從而也解釋了他認為太后愛長安君不若愛燕后的理由。言辭中肯,詞句懇切,情意真摯,好一招“上屋抽梯 ,斷其后路”。這樣,就使太后深刻地明白了自己對長安君的愛只是一種只顧眼前不顧長遠的溺愛而已。于是,趙太后答應讓長安君出使齊國,觸龍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也挽救了趙國。
開口說話,看似簡單,實則不容易。古人云:“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也可以誤國。”當然,說話技巧再高,它也高不過一個“理”字。《十善業道經》說,“言必契理,言可承領,言則信用,言無可譏”,意思是說,言論一定要合理,要讓別人能接納領受,要有信用,要令人無懈可擊。觸龍的話之最終所以能夠讓趙太后欣然信服,愿意安排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關鍵在于他能夠在動之以情的基礎上,以理服人。站在客觀事實的角度,觸龍步步誘導,旁敲側擊,明之以實,曉之以理,以其高超的說話技巧,迂回曲折之中盡顯語言奧妙,循循善誘之余凸現事情必然。
(胥 偉,四川省鹽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