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語言學家試圖對語言進行精確的描寫,嘗試了多種不同的方法,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從意義著手、從形式著手及把形式和意義結合起來研究(如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法),他們對語言的分析方法日益精確。漢語的語法分析起步較晚,從1898年馬建忠的《馬氏文通》發表以來,歷代語言學家在借鑒西方語言分析的基礎上,引進或創建了適合漢語特點的分析方法。以下就以人們對歧義問題的處理為線索,來回顧和展望漢語析句方法的過去和未來。
總論:
語言是人類的一種交際工具,從意義出發研究語言無可非議,但是,從意義的角度研究語言容易與邏輯混在一起,容易導致循環論證,不利于客觀地分析各種語言形式。形式是語言的基本要素之一,從形式角度來分析語言當然是無可非議的,結構主義語法對形式描寫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結構主義者過分強調客觀性,經驗性和可驗證性,把意義置于不適當的次要地位,因此,很快就表現出其理論的局限性;系統功能語法試圖將形式與意義結合,既強調語言的形式規則,又強調語言在社會上的運用規則,但這種設想看來還是比較理想,因為韓禮德的語義學實際上是語用學,語言的運用規則與所謂的典型情境之間的關系還遠沒有探明,因此中國借鑒西方的本身就有缺陷的語法,運用在一種具有不同特征的語言——漢語上,其分析的局限性和錯誤自然難免,但一代代語言學家共同努力,為漢語的析句方法量體裁衣,使分析的結果更精確、更科學。以下就具體介紹這些方法:
一、結構主義分析法
語言學界為了解決教學中不同語法體系的分歧,于是共同努力于1942年出版《暫擬漢語語法體系》一書,《體系》的主要目標是如何描寫清楚話語。具體采用了兩種分析方法:
1.中心詞分析法(又稱句子成分分析法)
中心詞分析法是通過尋找句子成分中的中心詞來發現句子主干的方法,同時分析句子中的語法單位之間的關系。這種傳統的句子分析方法最初是由古希臘學者提出的,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種分析方法要求:(1)把句子分成若干部分,根據句中的關系,給它們取名主、謂、賓、定、狀、補及中心語;(2)把句子成分分成中心成分和附加成分,分析時先找中心成分,再找附加成分,在同一平面上展示各組成成分的情況,最后總結出基本句型。如:
例(1) (三個)老師[今天]參觀了(我們)學校。
這種分析法的優點是:分析模式簡單,容易操作;突出貢獻起主要結構作用的詞,便于歸納句子結構類型。基本類型可以分為“主語——謂語”、“主語——謂語——賓語”、“主語——謂語——近賓語——遠賓語”、兼語句、連謂句等5種。但碰到下面類型的歧義句就無能為力了:
例(2) 三個學校的老師今天參觀了我們學校。
(隱性結構意義)
因為它有如下的缺點:忽視了語法結構中的層次性,忽視了隱性結構意義分析,這兩個缺點可由后面介紹的層次分析法和轉換分析法分別來彌補。
2.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又叫直接成分分析法(Immediate Constitute analysis),簡稱IC分析法。它一層層地尋找句子的直接結構成分,不僅分析成分的關系,而且首先注重結構關系的層次,它是本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派廣泛采用的分析句子的方法。
層次分析法是通過橫向的擴展和縱向的替換來分析句子,認為句子的每個直接成分的結構單位,只要不是詞(大于詞),都是由一個簡單形式的原型詞擴展出來的復雜形式。找到原型的辦法就是替換。在保持結構功能不變的情況下,能夠用來替換一個復雜形式的簡單形式就是原型,如“云南師范大學”可以用“大學”替換,“大學”這個名詞就是“云南師范大學”這個定中詞組的原型。
層次分析法的優點是:能清楚地反映語法的結構層次,找到直接成分。如例(2)中的歧義成分“三個學校的老師”可分別分析如下:

直接成分是指一種語法結構關系中沒有被其它成分間斷的成分,一般是兩個。層次分析法注重語法結構形式的層次性,認為句子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序列,而是有層次分明地構成。例如:
例(1):(三個)老師‖[今天]參觀了︱(我們)學校。
漢語語法分析引進層次分析方法以后,與傳統的中心句分析法結合起來,對原有句子作了更精確的分析:
例(2):【三個(學校)】的老師‖[今天]參觀了︱(我們)學校。
(三個)【(學校)的老師】‖[今天]參觀了︱(我們)學校。
但這種分析方法仍不能分析一些隱性意義的同形異構形式的句子,如:“雞不吃了。”
二、分布分析法
分布分析法是通過尋找分析對象能出現和不能出現的各種環境或條件來發現規律的方法,在語法中它主要用來確定語法單位的性質、類型。如在漢語語法中確定什么是名詞,必須考察它的分布情況:第一,一般能夠出現在數量詞組或者數詞的后面,它的前面不能出現副詞“不”;第二,一般可以無條件地出現在主語和賓語的位置。
運用分布分析法,可促使我們區分詞或短語,對一些歧義和反常搭配現象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解釋方案。如“非常時期”和“非常阿Q”,根據副詞的分布規律,它一般不出現在名詞前面,可這兩例副詞都出現在名詞之前,且人們的使用頻率還很高。即使這樣,我們也不能否定分布理論的正確性。我們可以對這兩個詞作進一步的分析:“非常時期”中的“非常”不是一個副詞,而是一個狀中關系偏正短語“[不]一般”,只不過這兩個文言詞“非”“常”碰巧結合在一起了,看起來像是一個副詞“非常”罷了。“非常阿Q”中的“非常”,它在句子中確定是副詞,但這個是“[非常]像阿Q”的省略形式,人們說話遵循省力原則,所以用最簡單的形式表達意思,結果好像是“非常”來直接修飾“阿Q”。
一個好的理論應該是簡單而有效的,不應該出現例外情況,根據分布規律,有的語法書把副詞“極”和“很”兩個詞作補語的情況列為“副詞不能作補語”的兩個例外,即“好〈極〉了”和“好得〈很〉”,我們覺得這樣處理也是不妥的,如果按照分布理論理解,這兩個詞分別是“[極]好”和“[很]好”詞序的臨時調換,目的是強調中心語“好”,漢語中像這樣為強調而調換語序的例子(包括詞、短語、句子乃至篇章)不勝枚舉。
三、語義特征分析法
詞與詞之間的區分可以借用特魯別茨柯依的《音位學原理》的理論來分析詞語或句子,即把一系列需要區分和比較的詞語放在一起,找出它們相同的義素和相異的義素,采用二元對立分析法或矩陣分析法,從決定詞義的本質部分(義素)分析起,能夠精確地區分近義詞和同形異義詞。如果句子的歧義是由同形異義造成的,也宜采用這種方法進行分析,如“我要炒菜。”分析如下:
表示動作 表示名稱
1.炒菜 + -
2.炒菜 - +
這樣就能區別它們的歧義了:“我要炒菜。”表示“我要炒菜了”,是一種行為動作,而“我要炒菜。”則表示“我要一盤炒菜”。但這種分析方法也有自己的缺點:對那些同形異構的詞組或句子無能為力,如前面說過的“例(2)三個學校的老師今天參觀了我們學校。”就無法進行分析。
四、語義指向分析法
語義指向分析法主要探討的是語義結構和語法結構間的關系,需要弄清楚句子中的隱性成分和顯性成分,如果句子的歧義是因動作的發出者或屬性的所有者不明確造成的,只要明確了發出者或所有者,句子的歧義自然就消失了。如:

分析:例1(a)中的“吃”是由隱性成分“他”發出的,(b)中的“吃”是由“雞”發出的,指明了動作的發出者,句子的歧義就消失了。
例2與例1一樣,因為動作“咬”可以由其他人或動物發出,也有可能是由“狗”發出的,故造成了歧義。像上圖分析所示,歧義自然分化開了。
例3是因屬性“驕傲”的所有者不明確而造成歧義,如圖的所示,歧義自然明確。
五、配價分析法
60年代初期,德國學者把特思尼耶爾的從屬關系語法引入德語研究,從屬關系語法在德國一般稱為“配價語法”。1978年,朱德熙先生最早引入配價語法理論來研究漢語,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把動詞的“價”最早稱為“向”,他把只能與一個名詞發生聯系的動詞如“來”“去”等稱為單向動詞;把能與兩個名詞發生聯系的動詞如“開”“下”等稱為雙向動詞;如此類推,把能與三個名詞發生聯系的動詞如“勸”“送”等稱為三向動詞。后來,他還發現,向(價)不僅適用于動詞,還適用于副詞和形容詞。
配價語法分析法在漢語中可以有效地分析一些“同形異構”形式,如
張三對李四的誹謗。
因為“誹謗”也是二價動詞,只有明確了施事和受事,才能最終確定這個句子的最終意義。再如:
伊朗對伊拉克的進攻。
因為“進攻”也是二價動詞,聯系著施事者和受事者,到底“伊朗”和“伊拉克”誰是施事,誰是受事,決定了這個歧義句最終的意義分化。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如果句子的歧義是由動詞、形容詞或副詞引起的,那這些動詞、形容詞或副詞一定是二價或三價,從而造成了意義上的歧義。
但是,配價分析在漢語的分析過程中也會有一些不好解決的問題,因為漢語中有些詞語的價是可變的,如主動句變為被動句時,取消了原有的主語或把主語降為選擇成分,因此減少了動詞的價數;而在使役結構中,動詞的價數可以增加。“我打球”中的“打”是二價動詞,“爸爸使我打球”中的“打”則變為了三價,現在的主語“爸爸”成了使役者,原主語“我”變成了間接賓語。因為分析句法的尺度(價)在變,分析的結果也是不穩定的。
六、轉換生成分析法
轉換分析方法是在保持意思基本不變的情況下,通過轉換表層不同的顯性結構來發現它們深層相同的隱性結構。上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轉換生成語言學派廣泛采用這種分析方法。它認為,語言不應只滿足于對語法結構的描寫,而應更關心對語法結構進行解釋,企圖尋找人類語言結構的共性。它能夠有效地分析語言中的“同形異構”歧義結構。
每一個語法結構都具有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如果一個深層結構能夠轉換成幾個表層結構,就會形成同義結構;如果幾個深層結構能夠轉換成一個相同的表層結構,就會形成歧義結構。它們之間的轉換有一套轉換規則,主要類型有以下幾種:
①移位:XY → YX,例如:帶進這人 → 帶這人進來
②刪除:XY → X ,例如:你讀這本書 → 讀這本書
③插入:X → XY,例如:他來了 → 他沒有來
④替換:X → Y ,例如:我喜歡我 → 我喜歡自己
⑤復寫:X → XX,例如:he is bright → he is bright,isn’t he ?
轉換分析方法的優點是不被語言結構形式束縛,能夠靈活地分析句子中的語義關系。它著眼于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之間的聯系來分析語法結構,因此對中心詞分析法和層次分析法無法分析的一些語法結構也能進行分析。如:
(1)直接成分相同,內部語義關系不同的同義句。
a.雞不吃食了。→ 雞不吃了。(刪除了“食”)
b.不吃雞了。→ 雞不吃了。(“雞”移位)
這兩種不同的語義關系是由同一個表層結構來表達的,所以形成歧義結構。
(2)直接成分不同,內部語義關系相同的同義句。
a.小李打傷了小王。
b.小李被小王打傷了。
c.小李把小王打傷了。
d.小李打傷的是小王。
這幾個不同的表層結構是由同一個深層結構轉換而來的。如果拿“小李打傷了小王”做代表,它的內部語義關系是“施事——動作——受事”。其他句子也是這樣轉換而來的:
a.小李打傷了小王。 → 小李被小王打傷了。(“小王”移位;插入“被”)
a.小李打傷了小王。→ 小李把小王打傷了。(“小王”移位;插入“把”)
a.小李打傷了小王。→ 小李打傷的是小王。(“的”替換“了”;插入“是”)
(3)兼語句、連謂句
a.我叫他來。
b.我吃了飯就走。
這是層次分析法不好處理的句子,實際上它們各自都是由兩個深層結構轉換而來的。
a.我叫他。他來。→ 我叫他來。(刪除了一個“他”)
b.我吃了飯。我就走。→ 我吃了飯就走。(刪除了一個“我”)
當然,轉換生成語法并不是萬能的,喬姆斯基的標準理論認為表層結構不影響語義的解釋。但有的語言學家(如杰克道夫,R.ackendoff)提出,許多語義現象必須在表層結構層次上加以解釋,否定問題就是一例。如:
(1)沒有很多箭射中把子
(2)很多箭沒有射中把子
這兩句的意義不同,是因為“不”出現在表層結構的位置不同,因此否定的范圍有所差別。句(1)否定的是“很多箭射中把子”,句(2)否定的不是全句,而是動詞,結果成了“很多箭沒有射中把子”,因此一部分句子的分析還要靠形式分析法來解決。
七、變換分析法
20世紀40年代,呂淑湘先生在《中國文法要略》中概括地提出了這一理論,只是當時沒有多少人重視。60年代,朱德熙從海里斯的理論中得到啟示,意識到表層“同形異構”的句子,它的生成過程是不同的,這實際上是借用了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這種理論對“同形異構”歧義句的理解非常奏效。變換分析理論是一個適用于漢語語法分析的理論,該理論提出:
1)變換是一種語法手段,存在兩種結構不同句式之間的依存關系;
2)變換只是句式的變換,不是某個句子的變換;
3)變換矩陣的句式,無論形式或意義,都有一定的平行性;
4)平行性原則對變換關系有證實作用,對豎行的句子具有鑒別作用。
可用下圖例子說明:

分析:以上的例句共分二組,左邊一行表層句式一樣,但它們是由不同的結構轉換而來的,即深層結構不同。反過來,我們就能解釋1能變為5,但3就不能用同樣的規則變為“邦子戲演在臺上”,只能變為6的原因:兩組句子中的主要動詞不同,“坐”“站”有附著含義,表示靜態,而“演”“敲”則無附著含義,表示動態。
運用這一理論,對類似結構上同構關系的句子,可以通過轉換來消除它們的歧義。如“山上架著炮”這一表層相同的句子可以是由兩個深層結構不同的句子轉換而來的:
(1)炮在山上正被人們架著。
這時,句子的主要動詞“架”表示動態;
(2)炮在山上架著,像一個忠實的衛士。
此時句子的主要動詞“架”則表示靜態。
目前,還有很多國外的語言理論正被人們引入對漢語進行分析,如系統功能語法分析法、認知功能語法分析法、關系語法分析法、形式語義學分析法等;國內的漢語分析方法也在不斷涌現,在此不再多舉。
顯然,每種分析方法在分析歧義句時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它們互相取長補短。漢語的分析方法正在語言學家的努力下不斷改進,朝向更精確,更簡單的方向發展。
參考書目:
[1]劉潤清.《西方語言學流派》[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2]彭澤潤.《語言理論》[M].中南大學出版社,2000.
[3]馮志偉.《現代語言學流派》[M].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
[4]姜望琪.《當代語用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李泉.《漢語語法考察》[M].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0.
(熊新利王西亞,云南師范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