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于假期做過中學生作文輔導班的工作,每天要批大約30篇中學生作文。在批閱作文過程中,常遇到“著”“了”連用的難解的句子,彼時沒有細做考慮,只是憑著語感劃掉了“著”“了”中的一個字。現在想來“著”“了”用法是一個語法問題,既然有這樣的問題存在,就有解釋和研究的必要。下面舉幾個中學生作文中的例子:
(1)媽媽的身影由模糊變得清晰起來,大概從我出門的那一刻起就在等待著了我這個她最愛的兒子。
(2)已經制作著了新的手槍模型,所以爺爺給買的禮物成為了過時品。最好估計,只有古董收藏的價值。
(3)觸摸著了那一枚小小的風箏郵票,他心神蕩漾,思緒萬千。
(4)老爸拍打著了身上的玉米花子走進給哥哥娶媳婦用的新磚房。
(5)不至于忙成這個樣子吧?為見你,三個小時,我一直等著了。
(6)你臉色不好,這兩天你怎么著了?
“著”“了”在便用時有怎樣細微的差別?一個句子是否可以用“著”,也可以用“了”?“著”“了”連用可不可以?好多問題此時涌現在頭腦中。
漢語普通話中,“著”“了”屬于動態助詞,經常用在動詞后邊表示動作行為進展的狀況,是表示“體”意義的語法標記。(通常“著”被認為是未完成體的標志,“了”被認為是完成體的標志。) 兩者存在著以下幾點差別:
一、“了”屬于完整體,“著”屬于非完整體
說話人在表述一個事件時,觀察點可以在事件的外部,也可以在事件的內部。所謂觀察點在外部,就是說整個事件是不可分割的,同時是難以介入的整體,得到的是完整體。觀察點在內部,是說整個事件可以分解成不同的階段,每個事件都是理解整個事件的切入點和著眼點,如事件分起始階段、持續階段、完成階段等,得到的是非完整體。
“了”用在動詞后表達的是完整體。這里的“完整”有兩個層次的含義。第一層含義是說話人把他所要表達的事件視為一個無需分解的完整體。如“下了一場雪”,把“下了一場雪”作為一個完整事件表述,只有從開始到結束的持續性和連續不斷性,不表達過程和環節上的階段性。第二層含義,說話人可以從心理上把一個完整事件劃分為若干個有界的相對獨立的部分。如“展開了一場辯論”,可以把“一場辯論”分為“陳述”“論辯”“陳詞”幾個部分,這些部分相對來說是獨立的、完整的。因而,我們可以說“講了陳述”,“進行論辯”,“講了陳詞”等,這時“了”表示第二層次上的完整性。“了”所表示的這兩個層次的完整性有著共同的理據。從人的認知心理來看,不管是完整的事件還是把事件劃分成若干獨立的相對完整的部分,我們都是把它作為有界的事物來認知的。
“著”用在動詞后,是非完整體,它表示的是在時間進程中的事件在開始后和終結前之間的持續情況。如“她在舞臺上微笑著”,說話人的意圖是表明“她在舞臺上微笑”的持續性,至于什么時候開始微笑,微笑什么時候結束,不是“微笑著”這一行為關心和想要表達的內容。所以,“著”是表示它前面動作除了起始點和結束點之間的中間過程,是非完整的。另外,“著”有表示時刻性的意義特征,強調的是過程。如“外面下著雨”,是指說話人在說話時刻正在發生的事件,正在進行著,是“這一時刻”雨在下。而“外面下了雨”,一種意義是說話時正在下雨,一種意義指“這一時刻”以前在下雨,現在雨已經停了。“這一時刻”特征同樣說明了“著”是非完整體。
二、“了”屬于現實體,“著”屬于持續體
現實體,是指以某個時間為參照系數,事件已經發生,正在發生,或者將來一定能夠發生。針對點是動作的可實現性。“了”用于動詞后面恰恰表達的是事件的現實體。如“圖書館來了新書”,意思是新書已經在圖書館放著了。“她邊說邊哭了起來”,“哭”的動作現在已經實現。
持續體,是說動作處在持續狀態,事件正處于連續不斷的進程中。針對點是動作的可持續性。“著”用在動詞后面,正是表達動作的持續、連續不斷。如“嚴監生一直睜著眼,死死地盯著那兩根燈草”,“睜”和“盯”本已意義豐富,用“著”在后面作輔助,表示“睜”與“盯”長時間持續,把生命頑固地垂死掙扎的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了”“著”出現的句法條件不同。
其一,“了”屬于完整體,現實體,表達的是一個完整的已成為現實的有界的事件。因而,在句子中表示動作時間的量的詞語,表示動作的量的詞語,表示動作結果的詞語可以與“了”同時出現;而這些詞語與“著”的非完整性、持續性不適應,不能與“著”同時出現。如下面的(7)(8)(9)中的a句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句子,b句是不可理解、不能接受的句子。
(7) a.假期我到秦皇島玩了兩個星期。
b.假期我到秦皇島玩著兩個星期。
(8) a.足球比賽甲班只是輸了一場。
b.足球比賽甲班只是輸著一場。
(9) a.是她關了燈。
b.是她關著燈。
其二,表示“體”意義的副詞,“在”“正”“正在”與“著”的非完整性和持續性相適應,可以與“著”同時出現;而與“了”的完整性和現實性不適應,因而不能與“了”同時出現。下面(10)(11)中的a句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句子,b句是不可理解、不能接受的句子。
(10) a.他在看著你。
b.他在看了你。
(11) a.我讀報,兒子正在書桌旁寫著作業。
b.我讀報,兒子正在書桌旁寫了作業。
基于以上三個方面的差別,我們說,在一般情況下,普通話中的“了”“著”是不能連用的。因為我們表述一個事件時,我們的觀察點不能在事件的外部又在事件的內部;不可能說一件事是完整的又是非完整的;不可能這一事件是個已經完成的現實又處于一種尚在持續進展的狀態。本文開頭列舉的前四個例句出現病因就在于此。
要修改這四個病句,要根據句子中詞語間的相互關系和句子的語義、所在的語境綜合考慮,在“著”“了”連用的句中刪去“著”或者“了”,使句子通順,語義連貫。
例句(1)有持續動詞“等待”,而且它的前邊有表示持續進行意義的副詞“在”,經過上面的一些分析我們知道,“著”屬于持續體,“在”正與“著”的非完整性、持續性相適應,因此例句(1)中只能劃掉“了”,保留“著”。
例句(2)中的時間副詞“已經”表示過去的,實現了的,與“了”的可實現性意義正符合。而用“著”,則表示“制作”的行為仍在持續中,針對點是可持續性,與“已經”含有的意義相互沖突。所以,例(2)中只能用“了”。
例句(3)中既可以用“著”,也可以用“了”。在句義上無本質的差別,只是具體情境意義上略有不同。如果句子為“觸摸著那一枚小小的風箏郵票,他心神蕩漾,思緒萬千。”表示手的“觸摸”和“心神蕩漾”是同時進行的,由情感的綿延性貫穿著兩個動作行為。如果句子為“觸摸了那一枚小小的風箏郵票,他心神蕩漾,思緒萬千。”表示動作有先后性和遞接性,“觸摸”在先,“心神蕩漾”在后。兩個動作有較緊湊的跟隨關系,或者說前后有引發和被引發的關系,并且有輕微轉折。如果想表示情感的連續不斷,有歷史和現實畫面的對接,那么一般使用帶“著”的句子;如果想表達一種前后句的承接關系,思緒完全沉浸在歷史故事當中,那么建議使用帶“了”的句子。
例句(4)中,可以用“著”,也可以用“了”。因為“拍打”是個基本動詞,可以說“拍打”的持續狀態,“拍打著”;也可以用“拍打”的實現狀態,“拍打了”。如果例句(4)用“拍打著”就是說“老爸”邊“拍打身上的玉米花子”邊“走進新磚房”,可能情況是“老爸”走進房子,玉米花子還在身上,“老爸”的形象是忙碌的、很少休息的。而“拍打了”就是說“老爸”把“身上的玉米花子拍打”掉,然后“走進”房子,兩個動作之間有短暫的空歇。正是這個空歇會引發讀者的一點聯想,忙碌完的老爸面對新房子的表情是歡喜的、欣慰的、躊躇滿志的。若想描寫一個整日忙忙碌碌很少休息的樸實能干的“老爸”形象,則用“拍打著”;若想側重表現對現在生活狀態的認可并且有對將來憧憬的一種愉悅的心情,則用“拍打了”。
以上幾個例句說的是一般情況,“著”“了”有明顯的區別,即使“著”“了”均可以使用的句子也有情境意義上的細微差別。那么是不是“著”“了”就是天生的敵人,相互撞見時一定要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呢?
例句(5)是作文情景對話中的一個句子,批閱時本想劃掉“著”“了”中的一個字,但讀來很順口,并無別扭之感,而且理解起來也能講出些道理。“三個小時,我一直等著了”。有“等”這個持續意義的動詞,有“一直”表示時間延續意義的副詞,用“著”理所當然。“了”是實現體,“三個小時”的確已經在“等”的狀態里消耗,是既成事實,用“了”不無道理。看起來,這個例句真的有些特殊。句義上理解:直到見到“你”,“等”不是馬上處于結束的狀態,只不過是“等”的對象出現,是站在事件的內部;相對“三個小時”那已經過去的時段,“我”已經在其之外,又站到事件的外部。
例句(6)是日常口語中的句子,“著”“了”可以連用。與“你臉色不好,這兩天你怎么了?”均可用,表達意義幾乎沒有差別。例句中“著”只有補充音節的作用,讓語感更強一些。
“著”“了”問題的確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它們在句子中的作用,它們之間的差別,它們出現的語法條件,在口語和書面語中的用法的異同等問題還是可以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尤其是“著”“了”連用的語言現象還沒有找到清晰的理據,需要繼續分析和研究。
文學中說“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看人情”,我想這句話的意義同樣適用于語言的學習,具體而微,于細微處見精神是對每一個熱愛漢語的人的品質要求。
(王連云蓋 馥,遼寧大連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