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語文》第6冊第16課《信陵君竊符救趙》(節選)中有這樣一句話: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課下注釋是這樣寫的:拿出袖子里籠著的鐵錘,一錘打死晉鄙。前一個“椎”是名詞,后一個“椎”是動詞。袖是“藏在袖子里”的意思。
筆者認為“椎殺晉鄙”之“椎”的解釋值得商榷。容陳陋見,以請教于方家。
這句話的主語很明顯是“朱亥”,謂語中心詞是“殺”,它的主干就是“朱亥殺晉鄙”。“椎”如果理解為課本注釋的動詞,那么它在句子中作何解釋?又是什么成份?句子很是費解。
這個“椎”應是名詞作狀語的用法,表示動作使用的工具。
現代漢語里,普通名詞是很少直接修飾謂語動詞作狀語的,而古代漢語中,普通名詞作狀語修飾謂語動詞卻是相當普遍的語法現象。一般情況下,名詞位于動詞之前,如果不構成主謂結構的話,那么就是名詞作狀語修飾謂語動詞的用法。其用法大致有以下五種:
一、表示比喻
嫂蛇形匍伏,四拜,自跪而謝。《戰國策·秦策一》
二、表示對人的態度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鴻門宴》
三、表示處所
不得已,變姓名,泥蹤跡,草行露宿,日與北騎相出沒于長淮間。《〈指南錄〉后序》
四、表示動作使用的工具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五、表示動作進行的方式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鄒忌諷齊王納諫》
“椎殺晉鄙”之“椎”的用法正符合名詞作狀語的第四種用法。古漢語中普通名詞作狀語修飾謂語動詞這種語法現象很是常見,對現代漢語的影響也很深遠。“風靡”“囊括”“席卷”“尾隨”“槍斃”“風餐露宿”“云集響應”“電話聯系”“車接車送”等現代漢語詞語和短語都是這種用法的遺留。
由此可見,“椎殺晉鄙”之“椎”應是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進行的工具。
(劉詩帥,河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