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2006年8月31日A1版刊出的“《東京審判》劇組與幸存者會聚本報”的照片,附有圖片說明,原文如下:
昨天下午,電影《東京審判》劇組導演和主要演員劉松仁、朱孝天、林熙蕾等來到本報與10位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見面。聽著真實的受難經歷,主創人員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圖為劉松仁給幸存者贈送《東京審判》一書。
這則圖片說明有兩個地方的用詞值得討論。其一,圖片說明在“受難經歷”前加上修飾語“真實的”不妥當?!罢鎸崱笔呛汀疤摷佟毕鄬Φ?,這句話的言外之意,似乎還有“虛假的受難經歷”。什么是“虛假的受難經歷”呢?一種可能是有的講述者講了虛假的歷史,另一種可能是《東京審判》講了虛假的歷史。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親身經受了這段刻骨難忘的苦難,他們的講述不容置疑;《東京審判》的相關內容,也有鐵的事實作為證明,無可否認。既然兩種可能都不存在,這則圖片說明為什么要強調“真實”呢?看了后面的詳細報道,才知道這部電影的主創人員以前主要是通過“資料、圖片和記錄片”來了解這段歷史的,并沒有直接接觸過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揣摩這則圖片要說明的本意,想表達的應該是“聽著幸存者親口講述的受難經歷,主創人員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正因為口述的歷史是活生生的歷史,所以才會使主創人員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其二,這則圖片說明的最后一句話中,“贈送”和“給”的搭配不夠自然。“贈送”含有鄭重義,一般和“向”搭配;“送”比較隨便,一般和“給”搭配。
(張小峰,南京師范大學國際文化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