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編,商務(wù)印書館,1999年第1版,以下簡稱《詞典》)是目前最新、也是印數(shù)最多的虛詞詞典,它代表了古漢語虛詞研究的最高水平。《詞典》將虛詞研究納入漢語史研究的軌道,它在描寫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同時,也對虛詞進行歷時研究,探求每個虛詞的歷史演變軌跡。此外,它還明確區(qū)分了虛詞結(jié)構(gòu)的語法層級單位:單音虛詞、復(fù)合虛詞、慣用詞組、固定格式,對所收詞條一一標注詞性。標注詞性是虛詞詞典的本職工作,但詞性標注不一致也是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對性質(zhì)相同(意義和用法相同)的詞條詞性標注不一致。《詞典》也存在這個問題。下面僅以“安、何、曷、胡、烏、惡、奚、焉”為例,就《詞典》代詞與副詞的詞性標注問題來討論。
一
單音虛詞相關(guān)詞條詞性標注不一致,出現(xiàn)了兩種標準的交叉。
⒈ 用于動詞前作狀語,詢問原因的詞,有的標為代詞,有的標為副詞。
(1)標為代詞的,如:
安代詞(義項四):問方法和原因,可譯為“怎么”等,一般只作狀語。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史記·項羽本紀》)
曷疑問代詞(義項四):代原因,在動詞或主語前作狀語,可譯為“為什么”。汝曷弗告朕,而胥動以浮言,恐沈于眾?(《尚書·盤庚》)
(2)標為副詞的,如:
何副詞(義項一):用在謂語前,用來詢問原因,可譯為“為什么”“干嗎”等。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詩·唐風·山有樞》)
奚副詞(義項一):用于動詞前,表示對原因的詢問,可譯為“怎么”“為什么”等。子奚乘是車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⒉ 在謂語前,與助動詞“能”“敢”“足”等連用,表示反詰的詞,有的標為代詞,有的標為副詞。
(1)標為代詞的有“安”“曷”“胡”:
安代詞(義項五):表示反詰。可譯為“怎么”。后面常有助動詞“得”“敢”“可”“肯”“能”“足”等。段干木蓋賢者也,吾安敢不軾?且吾聞段干木嘗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高之?(《新序·雜事五》)
曷疑問代詞(義項五):表反詰。后面常跟助動詞“敢”“可”“足”等,可譯為“怎”“哪”等。今我曷敢多誥?(《尚書·多方》)
胡疑問代詞(義項五):表反詰,后多跟助動詞“可”“可以”“足”“能”等,可譯作“怎么可以”“哪里值得”“哪里能夠”等。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左傳·桓公十五年》)
(2)標為副詞的有“何”“烏”“惡”“焉”等。
何副詞,用在謂語前,表示反詰,后面常跟助動詞“能”“敢”“足”“可”等,可譯為“怎”“怎么”等。六兄于我有倍年之長,吾何敢慢之?(《新五代史·羅紹威傳》)
烏副詞,與助動詞“足”“可”等連用于動詞前,表示反詰。可譯為“怎么”“哪里”等。且夫齊楚之事又烏足道乎?(《漢書·司馬相如傳》)
惡副詞,用于動詞或助動詞前表示反問,可譯為“哪里”、“什么”等。由此觀之,惡有不戰(zhàn)者乎?(《戰(zhàn)國策·秦策一》)
焉副詞,表反詰。可譯為“怎”“哪”“何”等,后面常與助動詞“得”“敢”“可”“可以”“能”“足”“足以”等連用。其身之不能容,焉能容人?(《莊子·庚桑楚》)
以“安”與“何”提供的書證為例:“吾安敢不軾”“吾安敢高之”與“吾何敢慢之”中的“安”與“何”都是與助動詞“敢”連用,在謂語前作狀語,表示反詰,可譯為“怎”“怎么”,語法功能和意義都相同。性質(zhì)相同,詞性也應(yīng)相同,但《詞典》在為這對性質(zhì)相同的詞標注詞性時,“安”標為了代詞,“何”標成了副詞。
二
由于對上述性質(zhì)相同的單音虛詞詞性標注不一致,導(dǎo)致了對于由這些單音虛詞和語氣詞“為”構(gòu)成的固定格式的相關(guān)詞條詞性標注的不一致。上面所舉單音虛詞與語氣詞“為”前后搭配構(gòu)成固定格式,用于反詰,可譯為“哪里……呢”“哪里用得著……呢”“干嗎要……呢”“怎么……呢”,《詞典》將有的標為代詞,有的標為副詞。標為“疑問代詞(或代詞)和語氣詞搭配構(gòu)成的”,有“安……為”“胡……為”“焉……為”;標為“副詞和語氣詞搭配構(gòu)成的”,有“何……為”“奚……為”。舉《詞典》所列例句各一個如下:
恢曰:“世方亂,安以富為?”(《三國志·魏書·溫恢傳》)——疑問代詞
今者何如?進取之時去矣,并兼之勢過矣,胡以孝弟循順為?善書而為吏耳。胡以行義禮節(jié)為?家富而出宮耳。(《賈誼集·時變》)——疑問代詞
民被寇害而使自誣服,蠹政甚矣,焉用僚佐為?(《宋史·李至傳》)——代詞
上知朔多端,召問朔:“何恐朱儒為?”(《漢書·東方朔傳》)——副詞
故天下誘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故古今不二,不可虧也。則仁義又奚連連如膠漆繩索而游乎道德之間為哉?(《莊子·駢拇》)——副詞
更有甚者,《詞典》在為同一個虛詞標注詞性時,還有前后矛盾之處。如表示反詰的“焉”,在單音虛詞條下標為了“副詞”,但在“焉”與語氣詞“為”構(gòu)成的表示反詰的固定格式“焉……為”中,卻標為 “代詞”。這實在是不應(yīng)出現(xiàn)的疏忽。
三
目前,為這組性質(zhì)相同的詞定性,主要有兩種標準:一是將它們的義項全部歸為代詞;二是一部分義項歸為代詞,一部分歸為副詞。《詞典》將“安”“曷”“胡”的全部義項歸為代詞,而“何”“烏”“惡”“奚”“焉”則分屬代詞和副詞兩類,因而《詞典》在處理這一組性質(zhì)相同的詞的詞性問題上出現(xiàn)了兩種標準的交叉。程榮在《漢語辭書中詞性標注引發(fā)的相關(guān)問題》一文中說:“在詞類劃分問題上,語法學(xué)界有不同的看法。一部辭書可以應(yīng)用某一種觀點進行詞性標注,但標注的標準和方法要統(tǒng)一,在每一個細節(jié)上,只要涉及詞性問題,均需按同一標準和方法。”①《詞典》在處理這組詞的詞性時,混用了兩種標準,破壞了相關(guān)條目之間的協(xié)調(diào)性。我們認為,從《詞典》的語法體系來看,還是將這組詞按用法和義項的不同,分屬于代詞和副詞為好。具體說來,就是把在謂語前作狀語,詢問原因的義項以及與助動詞連用表示反詰的義項,還有本文未涉及到的起加強語氣作用的義項歸為副詞,因為這些義項不是詢問人、事、物或處所,不用作句中的主語或定語,而是用作狀語,表示“為什么”“怎么”或反詰的,同時它們作為副詞出現(xiàn)的頻率比較高,不應(yīng)視為疑問代詞用作狀語。因此,我們建議《詞典》作如下調(diào)整:
⒈ 在動詞前作狀語,詢問原因的義項,如“安”的義項四、“曷”的義項四,應(yīng)像“何”“奚”一樣劃為副詞。
⒉ 在動詞前,與助動詞連用,表示反詰,可譯為“怎么”“哪里”“怎么可以”等的義項,如“安”的義項五、“曷”的義項五、“胡”的義項五應(yīng)像“何”“烏”“惡”“焉”一樣,歸為副詞。
附注:
①程榮《漢語辭書中詞性標注引發(fā)的相關(guān)問題》,載《字·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64頁。
(李慧賢,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