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始”在古代漢語中是一個常用詞。《漢語大詞典》首條解釋說:“始,開始;開端。與‘終’相對。”
《說文解字》(下簡稱《說文》)曰“始,女之初也,從女臺聲。”而“女之初”又當何解?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引《爾雅·釋詁》而略有申發:“初,始也。此與為互訓。初、裁皆衣之始也。基者,墻之始也。”[1]但段注只不過說明了始與初等詞的同義關系。郝懿行的《爾雅義疏》說:“初者裁衣之始,哉者草木之始,基者筑墻之始,肇者開戶之始,祖者人之始,胎者生之始”[2],由此觀之“始”是一個適應面廣泛的通用詞其意義外延比較寬泛。但關于始的造字本義,段、郝的解釋都比較模糊。
關于“女之初也”這個問題,楊樹達先生在《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中給予了解釋:
說文十二篇下女部云:“始,女之初也,從女,臺聲。”自來說者皆不能質言其義。……然男子天癸之至,無特異之征;女子則當十三四時,于不識不知之中忽如潮涌,往往令人不可思議。事象奇異,故制文者亦為之特立一文。精言之,女之初當為婦之初。[3]
視此,按楊先生的這個解釋,女之初當為婦之初,亦即“為婦之初”,此說無疑具有極大的啟示意義,然而楊先生在這里認定“始”字的創制根源在于女子成年時有“忽如潮涌”亦即女子的初次月經來,對此應有可商之處。
二
《婦人大全良方》有“女子十四有為人母之道,四十九絕生育之理”[4]。但“有為人母之道”不等同于“為人母”,這只是具備了成為“婦”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我們沒有理由把一個十四歲、沒結婚的少女稱為“婦”。
《說文》曰:“妻,婦與夫齊者也”,“婚,婦家也”。顯然“夫婦”作為一個矛盾的統一體是相輔相成的,沒有夫就不會有婦,女人有了婚姻才能稱為“婦”。 《漢語大字典》的解釋為“婦,已嫁女子。《正字通·女部》婦,女子已嫁曰婦。《白虎通》曾子曰:‘女未廟見而死,歸葬于女氏之黨,示未成婦也。’清俞正燮《癸巳類稿·釋士補儀禮篇名義》‘實則在父母家曰女,新迎時亦曰女,在婿家未廟見亦曰女,既廟見始曰婦。’”[5]
在造字之時,未必一定要“廟見”才能稱為婦,但是要成為婦,則必須發生以傳種為目的的婚配才可以。這是因為在生存環境惡劣的人類早期社會,人們必須以“生”的力量來戰勝災難和死亡。原始人類對生殖的崇拜是一種遍及世界的歷史文化現象。聞一多說過:“在原始人類的觀念里,婚姻是人生第一大事,而傳種是婚姻的惟一目的,這在我國古代的禮俗中,表現得非常清楚,不必贅述。”[6]“生子的欲望在原始女性是強烈得非常,強烈到恐怕不是我們能想象的程度。”“……一個女人是為種族傳遞并繁衍生機的功能上而存在的。”“在某種社會狀態之下,凡是女性,生子的欲望沒有不強烈的。”[7]以生育后代、繁衍子息為目的的婚配是“婦之初”。
三
“始”與婚配、生育存在怎樣的關系呢?先從字形來考察。“金文中的‘始’乃是用為女姓‘姒’,作。”[8] “姒”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史記·夏本紀》:“禹為姒姓。”同時根據駱賓基的觀點,“夏禹‘子’姓而作‘姒’”,“古子、巳兩字相通”。[9]而“始”字 “寫法最紛紜(
),從口作的占絕對多數,從言或從心作是少數現象,從糸作只有一例,是受上下文類化而加旁,不能與其他寫法相提并論。從口作時其上部偏旁中的兩橫筆不能省略,因為省后會與‘句’混同,‘句’字見上博簡(二)《子羔》12號簡和上博簡(三)《彭祖》1號簡等,而在其他組合中這兩橫筆可以任意省略其中一個,或者全部省略。”[10]《甲骨文金文字典》對“始”的解釋為“凡經典姒字皆當作始,古文臺,以為一字,許書無姒字。金文從女從臺或從以,臺以同聲,為《說文》始字篆文所本。”[11]從上面的資料可以看出臺以同聲,其實二字本源即,曾用作“始”。“金文中的‘始’乃是用為女姓‘姒’”。下面再來探究“臺”“以”及相關字的字型:《 說文》解釋為:象人褢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元氣起於子。子,人所生也……
巳 《甲骨文金文字典》在解釋“子”時認為:地支子、巳與子孫的子為同一個字。從上面的字型可以看出,子和巳都是象小孩的形狀,而包的篆書及“吳王光鑒”中的“巳”字與臺、以、始中有非常相似的字型構件——“子”。與“子”稍不同的是,這個更像是尚未成熟或者說未發育完全的胎兒的形狀,即“象子未成形也”。
“始”字曾與“臺”“姒”混用,子、巳兩字相通,而“臺”“以”“巳”字型相近,都近似胎兒之形,可見臺并非只做聲符,應該同時也兼為義符,進一步說明了“始”應該是女子懷胎的開始,即婚配。
四
《說文》曰:“始,女之初也,從女臺聲”。從前面的字形分析來看,“始”是形聲字,女為義符,臺為聲符兼為義符。《說文》又有 “臺,說也。從口呂聲。”段注曰“今怡字。”形聲字的聲符即在于把每個字和它所記錄的詞聯系起來。段注中相關字的注釋如下:
怡:和也。……《玉篇》曰:怡者,悅也,樂也。
飴:飴,小弱于餳,形怡,怡也。《內則》曰:“飴,蜜以甘之。”
眙:直視也。方言:眙,逗也。
冶:臺者,悅也。仌臺悅而化。會意。
辤:辝,籒文辤。和悅以卻之,故從臺。[13]
上面這一組同以“臺”為聲符的漢字都隱含著“愉悅、高興”的意思。
在生產力落后的人類初期,生殖在先民心中是如此至關重要,無論對于個人、家庭、部落還是國家來說,婚配自然是高興甚至神圣的事情。現代漢語中也把結婚成為“喜事”。“始”字所表達的是女性生命中另一個階段的開始,也是生育下一代人的開始。“始”與“祖”連用表示祖先的意義,也是基于男女先人結合而有后代的這個含義。用為姓氏的“姒”(即姓“子”)同樣蘊涵著先民對后代繁衍不息、開枝散葉的良好祝愿。
又 《詩經·芣苢》 “苢”以“以”為聲符,芣苢可治療婦女不孕之癥或說有利女子生育。《毛詩序》解釋為:“后之美也。和平,則婦人樂有子矣。”[14]甲骨文中有薏苡(一說即為芣苢),并記載用它來釀酒。古人也認為,薏苡“食之宜人”“令人宜子”[15],有助生育。以上可為旁證。
五
綜上所述,“始”的常用意義“開始、開端”是建立在女子成長過程之上的,和“初”“裁”“才”“首”“元”“基”“戽”“祖”“胎”等字有明顯區別。人類社會很早便具備了婚姻觀念。一般認為文字的產生晚于婚姻制度的確定[16],女子在婚配后角色發生重大轉變,對人類繁衍具有重要意義,這才是造“始”字的原因。初次月經只是醫學中判斷女性成熟的標志,一個沒與男子發生性關系的女子不可能因為初次月經來潮而被稱為婦。所以“始”字的本義是 “女(婦)之初”,“母之初”,也就是女子結婚、即將懷胎成為母親的時刻。
注釋:
[1]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郝懿行.爾雅義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
[4]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婦人大全良方(卷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徐仲舒.漢語大字典[Z].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 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
[6][7]聞一多.聞一多全集(全四冊).北京:三聯書店,1982.
[8]陳英杰楚簡札記二則簡帛網.北大簡帛網來源: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chenyingjie001.htm
[9]駱賓基.中國上古社會新論[M].北京;華文出版社,1991.[10]楚簡札記二則 陳英杰簡帛網.北大簡帛網來源: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chenyingjie001.htm
[11]方述鑫 林小安 常正光 彭裕商.甲骨文金文字典[Z].成都:巴蜀書社,1993.
[12]方述鑫 林小安 常正光 彭裕商.甲骨文金文字典[Z].成都:巴蜀書社,1993.
[13]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4]十三經注疏(1815年阮元刻本).毛詩正義.國風.周南.卷第一。
[15]《甲骨文披露的薏苡文化——作物產量構成公式三因素之密度、株數判定及證考Ⅰ 》楊忠義[1] 趙曉明[2],《 山西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J].2005,(3).
[16]此觀點具體參見國光紅《九歌考釋》[M].濟南:齊魯書社,1999.
(趙 超 楊寅慶,湖北宜昌三峽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