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舊詞的核心意義出發引出新意義即舊詞新義。在信息化文化浪潮的席卷下,漢語言文字的本體功能被不斷發掘和延伸,一些詞條被注入新義并在大眾間傳播使用。舊詞產生新義是經濟原則在語言中的體現,是由于詞匯系統內部自我調整而產生的,它與社會生活的變化密切相關,同時也和語用因素密不可分。(宋培杰,2004)舊詞被賦予新義的過程往往是不容易被觀察到的。本文主要敘述筆者觀察到的“搞不好”一詞的詞義泛化現象。
傳統的語法論著和語法教材都將“搞不好”“說不定”“看來”“聽起來”等詞歸結為“插說”一類。①王健慈先生(1997)《在漢語評判動詞的語義類》一文中認為將這類詞看作是“插說”不符合語言事實。他認為這類詞語在語義和功能上自成一類,可稱為評判動詞,屬于情態成分。“搞不好”在該文中被歸類為游移性否定評判詞,“顯示出說話人對自己所作的評判游移不定”。王健慈先生在介紹游移性否定評判詞的特征和分類時指出該詞“表示說話人感到難以表達且認為不利的判斷”。
如果從“搞不好”的字面意思理解并考察現代漢語口語上個世紀末以前的語料,該詞毋庸置疑是“表示說話人感到難以表達且認為不利的判斷”,然而目前(據筆者觀察,該變化約出現于近年),該詞詞義泛化,總的來說表示說話人對自己的評判沒有確定的把握或對不太可能的判斷故意留有可能性的余地。它不僅“表示說話人感到難以表達且認為不利的判斷”,也經常表示雖沒有把握但可能有利的判斷。
筆者通過谷歌搜索出大量含有“搞不好”作為評判性詞的語料。在隨機抽取的100個句子中,約61個句子“表示說話人感到難以表達且認為不利的判斷”,另外33個句子表示雖沒有把握但可能有利的判斷,6個句子表達不帶感情色彩的判斷。②總的來說,“搞不好”語義泛化為表示可能性的評判詞,用法與“說不定”等詞有接近的趨勢,但與之比較內涵仍然相對豐富些。
以下為部分入選語料舉例:
一、表示說話人感到難以表達且認為不利的判斷,如:
例(1)翻盤可能性小,搞不好弄巧成拙。
例(2)不管怎么說,國家就象一個人,過去很窮,但身體健康,現在富了,卻是一身的病,搞不好 還可能得癌癥。
例(3)名人博客是新浪的殺手锏,但也是雙刃劍,搞不好也會傷到自己。
例(4)老朱搞不好真要下課了,下場亞洲杯足協領導看比賽的心情復雜啊……
例(5)臺媒:不能隨便上廁所 搞不好就要掉官的 (新聞標題)
例(6)那個服務員覺得事情弄的有點不可收拾了,搞不好要被辭退,心中一慌,趕忙給杜曉冰道歉。
例(7)我心想,要是跟在營銷員的隊伍后面排,搞不好要等兩三個小時,所以,我填了‘應聘保安員’,這樣,我就能很快地見到貴公司的招聘負責人。
二、表示雖沒有把握但可能有利的判斷,如:
例(8)你看那兩個人就是經常聯絡樂隊演出的,剛才我聽他們交談中露出來了,你去跟人家套套瓷,搞不好能幫幫你們。
例(9)我們想選送她去參加比賽。如果她能奪得名次的話,搞不好能簽下唱片公司的……
例(10)這時要是可以立即轉身回擊,準度夠,搞不好還可以反敗為勝。
例(11)中國搞不好能得冠軍呢。
例(12)其實靈感甚多的你不妨趁此寫寫東西,覺得不錯的作品,不妨投到報社、出版社,搞不好還能賺筆稿費作為額外的零用錢呢!
三、不表達有利與否,只表達可能性的判斷,如:
例(13)他的體重搞不好跟我差不多重呢。
例(14)搞不好他連《史記》都看過。
例(15)三個人居然都姓張,搞不好上輩子真是一家人。
例(16)總覺得麥克杰克遜搞不好是個大冤案。
例(17)他搞不好也很厭煩這種日子。
通過對所搜集的語料進行觀察,筆者發現在排除語境因素的情況下(1)當“搞不好”與“要”“連……都”“還會”“就會”等詞來連接時,一般為舊義用法;(2)當“搞不好”后緊接“能”“可以”“還能”“還可以”“也能”等時,往往為新義用法,表示雖沒有把握但可能有利的判斷;(3)當“搞不好”不與這類詞連用時,則三種語義都可能表達。當然這一規律并非絕對,偶爾也會有特例,如:例(14)“搞不好他連《史記》都看過”這句話中的“搞不好”雖與“連……都”連在一起,卻沒有表達不利的判斷,而是和有利與否無關的純粹可能性的判斷。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說話人一般在句中隱含不出現,判斷是否有利往往要考慮語言使用的環境,因而顯得比較復雜。如在例(11)“中國搞不好能得冠軍”這一句中,如果說話的語境是說話人希望中國隊贏,那么“搞不好”在這里表示說話者認為有利的可能性判斷;但是,如果說話人不希望中國隊拿冠軍(比如說話人是比賽對方的拉拉隊),則“搞不好”表達說話人認為不利的可能性評判。再如在“陳水扁這次出訪,搞不好最后要流亡海外”這句話中,要判斷“搞不好”是否表示有利的可能性就不像以上不考慮語境因素時的情況那么簡單了。
另外,筆者發現當“搞不好”在詼諧調侃的語境下使用時,往往表示不太可能但也不是絕對沒有可能的判斷,一般帶有譏諷、開玩笑或自我解嘲的意味。如例(11)“中國搞不好能得冠軍”,在大家都認為中國隊沒有實力贏取冠軍的語境下,表達這種結果雖然不太可能,但誰也說不好會不會出現這樣的意外性結果。又如在例(17)這段話中出現的兩個“搞不好”就含有譏諷和自我解嘲的色彩,只用來調侃。
例(18)“我們應該去研究一下馬,搞不好能提取一些營養素,名字就叫馬素,專門賣給那些長跑運動員吃,最好是給‘馬家軍’那群人吃,一來馬素和他們的名字很配,二來也讓他們再長長我泱泱大國田徑威風滅滅外國囂張氣焰。到2008北京奧運那時候,我們國家領導人坐在看臺上看著我國長跑選手在場上健步如飛,心里那個味兒,甜得跟罐蜜似的。到那時候,我們賺錢就不用說了,搞不好叫我們進中央當官。理由是我們為了中國體育事業做出前無古人的貢獻。”
(摘自偷回憶的人,作者:韻一。http://hongxiu.msn.com.cn/n/a/20287/195211.shtml)
由于筆者最先注意到大量“搞不好”詞義擴大化的現象是在韓劇翻譯成中文的對話中,因此筆者大膽推測:“搞不好”詞義泛化為一般指可能性的評判詞的原因之一,有可能是在韓語電視劇或影片翻譯成漢語的過程中,韓籍翻譯對漢語中“搞不好”一詞詞義的寬泛理解。
注釋:
① 葉南薰原著,張中行修訂的《復指和插說》(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及王還主編《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大綱》(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5),都闡述了“插說”的觀點。
② 在此統計分類過程中,筆者不考慮語境因素,單從字面理解角度,即對命題的論元是否有利方面著手分析。
參考文獻:
[1]宋培杰.新時期舊詞新義研究.(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http://202.114.9.36:8001/xwlw/detail.
[2]王健慈.漢語評判動詞的語義類[J].中國語文,1997,(6).
(楊曉霖,華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