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的人名如銀河星沙,至多至繁,都閃爍著光彩。這光彩是人們文化素養和心理狀態的反映,尋繹每一個名字的含義,都是饒有趣味的事情。人們的名字或簡單、或深奧、或典雅,直接反映命名者的文化素養;從人名中能夠分辨出有關性別、職業、文化層次等區別,又是社會文化背景的折射。因而,人名研究成為文化語言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本文限定語料,以徐一青、張鶴仙著《姓名趣談》將中國女性名字歸為八類為立腳點,用文化語言學方法淺析了中國大多數女性名字所透露的文化信息和心理。
徐一青、張鶴仙著《姓名趣談》,將中國女性名字歸為以下八類:
1.女性字:娘、女、姐、姑、姬、媛、婷、娜;
2.花鳥類:花、華、英、梅、桃、蓮、鳳、燕;
3.閨物類:秀、閣、釵、釧、紈、香、黛;
4.粉艷類:美、麗、倩、素、青、翠;
5.柔景類:月、湄、波、云、雪、雯、春、夏;
6.珍寶類:玉、珊、瓊、瑛;
7.柔情字:愛、惠、喜、怡;
8.女德字:淑、嫻、靜、巧、慧。
從以上材料我們不難看出,中國女性的名字主要與兩個方面的內容息息相關:一是文化;二是心理。我們具體來分析一下:
一、從文化背景上看,美國著名語言學家薩丕爾(Haward Spair)反對說話與文化是一致的,但他又說:“語言的內容,不用說,是和文化有密切關系的,語言的詞匯多多少少忠實地反映它所服務的文化,從這種意義上說,語言史與文化史沿平行的路線進行是完全正確的。”人名作為專有名詞的一種,本應是私人化的事情,它是社會成員相互區別的符號。但從不同民族人名起源、構成和發展來看,人名又不僅僅是簡單一個符號。可以說,人名是社會的產物,它不可避免反映了華夏民族悠久而豐富的民族文化。
1.中國女性人名反映了母系氏族社會的遺風
中國有句古話:“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這句話反映了母系氏族社會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作用。在母系氏族社會,婦女處于較尊貴的地位,在女性名字上也多有反映。“姬”是較早的姓氏,傳說中的黃帝就是姬姓,后發展為女性名字用字,體現了女性的尊貴;“女”字在遠古的女性名字中比較盛行,如“女媧”、“女英”等。同時,為了凸顯女性的尊貴地位,出現了很多以“女”為字偏旁為名的字,如材料中的第1類字。這些“女”旁字后來大多成為女性命名的專利,也反映了母系氏族社會的遺風。
2.中國女性人名越來越多的以富有民族文化內涵的載體附性比德
華夏民族在很早便是一個厚德載物的民族,在儒家思想影響下,一方面,我們的民族非常重視道德修養;另一方面,人們善于把這些修養物化于具體事物之上。在材料中主要體現在第2類字上。我們以“鳳”、“梅”、“蓮”為例具體闡釋一下:
(1)有關“鳳”的傳說在中國具有華夏民族文化色彩。“鳳”是古代傳說中的鳥王。古人云:“鳳,神鳥也。處于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則天下大安寧。” 從此意義上說,“鳳”是華夏民族的圖騰物,是和平吉祥的象征,成為華夏文化的一部分。我們知道,最初以“鳳”命名并不是女性的專有,男性用此字命名的也大有人在。后因王后把“鳳”比做圣德,受這一文化的影響,當今“鳳”越來越為女性所愛。
(2)“梅”寓意著勇于歷經磨難、苦盡甘來,最終才有非凡的成績。唐僧高孽禪師的“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這兩句詩道出其真諦。毛澤東《卜算子·詠梅》:“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揭示了梅花不畏嚴寒的樂觀抗爭的精神,不爭名位的高潔品質,這種精神正是我們華夏人民喜歡它的真正原因,因而,女性名字頻頻使用它。
(3)“蓮”,因周敦頤《愛蓮說》而名聞天下,其中的經典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連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青,亭亭凈直……”“出淤泥而不染”成為我們民族的高尚品格的象征,那么女性名字以“蓮”為名就理所當然了。同時, “蓮”與佛教有不解之緣,因而,以此字為女性名字也有美好吉祥之意。
上述具有華夏民族文化特色的用字,絕大多數寄寓了華夏人高雅脫俗、勇于抗爭、廉潔正直之品質。這些名字透露出華夏人托物言志、以物載德的民族特點。
3.華夏民族時代特色與人名文化也有密切關系
華夏民族是一個非常重視“玉器”的民族,這不僅表現在考古發現的大量玉器,同時大量以“玉”和“玉”旁字為名這一事實的存在,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玉器時代在華夏民族的歷史上確實存在。如表現在女性名字材料中第6類上。在古代“玉”的主要作用有:(1)從夏商以來,統治者篤信鬼神,幾乎天天年年都要叩神問鬼,大量祭祀以表示對鬼神的敬畏。祭祀用具中除青銅器之外,大多為精美的玉器。(2)“玉”也是貴族在日常生活交往、問候、歡聚不可缺少的物品,是地位的象征。(3)玉制的種種禮器也同樣被人格化。由此可見,“玉”不僅是珍貴的寶物,而且“玉”還溝通了人與神、人與名山大川的關系;同時,“玉”喻人堅貞不屈、風姿秀美,同樣被人格化。“玉”擁有了仁、德、雋爽之潔、真實古樸等許多品質。“玉”有如此廣闊地民族文化內涵,被女性當作名字就不足為奇了。
二、從心理上看,好名字不僅是一個人的符號,還深刻寄寓著命名者的良好心愿。著名語言學家陳建民指出:“孩子生下來之后就要取個好名字,這是漢人的一貫心理。”由此可見,中國人在心理上對名字的重視程度極高。具體就個人而言,長輩給晚輩起名,決不是賜予一個簡單、任意的符號,更多的是一串祝福、一份期待、一份關心、一腔寄托。
1.期望晚輩健康俊美
一個人的名字,不僅是社會成員相互區別的符號,而且也是一種愿望和期望的表達方法。由于人們對名字賦予了一定的意義,因而,從女性名字中大多也可以看出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對于父母,不僅期望自己的孩子天真聰穎,同時也期望其健康俊美,因而在命名時多使用能體現“美”的字眼,女性名字也是尤為突出的。而這種美好心愿往往通過社會價值實現,上述材料第2、3、4、5、6類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因為這幾類字本身已經被社會約定俗成為“美”的象征。如“花”喻人之美麗。“花”是一種非常美的、賞心悅目的植物,人們非常喜愛它,常用于女性名字以期望其像花兒一樣的美,同時,寄寓美好、亮麗的祝福;“閨物類”本身就給人一種裝飾美;而“柔景類”則給人一種大自然的美感;“珍寶類”中以“玉”或“玉”旁字命名。“玉”在人們心理形成這樣一種價值:“玉”不僅外表美觀、色澤宜人,而且價值不菲、氣質高雅,人們常常用“如花似玉”來形容美女,所以用“玉”或“玉”旁字給女性命名越來越受歡迎。用這幾類字給女性命名寄寓著命名者的良好心愿。
2.期望有高雅氣質、仁愛品德
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的道德觀,所以,這類人名就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然而,氣質、品德是一個人的精神追求,并且受傳統文化影響而形成心理定勢。中國封建社會要求婦女具有貞、淑、靜、仁等道德品質,因而,許多女性名字便與這些字眼聯系起來了。如材料中第7、8類體現這種心理。以“淑”為例,“淑”是美好、善良之意,以之形容女性早在《詩經》中便有所見。《詩經·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以,“淑”特別為女性鐘愛,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道德觀,又突出了女性美,并符合人們的審美情趣——典雅、含蓄。因而,“淑”字經久不衰,故在女性名字中屢見不鮮。
3.趨趕時尚
中、西方文化各自生長在不同的土壤中,經過歷史的洗刷沉淀,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文化、心理,女名文化也是其中一個方面。我們說東、西方民族心理有很大的差距,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是一個世界民族文化的大熔爐,人們喜歡標新立異、與眾不同,凡事都要求新求異,因而,體現在他們的名字上也是如此;東方人則有從眾心理,追隨大流心理比較強。所以,徐一青、張鶴仙著《姓名趣談》,將中國女性名字歸為以下八類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今是一個多元化的時代,思想開放、個性張揚,人們的名字也是五花八門,求新、求異,人名走向了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因而,不可否認,將中國歷史上多少億女性名字歸為這樣八類,固然不全面。但用以說明女性命名的一些特點不是沒有道理的;同樣不可否認,中國女性名字大抵反映了兩個方面的主要內容:一是文化;二是心理。兩者是不能截然分開的。我們說文化背景中折射著命名者的良好心愿;而命名者的良好心愿總是通過特定的社會價值取向得到反映,兩者說到底仍是一個問題。可見,中國女性名字與中國文化是緊密相關的。
總之,名字是人類社會最普遍的語言現象之一,是人類使自己區別于他人的特定標志。古往今來,人們的名字已經成為了一個系統。通過上述女性名字的分析,可以使我們窺見本民族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一些印記,甚至可以說,女性名字也是民族文化和心理的一個縮影,是了解社會文化的一個窗口。
參考文獻:
[1]徐一青、張鶴仙.姓名趣談[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
[2]袁義達、杜若甫.中華姓氏大辭典[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3]蕭遙天.中國人名的研究[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1987.
[4]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5]陳建民.語言社會文化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6]邢福義.文化語言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7] 薩丕爾.語言論[M].商務印書館,2003.
(丁玉艷,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