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李白,一生豪放飄逸,灑脫不羈,他的詩作更是想象奇偉,境界壯闊,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在李白的詩中,詩人的奇思妙想往往借助夸張手法展現出來,令人嘆為觀止。
李白詩中的夸張,絢麗多彩,酣暢恣肆,筆力雄健,水到渠成,實非人力所能為。下面,我們一起欣賞詩仙不同詩作中的夸張:
一、寫山寫水
李白二十五歲離蜀,長期在各地漫游,寫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佳作。“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三千尺”“落九天”將山之高峻陡峭,水之高空直落、勢不可擋的氣勢,用夸張手法描繪在讀者眼前,驚人魂魄,但又覺真實自然,新奇直觀,使整個廬山的景象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雄奇瑰麗,顯示出李白那種“萬里一瀉、末勢猶壯”的藝術風格。
氣勢磅礴的《蜀道難》中,夸張的手法也隨處可見。“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在古代,還有什么比登天還難呢?“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極言閉塞的時間之長來襯蜀道之難;“西當太白有鳥道。”夸張歷史上的不可逾越來表現其艱險;“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撥逆折之回川。”將夸張和神話融為一體,不僅山高接天,擋住了太陽神的運行,而下臨不測之深淵,更表現了蜀道的高險;“連峰去天不盈尺”雖是夸小,但仍是從與天的距離來夸飾山峰之高。通觀全篇,詩人將想象、夸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寫景抒情,天馬行空般地馳騁夸張想象,創造出博大浩淼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岳,笑傲凌滄州”的高大形象。
在李白的其他詩中,用夸張的手法寫景也隨處可見。《北風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對雪的描寫大氣包舉,想象飛騰,精彩絕妙,不愧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橫江詞》“猛風吹倒天門山,白浪高于瓦官閣。”用夸張的手法描摹山勢的險峻與風力的猛烈,寫得活靈活現,令人感到可信而不覺得虛妄離奇。《夢游天姥吟留別》“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越東靈秀之地的天姥山,比五岳還更挺拔,“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有名的天臺山則傾斜得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樣,這座夢中的天姥山,應該說是李白平生所經歷的奇山峻嶺的幻影,是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筆下夸大了的影子。《送楊山人歸嵩山》“我有萬古宅,嵩陽玉女峰。”用夸張手法在尋常事物“宅”之前加“萬古”二字,就變得神奇、空靈而耐人尋味了。《送友人入蜀》“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夸張了棧道的狹窄、險峻、高危,想象詭異,境界奇美,氣韻飛動。“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人間酒家被詩人的想象移到天上,夸張中充滿奇情異趣,又讓讀者足以想見洞庭湖面之壯闊。《與夏十二登岳陽樓》“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陽樓上住宿、飲酒,仿佛在天上云間一般,夸張地形容岳陽樓高聳入云的狀態。
二、烘托氣氛
很多詩人都借助于詩歌來抒發感情,表現志向等,為了表現詩的主旨,詩人往往善于烘托氣氛,李白因性格的狂放,又常常利用夸張來烘托氣氛。《北風行》中,為了傾瀉滿腔的悲憤,詩人寫下了“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的詩句,“黃河捧土尚可塞”是生活中決不可能發生的事,這里卻說即使黃河捧土可塞,思婦之恨也難裁,這就極其鮮明地反襯出思婦愁恨的深廣和她悲憤得不能自已的強烈感情。這里的夸張和下句的北風怒號、飛雪漫天、滿目凄涼的景象共同烘托出濃重的悲劇氣氛,震撼人心的力量。
《秋浦歌》十四首中,詩人塑造了古代冶煉工人雄偉健壯的形象,詩一開頭“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廣袤的天地被紅彤彤的爐火照得通明,夸張的使用與下句的紅星四濺、紫煙飛騰共同烘托了色調明亮、氣氛熱烈的冶鐵場景,為下面展現冶鐵工人的生活提供了背景。
三、吟詠美酒
少年李白生活豪縱,充滿進取精神,飲酒是追求一種精神上的解放,《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 一醉”而至于“累月”,又是一個令人驚訝、令人叫絕的夸張。《襄陽歌》“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從詩句中我們可以想象此時的李白酒意正濃、醉眼朦朧。
人們常說“李白斗酒詩百篇”,“酒”這一意象在李白詩中出現頻率極高,對酒的贊美也不勝枚舉。《將進酒》中“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夸張豪飲,不喝上“三百杯”決不罷休,而且又是整頭整頭地“烹羊宰牛”,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壯的詩句!《行路難》中“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李白的朋友設下盛宴為之餞行,這種夸張為下面李白面對美酒佳肴無法下咽,抒發內心苦悶抑郁的情感作了鋪墊。《江上吟》中“美酒尊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流” 美酒千斛,足見酒量之富,酒興之豪。
四、抒寫離情
李白出蜀時,曾寫下《渡荊門送別》“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詩人要離開養育他的故鄉了,夸張地用“萬里”二字,寫出了詩人對家鄉的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在與朋友的送別詩中,李白也運用了夸張的手法:《秋日魯郡堯亭上宴別杜補闕范侍御》“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酒酣席散,各奔一方,留下的是無盡的離情別緒;《送友人》“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此地一別,離人就要像蓬草那樣隨風飛轉,到萬里之外去了,表達了對朋友漂泊生活的深切關懷,落筆如行云流水,舒暢自然。值得注意的是,李白抒寫離情的詩一掃前人的哀婉纏綿,表現得豪放大氣,這不能不說是因為詩人的大度和夸張手法的使用營造的。
五、激發豪情
李白一生抱負遠大, 很多詩中都借助于夸張的手法抒發自己的豪情。《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面對著寥廓明凈的秋空,遙望萬里長風吹送鴻雁的壯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這兩句在讀者面前展現出一幅壯闊明朗的萬里秋空畫圖,也展示出詩人豪邁闊大的胸襟。“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也是詩人酒酣興發時的豪語,將前面所激起的昂揚情緒推向最高潮。
《江上吟》“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洲”,“搖五岳”是筆力的雄健無敵,“凌滄洲”是胸襟的高曠不群,這活畫出詩人興會飚舉、搖筆賦詩時藐視一切、傲岸不羈的神態。《登太白峰》“愿乘泠風去,直出浮云間。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詩人滿懷豪情逸志,飛越層巒疊嶂,舉起雙手,向著明月靠近飛升,幻想超離人間,追求個性的自由發展,到那光明理想的世界中去,意境高遠,想象奇特,充滿積極浪漫主義精神。
六、蔑視權貴
在李白的《古風》中,有多處使用了夸張的手法寫權貴們的神態氣勢,讓人從中品味到作者對他們的蔑視。“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寫中貴人出行的氣勢,正午卻暗然不見阡陌,“中貴多黃金,連云開甲宅。”宅第直連霄漢,多么富有,“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鼻息吹動了天上的云霞,活現出斗雞人不可一世的驕橫神態,讓人對那些奸佞小人充滿憎惡和蔑視。“王侯象星月,賓客如云煙。”“舉動搖白日,指揮回青天。”以夸張的筆墨刻畫王侯權貴權勢之大,氣焰之盛,也隱含可以左右帝王之意,不禁使人有大好河山、錦繡前程將被活活斷送之感,這也正是詩人悲憤之所在。
七、寄托愁思
李白因恃才放曠,所以仕途屢遭不順,詩中常用夸張來寫內心的愁思。《將進酒》“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愁而至于萬古,足見愁之深沉。《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白發怎能有三千丈?原來是因愁而生,愁生白發,人所共曉,而長達三千丈,該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千鈞重量落在一個“愁”字上,不能不使人驚嘆詩人的氣魄和筆力。《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值一杯水。”寫志士才人不被理解不被重視的處境,充滿對社會現實的憤慨。《擬古》“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天地猶如一所迎送過客的旅舍,人生苦短,古往今來有多少人為此同聲悲嘆,感慨這無盡的愁思。
八、其他
李白的其他一些詩中,有的用夸張的手法詠物抒懷,如《古風》“額鼻象五岳,揚波噴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運用浪漫想象與高度夸張手法,寫鯨魚的高大與氣勢,不但使詩篇增添了一種驚險奇幻的神秘色彩,而且也為后面抒懷營造了氣氛;有的用夸張的手法寫音樂的效果,如《聽蜀僧濬彈琴》“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將比喻和夸張融為一體,使人感到這琴聲一定是極其鏗鏘有力的。
綜觀李白詩中的夸張手法,在表現形式上有以下特點:
第一,夸大手法運用多
夸張的手法包括夸大、夸小和超前夸張。李白有“連峰去天不盈尺”那樣的夸小山峰與天之間距離的例子,有“瑤臺雪花數千點,片片吹落春風香”那種喚起濃濃春意的超前夸張,但更多的是運用夸大手法。這固然與詩人豪放的性格有關,但我認為,詩人有高超的駕馭語言的功夫,運用夸大使描繪的對象理想化、神奇化,以引起讀者想象與思慕的情趣,使筆下的人與物都發生了“超凡入圣”的變化,涂上一層神奇瑰麗的色彩,展現李白詩歌神奇超邁的特色。
第二,借助豐富的想象
晚唐詩人皮日休說過:“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讀之則神出八極,測之則心懷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間語者,有李太白。”的確如此,很多詩文都借助于想象,但很少有人能像李白那樣做到雄奇瑰麗。忽而馳騁天際,忽而回首人間,結構跳躍多變,雄奇跌宕,非李白莫能為也。
第三,常與其他修辭連用
在欣賞李白詩中的夸張手法時,我們常常感覺到其他手法的存在,如比喻、擬人、對比等。像“孤蓬萬里征”一句,“孤蓬”是比喻離人,“萬里”是夸張所去遙遠,“征”從孤蓬來講是擬人。將夸張與其他修辭連用,使詩的內容更豐富,意境更深遠,更富有表現力了。
第四,量詞使用豐富
李白詩中的夸張,使用最多的量詞是“萬”,其次是“千”、“一”。例子舉不勝舉:《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一溪初入千花明,萬壑度盡松風聲”,《早發白帝城》“千里江陵一日還”、“輕舟已過萬重山” ,《擬古》“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 《聽蜀僧濬彈琴》“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這些量詞的使用使詩的節奏鮮明,夸張的手法更突出。
李白的詩,充滿了迷人的色彩,讓人留戀往返,每次品味,都有新的收獲,而其中的夸張,更是吸引并帶領我們走入李白詩的繽紛世界,理解詩人的歡笑與哀愁,給我們帶來更多的語言欣賞與感悟。
參考文獻:
[1]唐詩鑒賞詞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
[2]王力.古代漢語[M].中華書局,1999.
(王新媛,山東棗莊三中東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