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歇后語是一種特殊言語形式,它是我國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凝結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歇后語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結構形式,以描寫淺顯事象,富含深奧哲理,耐人尋味,因而為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 特別是其獨特的語言結構賦予了漢民族極強的思想內容,這是其它語言所沒有的。長期以來,我國學界一直把歇后語歸入到修辭中去研究,或對之進行翻譯方面的研究。因此,通過認知理論對歇后語作心理認知表征的探究尤為必要。
傳統上,歇后語一般由兩個部分構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謎面;后半截是解釋、說明,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從結構上來說,歇后語分為前后兩部分:前部分一般是一個比喻(喻體);后部分說明本意(本體)。就結構聯系方式而言,歇后語大致分為兩大類:比喻式和諧(同)音式。盡管有不同的分類,它們仍共享同一個語義結構特征:歇后語的前文可視為能指,后文可視為所指。
以下我們將運用概念隱喻、概念合成以及關聯等理論對歇后語的認知心理過程作一探討。
2.現代認知隱喻理論對歇后語的靜態認知心理表征
兩千多年來對語言感興趣的學者,諸如修辭學家、文學批評家都對隱喻做了諸多的研究。傳統上隱喻被看作是在有限條件下使用的非常規語言。認知語言學的當代隱喻理論提出,廣義的隱喻是語言和思想的最基本的成分,是構成常規理性認知活動的概念系統。這也為歇后語的認知靜態理解提供了理論框架。
2.1 現代隱喻理論概述
現代隱喻理論的劃時代著作是Lakoff 和Johnson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他們認為,隱喻不僅僅是語言本身的問題,而且還是一個思維問題,因此從廣義上來說,隱喻普遍存在于語言與思維之中。人類的概念系統是通過隱喻構建的,人的行為是通過隱喻構建的,因此,語言也是通過隱喻構建的。Lakoff認為隱喻是概念系統中從一個認知域“源域”向另一個認知域“目標域”的跨域結構投射,即一個范疇賴以得到解釋的概念域是用另一個概念域來解釋的。這樣的映射是受意象圖式和恒定原則(或稱“不變原則”)制約的。意象圖式是隱喻認知的基礎,來源于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基本經驗。它們是我們與外部世界經過多次反復的相互作用在大腦中形成的一種非命題的具有想象力的抽象結構。它已脫離了具體的、豐富的形象,是一種只包含少數構成成分和簡單關系的結構。意象圖式具有數量的有限性、簡單性、抽象性、概括性、心理現實性、延展性及完形等特性。意象圖式決定我們的經驗結構。由于映射一般由源域向目標域進行,因此具有單向性的特點,同時又具有系統性的特點,在映射過程中,源域與目標域互為參照。
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是體驗哲學,體驗哲學賦予身體經驗在詞義產生、語言的理解和推理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基于這種哲學觀點,隱喻性投射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據的,受到我們身體經驗的制約。體驗主義者特別強調隱喻的重要性,因為隱喻把推理與聯想結合到了一起。因此,隱喻也可以理解為聯想式推理。
2.2 比喻式歇后語
認知語言學家認為,心智本來就是基于身體的,并指出思維大多是無意識的以及抽象概念大部是隱喻性的。漢語歇后語也正反映了體驗哲學和意象圖式的精髓。
如:(1) 八月十五的月亮——正大光明。
(2) 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3) 按著牛頭喝水——勉強不得。
(4) 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
像這樣的歇后語在漢語中俯拾即是,不勝枚舉。從以上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歇后語的喻體所表達的概念都非常具體、直觀、形象,它的本體表達的是抽象的概念。源域意象圖式的結構系統映射到目標域中。現在我們用“八月十五的月亮——正大光明”為例來說明隱喻映射在歇后語意義建構中的作用。一方面,人的思維與語言是不能脫離形體的,人類認知結構來自人體的經驗,并以人的感知、動覺、物質和社會的經驗為基礎,對直接概念和基本范疇以及意想圖式進行組織和建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正大光明”中的“八月十五的月亮” (源域)是人們自身對自然界的體驗和感知,并組織和建構了意想圖式——八月十五的月亮大、亮、圓。從而構成了該歇后語的源域投射到目標域“正大光明”所必需的圖式。另一方面,人的思維與語言又具有想象性,間接的概念是運用隱喻思維方式的結果,并以此跨越對外部世界的直接映像或表征,從而通過這種想象力產生了抽象的概念。人類通過對“八月十五的月亮”具體體驗即圓而亮以及通過聯想與推理把這一意想圖式投射到目標域,從而喻指“正大光明”這樣抽象的概念。喻體和本體之所以成為可以投射的來源域和目標域,是因為人們在長期的認知世界的過程中發現這兩種認知域具有相似性。隱喻在認知方面的成就就在于它能跨范疇的相似性。創造相似性的隱喻就是將原來并不被以為其間存在著相似性的兩個事物并置在一起,從而使人們獲得對其中某一事物新的觀察角度或新的認識。歇后語中間的連接線就像一座橋梁,把這人類認知的兩個方面完美的結合起來。這也許正是歇后語這一語言現象在漫漫的語言變遷的歷史長河中經久不衰的緣故吧。
2.3 諧(同)音式歇后語
作為符號的語言單位具有形式與內容兩個方面,而與內容之間絕對不是一對一的關系,一個語音形式不只表示一個意義,反過來說,一個意義也不會只由一個語音形式來表示。有時雖非一個語音形式但其發音相似,讓人很容易聯想到另一層意義,從理論上來說還是有利于聽力上的錯覺可以人為地使一個語音形式不只表示一個意義。認知科學也告訴我們,人們認識事物總是遵循一個基本規律,即以相關的認知環境為出發點來認識新事物,增加新信息。
諧(同)音歇后語能給人帶來豐富的聯想,這是由于說話人有時的意圖不便直接表達;或為了含蓄委婉;或是為了達到幽默、新奇引人注意的效果,從而通過諧(同)音來間接的表達真實含義。由于諧(同)音式歇后語客觀上都存在著兩個不同的意義,因此,它就需要話語者的準確明示和話語接受者的準確推理。如:理發師的剪刀——剪(檢)人不剪(檢)己。
諧(同)音式歇后語的理解過程可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考察。一方面,它的句意是“自足”的,即意義是完整的,這是它的表層意義。如:和尚打傘——無發無天(和尚是禿子,由于打了傘而遮住了天)。從隱喻的角度來看,后半句的含義是在前半句的基礎上形成的意象圖式。從認知的角度來看,前半句是認識言外之意的背景。另一方面,只有通過前半句的明示以及受話者的推理和語境的關聯支持才能獲得言外之意,即深層意義,也就是說話者的真實意圖。與背景相對應,這后半句就成為圖形,是我們認知歇后語中突出的部分,即注意的焦點部分,即和尚打傘—無法無天(如:沒有老師的課堂,孩子們為所欲為)。在這歇后語中,“fǎ”的語音形式同時關及了兩樣事物或兩個對象,而在內容上實際又卻是以“發”所諧之“法”為表達的主旨。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深層意義則要花費更多的努力才能獲得,這要利用文化背景,百科知識,特別是語境或上下文以及人的判斷推理能力等,話語意義的重心才能落在喻意之上。
根據以上對歇后語認知過程的分析,我們可以用下圖來表示歇后語常規含義的靜態認知過程。

圖1說明:歇后語的前半句——喻體,它通常是具體的,是人們對生活的體驗,是直接的、表層的,同時也是源域。然后,源域中的具體所構成的意象圖式通過人類大腦的聯想和推理投射到目標域,從而組成抽象的深層的意圖,構成歇后語的后半句——本體。
3.概念合成理論對歇后語動態的認知心理表征
上述對歇后語隱喻認知的心理表征只是靜態的,歇后語的含義已趨于常規化。但我們還沒有搞清楚歇后語意義的幕后認知的動態心理過程。我們只有把歇后語理解過程中的幕后認知操作弄明白了,才能把握歇后語的全部語義內容和更深刻地理解我們對歇后語的認知過程。
3.1 概念合成理論
Fauconnier的心理空間與概念整合理論為歇后語動態理解提供了恰當的解釋。概念合成理論是在概念隱喻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心理空間理論的延續和發展,它試圖分析思維和語言中概念映現的動態本質。這為在言語解讀中各心理空間的建立、彼此的映射與合成機制的在線認知運作提供了更深層的理論依據。
心理空間是人們進行交談和思考時為了達到局部理解與行動的目的而構建的概念包(conceptual packet),是建構在人的穩固知識結構上對某一特定概念域的臨時性表征結構。概念合成理論則是對言語交際過程中各心理空間相互映射并產生互動作用的系統性闡述,其宗旨試圖揭示言語意義在線構建(on-line construction)幕后認知心理過程。如圖2所示,基本的概念整合網絡包含四個心理空間,其中兩個稱為輸入空間(input spaces), 并在其間建立跨空間的映現。跨空間映現創造或反映了兩個輸入空間所共享的更抽象的空間, 從而產生類屬空間(generic space),第四個空間是整合空間(blended space), 是從輸入空間中進行選擇性的映現而來的, 它可以各種方式形成兩個輸入空間所不具備的突生結構(emergent structure),并可把這一結構映現回網絡的其它空間中去。概念整合包括建立相互映現的心理空間網絡,并以各種方式整合成新的空間,輸入空間的一些關鍵關系(vital relations)被壓縮在整合空間中,整合是在線的并即時產生新的意義。

圖2 歇后語含義動態認知過程圖 (Fauconnier, 1997:151 有改動)
歇后語內部概念的形成,不管是具體的來源認知域還是最后抽象目標認知域,概念整合理論都會在歇后語使用的意義建構中發揮作用,從而形成歇后語的心理概念整合空間。
就像利科所言,靜態的對比僅僅是動態轉移的基礎。以隱喻為基礎的模式可作為概念整合過程中的輸入部分。下面我們來討論基于靜態基礎上的幕后動態的歇后語認知過程。
3.2 比喻式歇后語
下面我們以“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為例來說明比喻式歇后語的概念整合的心理過程。先看例句:
(1)天冷了,張老漢突然跑到王大媽家借點棉衣穿穿,王大媽不好意思地說道:“現在這個年代里,哪有這么多的棉衣,我家都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
此歇后語的來源認知域指的是泥土做的菩薩不能經受水的浸泡卻偏偏又在過河,通過轉喻獲得其字面義——能給人帶來平安的泥菩薩在困境中自己都保不住了;通過隱喻獲得其常規比喻義——物或人處在危險或困境之中,并且受到威脅或將要滅亡,難以幫助別人等等。這成為其中的一個輸入空間。另一個輸入空間是具體的語境,即上面的例句(1)。歇后語空間和語境空間形成跨空間映射。在類屬空間中,含有與隱喻的源域和目標域相似的概念結構,人們在理解隱喻時首先需從隱喻的源域中抽取反應事物規律性的、高一級的概念結構,具體而言,在理解例句(1)時首先需從歇后語空間中提取出常規含義——遇到困難,自己都難以度過,別說幫別人了。然后把它投射到語境空間中, 用它去把握目標域。在合成空間中一方面是來自歇后語部分的投射;另一方面是來自具體語境部分的投射,這些部分在這里進行合并和互動, 從而在這具體的語境中產生新的突生結構和具體意義,即“張大媽家也無棉衣,難以度過這寒冷的冬天,甭說幫助張老漢了”的具體語境含義。經過在線的概念整合,歇后語“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的意義又從抽象到具體。
3.3 諧(同)音歇后語
現在再來討論大家都熟知的諧(同)音歇后語,以“孔夫子搬家——凈是書(輸)”為例來說明此類歇后語的概念整合的心理過程。
(2)這幾天,紅隊的小伙子們由于晚上休息不好,在白天的比賽中表現不佳,連連敗北,真是孔夫子搬家——凈是書(輸)。
該歇后語的概念整合首先包含兩個輸入空間:一個是孔夫子搬家——凈是書(輸)的歇后語空間,即經過轉喻和隱喻獲得的常規含義——雙方或多方在有輸贏的活動中一方或幾方失敗;另一個是具體的語境空間,即例句(2)。兩域空間中的元素部分地投射到合成空間。“書”與 “輸”詞形不同但發音相同,結合語境讓人容易聯想到另一層意義——失利,即“輸”。人類認知總是盡力朝著獲得最大限度的關聯性并且每個表面的刺激都傳遞了一組最佳關聯假設。歇后語的語境、動機與背景以及受話人或讀者的個人經歷和百科知識等等,通過組合、完善、擴展進行整合并形成突生結構,產生具體的語境意義——紅隊在比賽中連連失敗。
合成空間中生成的這種新顯結構只是臨時性的,其正確與否還需最后確認。大腦中儲存的一切背景知識以及一切相關的語境知識都被調動起來,對空間合成的內容進行核實。臨時性新顯結構一經確認,突生結構便自然產生,也就形成了我們對歇后語的真正含義上的理解。合成空間理論揭示的是抽象的認知過程, 所以我們在分析概念的形成過程時要把握它的彈性。這些抽象結構與組織可以在完全不同的情境中以各種各樣的形式體現出來。依據語境和作者或說話者的意圖,我們有時要將突生結構投射到目標域,有時則需將突生結構投射到源域。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認知能動性,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去幫助我們分析意義的建構與闡釋。
4 結語
本文從概念隱喻理論、概念合成理論以及關聯理論的認知角度對我們所熟知的歇后語進行了嘗試性的探究,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歇后語認知過程實質上就是在人類認知過程中心理表征的最好體現,這充分證明了我們漢語這一有著五千年歷史的古老語言所具有的認知內涵及其魅力。概念隱喻理論與概念合成理論在概念的詮釋中二者靜、動結合,互為補充,的確為歇后語認知解讀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徑。
參考文獻:
[1] 李行健.關于“歇后語”的規范問題[J].漢語學習,2001,(4):35.
[2] 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 Lakoff, 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 In Ortony, A.(ed.), Metaphor and Thought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4] Lakoff, G. 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桾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M].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5] 胡壯麟.認知隱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6] 束定芳. 隱喻學研究[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
[7] 戚雨村.語言學引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85.
[8] 周建安.論語用推理機制的認知心理理據[J].外國語,1997,(3):32-36.
[9] Fauconnier, G. and M. Turner. Blending as a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A]. In Goldberg A.(ed), Conceptual Structure, Discourse and Language[C].Stanford: CSLI, 1996.
[10] Fauconnier, G..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11] 保羅·利科. (法)活的隱喻 [Z].汪堂家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12] 張輝.熟語及其理解的認知語義學研究[M]. 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3.
[13] Sperber, D. and D.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edi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1995.
[14] 王文斌. 概念合成理論的發展[J].外語研究, 2004,(1): 6-12.
[15] 汪少華, 鄭守疆. 從合成空間理論看隱喻的意義建構[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0,(6): 7-11
(俞建梁,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