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音詞是漢語詞匯中的一種重要形式,它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音節構成的詞。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現代漢語以復音詞為主。在漢語詞匯發展史上,整個詞匯系統由以單音節為主發展到以多音節為主是一個很有影響的變化。這種變化與語音、詞匯、語法的發展都有密切的關系,而且這種變化對漢語內部各系統都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學術界很重視對復音詞的研究。自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不少學人對漢語復音詞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研究,其研究情況可概述如下:
一、對于詞和詞組區別的研究:
界定詞和詞組,目前比較通用的方法就是“擴展法”。陸志韋先生在《漢語的構詞法》中廣泛使用了這個辦法,它對后來的學者影響極大。但是這個辦法并不是萬能的,比如說它對“羊肉”之類的“離合詞”就完全不適用,陸先生在《漢語的構詞法》中也只好把它們籠統地定為詞:“偏正格名詞中‘名+名’的格式普遍具有詞的資格。”馮勝利先生根據當代韻律構詞法的理論,提出漢語的復合詞必須首先是一個韻律詞,兩個單音語素組合的結果既是韻律詞又是復合詞,雙音節形式是漢語“韻律詞”最基本的形式。沈懷興先生則對所謂的“離合詞”說法提出了懷疑,認為不能用能否進行擴展作為界定這類結構是詞還是詞組的依據。他提出應當“采取歷時研究方法,聯系社會與人對它的產生和發展變化進行具體考察”,這樣才能界定出詞和詞組。程湘清先生則提出可以從語法結構、詞匯意義、修辭特點、出現頻率四個方面來區分上古漢語雙音詞和雙音詞組。王寧先生提出了界定現代漢語本源雙音合成詞的四種方法:非自由語素鑒定法、非詞源意義鑒定法、非現行語法鑒定法、非語義搭配鑒定法,注意了歷史發展對漢語的影響,具有很強的解釋力,非常便于操作。
在對古代漢語中詞和詞組進行界定的時候,由于不可能像現代漢語一樣利用語音等輔助手段來進行判斷,所以目前學術界主要是把意義作為主要界定手段。馬真提出了判別古漢語復音詞的五條標準:“(一)兩個成分結合后,構成新義,各成分的原義融合在新的整體意義之中,這樣的復音組合是詞,不是詞組。(二)兩個同義或近義成分結合,意義互補,凝結成一個更概括的意義,這樣的復音組合是詞,不是詞組。(三)兩個成分結合后,其中的一個消失了,只保留了一個成分的意義,這樣復音組合是詞,不是詞組。(四)重迭的復音組合,如果重復后不是原義的簡單重復,而是在原義基礎上增加某種附加意義,這樣的重迭式是詞,不是詞組。(五)兩個結合的成分,其中一個是沒有具體的詞匯意義的附加成分,這樣的復音組合是詞,不是詞組。”張雙棣認為:“確立先秦漢語復音詞,意義標準是至關重要的,是決定性的,即使判斷結構上結合的緊密不緊密,也要靠意義。”周亞生認為:“還是應把意義和形式結合起來”。他具體提出了四條標準:(一)看意義變化。詞一經變化,總是有它的特定意義,絕不等于詞素意義的簡單相加。(二)看結合松緊。詞形成之后,一般說來構成詞的成分之間的結合總是比較緊的。(三)看結構對比。有些組合形式,究竟是不是詞,有時從上下文的結構對比中可以斷定出來。(四)看結合關系。詞是有其語法特點的。在這個基礎上把詞頻、社會語用習慣、修辭手法等作為輔助手段,另外,一些大型的工具書,如《辭源》《漢語大詞典》等也可作為考慮的依據。
我們認為判定古漢語復音詞應處理好三種關系:1.處理好古漢語復音詞標準與現代漢語復音詞標準的關系。判別古漢語的復音詞沒有活的語言環境,有一定難度。但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還是應該從材料出發來總結適合判斷古漢語復音詞的標準。現代漢語中的一些方法可以借鑒,但必須管用、好操作。2.處理好意義標準和形式標準的關系。判別古漢語復音詞應把意義標準和形式標準結合起來,二者不可偏廢。3.處理好語法復音詞標準與詞匯復音詞標準的關系。現在,討論復音詞的文章,往往只注意語法復音詞而忽略了詞匯復音詞標準。
二、漢語雙音化的原因
關于漢語雙音化的原因,學者們提出了種種看法。目前較流行的解釋有:
(1)語音簡化說:認為復音化是語音系統簡化的結果。王力先生在《漢語史稿》一書中提出。王力先生認為:“雙音詞的發展是對語音簡化的一種平衡力量。由于漢語語音系統逐漸簡單化,同音詞逐漸增加,造成信息傳達的障礙,雙音詞增加了,同音詞就減少了,語音系統簡化造成的損失,在詞匯中得到了補償。”
(2)明確表義說:這種觀點認為復音化是為了更明確地表達日益增多的新概念和節制一詞多義現象,提高詞匯表義的準確性、明晰性。解決漢語詞匯的表義功能與社會需要之間的矛盾。馬真(1980)認為:“同音詞過多,必然影響語言的交際功能”,“為避免由于同音詞過多而引起交際上的混亂,就迫切要求詞的復音化。”郭錫良、張世祿、嚴修、史志存都持這樣的觀點。張雙棣(1989)提出:“但音詞的意義過多,有時妨礙思想的交流,為了使語言表達的精確,復音詞就應運而生。”
(3)外來詞影響說:也是由王力先生在《漢語史稿》中提出,他把漢語復音化的原因總結為:“一是語音的簡化,二是外語的吸收。”但他又說:“當然,語言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詞匯必然越豐富越紛繁;即使語音不簡化,也不吸收外來語,漢語也會逐漸走上復音化的道路的,因為這是漢語發展的內部規律之一。不過,由于有了這兩個重要因素,漢語復音化的發展速度更快了。”
(4)義類義象分離說:由徐通鏘先生在《語言論》一書中提出。他認為:先秦時期復音詞的大量產生不一定與語音簡化有關,而與編碼方式的調整有非常密切的關系,是類、象分離的“一分為二”的語義結構代替類、象“合二為一”結構的一種自然結果。
(5)審美觀念說:呂云生從詞群的聯想關系、語義的模糊性質方面考察了并列復詞的成因。楊琳在此基礎上,“從漢民族傳統的審美觀念出發”,把節奏的作用推向了極致。“所謂漢語詞匯的復音化,其實質是:漢民族自古以來在講話作文時慣于以兩個音節為一拍,喜歡成對地使用詞語,而語言工作者在確定詞的身份的時候也以雙音作為十分重要的原則,客觀使用與主觀認同相結合,就有了漢語詞匯復音化的結果。”
(6)韻律構詞說:伍宗文先生在《先秦漢語復音詞研究》中持此觀點。
(7)句法結構詞匯化:董秀芳認為:“句法結構是由語法性成分與詞匯性成分共同組成的句法單位。在漢語史上,一些句法結構由于其中的語法成分功能的衰退而變成了詞,原來的可以自由運用的語法性成分往往變成了詞綴。”此后董先生在《詞匯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一書第二章中全面論述了各種合成詞在詞匯化過程中由詞組變成詞的種種現象和規律。
(8)社會發展說:駱曉平先生在《魏晉六朝漢語詞匯雙音化傾向三題》中則認為人們認識能力的增強、社會生活內容的更新和豐富、新生事物的大量出現及單音多義詞的發展給語言交際帶來的影響等語言內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才是漢語雙音化的原因。
這方面的文章還有王寧先生的《論本源雙音合成詞凝結的歷史原因》、皮鴻鳴先生的《漢語詞匯雙音化演變的性質和意義》、黃志強先生、楊劍橋先生的《論漢語雙音節化的原因》。此外,一些專著,如梁曉虹先生的《佛教詞語的構造和漢語詞匯的發展》、葛本儀先生的《漢語詞匯研究》等對這個問題也有所涉及。
三、對于雙音詞的構成方式的探討
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常常是對某一本專著的語言特點的分析,或是對某個歷史階段漢語的特點進行斷代描繪相結合。
從斷代角度系統地研究古代漢語構詞法始于詹秀惠的《〈世說新語〉語法研究》(1973)中的構詞法部分,該文采取了呂叔湘構詞法體系把復音詞分為衍聲復詞和合義復詞兩類,有開創之功,但全文主要采取列舉式,并沒有從理論上加以討論。
向熹的《〈詩經〉里的復音詞》(1980)是第一篇對古代漢語構詞法進行大規模地斷代研究的文章。作者運用現代漢語構詞法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對《詩經》里的復音詞進行了詳盡的定量和定性研究,確定了古漢語中復音詞判別的標準——意義和結構標準。
從向熹開始,以后的斷代復音詞研究大體走的是相同的路子,即:①首先定出確定復音詞的標準;②從語義、語法角度對復音詞構詞法進行盡量詳盡的描寫;③進行精確的數量統計;④根據定量分析的結果,提出該時期構詞法的特點及音詞構詞法的發展趨勢。
主要的研究文章和專著有:《西周金文語法研究·構詞法》(管燮初 1981)、《西周春秋時代漢語構詞法概況》(黃志強 1986)、《〈詩經〉雙音詞論稿》(朱廣祈 1987)、《先秦漢語復音詞研究》(伍宗文2001)、《先秦復音詞初探》(馬真 1980)、《先秦漢語構詞法的發展》(郭錫良 1997)、《先秦雙音詞研究》、《〈論衡〉復音詞研究》、《〈世說新語〉復音詞研究》、《變文復音詞研究》(程湘清2003)、《〈百喻經〉復音詞研究》(吳澤順 1987)、《〈三國志〉雙音詞研究》(唐子恒 1998)、《〈搜神記〉復合詞研究》(李新建 1992)、《〈抱樸子〉復音詞構詞方式初探》(董玉芝 1994)、《〈夷堅志〉復音詞研究》(武建宇 2004)、《〈景德傳燈錄〉復音詞研究》(祖生利 2002)、《漢語復合詞的詞義構成》(范新干1993)等。
這些論文或專著大多采用了現代漢語中的構詞方式來分析古漢語中的雙音詞,不免給人削足適履的感覺,確有它不盡合理的方面。但是因為目前還沒能夠找到一種更加有效、更加合理的分析古漢語詞匯的方法,這樣做也可以說是一種無奈之舉。
注釋:
[1]陸志韋.漢語的構詞法[M].科學出版社,1964年修訂版。
[2]馮勝利.論漢語的韻律詞[J].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第1期。
[3]沈懷興.“離合”說析疑[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年第2期。
[4]程湘清.試論上古漢語雙音詞和雙音詞組的區分標準[J].東岳論從,1981年第4期。
[5]王寧.現代漢語雙音合成詞的構詞理據和古今漢語的溝通,慶祝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建所45周年學術論文集[A].商務印書館,1997年。
[6]馬真.先秦復音詞初探[J],北京大學學報,1980年第5期和1981年第1期。
[7]張雙棣.《呂氏春秋》詞匯研究[M].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年。
[8]周亞生《世說新語》中的復音詞問題[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2年第2期。
[9]王力.漢語史稿[M].中華書局,1980年6月新1版。
[10]郭錫良.古代漢語[M].語文出版社,1992年。
[11]張世祿主編,嚴修副主編.古代漢語教程[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年。
[12]史志存.漢語詞匯史綱要[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年。
[13]徐通鏘.語言論[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
[14]呂云生.論漢語并列復音詞形成的條件與原因[J].古漢語研究,1990年第4期。
[15]楊琳.漢語詞匯復音化新論[J].煙臺大學學報,1995年第4期。
[16]伍宗文.先秦漢語復音詞研究[M].巴蜀書社,2001年。
[17]董秀芬.論句法結構的詞匯化[J].語言研究,2002年第3期。
[18]董秀芬.詞匯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M].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19]駱曉平.魏晉六朝漢語詞匯雙音化傾向三題[J].古漢語研究,1980年第4期。
[20]王寧.論本源雙音合成詞凝結的歷史原因,古典文獻與文化論叢(第二輯)[A].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21]皮鴻鳴.漢語詞匯雙音化演變的性質和愈義[J].古漢語研究,1992年第1期。
[22]黃志強、楊劍橋.論漢語雙音節化的原因[J].復旦大學(社科),1990年第二期。
[23]粱曉紅.佛教詞語的構造和漢語詞匯的發展[M].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年4月。
[24]葛本儀.漢語詞匯研究[M].山東敏育出版社,1985年。
(王寶珠,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