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價值判斷,公平具有歷史性、階級性和相對性,在不同歷史階段和不同階級、階層的觀念中會有不同的認知。公平包括一般公平、機會均等、分配公平、結果公平四個層面的涵義。人類社會進步的過程是效率和公平同時進步的過程,公平促進效率,效率促進公平,不可割裂二者之間的關系而片面強調效率或公平,這已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所證明。貫徹效率與公平的統一并重,應當堅持整體的、實質性的和發展的原則。
關鍵詞:公平;效率;關系;社會發展
中圖分類號:B-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6)05-0112-05
收稿日期:2006-02-25
作者簡介:李航舟(1963-),男,河南汝州人,洛陽師范學院后勤服務集團總經理、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校后勤管理問題、經濟效率與公平問題等。
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對于任何一個國家及其任何一個時期的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和政治穩定都至關重要。特別是對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 000美元,又沒有達到中等發展水平,正處于經濟“起飛”階段的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更有必要審慎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世界經濟發展的經驗告訴我們,在經濟“起飛”階段,社會結構快速轉型,公平與效率的矛盾特別突出,較好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國家就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順利跨越“起飛”階段,達到中等發展水平,否則,就可能陷入長期的經濟停滯、社會動蕩。21世紀初葉的中國社會已經躍過經濟“起飛”的起點,正處于“起飛”的初始階段,探索并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不容回避的嚴峻課題。
一、社會公平的基本含義
什么是公平,公平與效率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這是一個古老而永恒的話題。公平又稱平等、公正、正義、合理等,幾個詞雖然適用的語境有所差異,但內涵相近,經常通用。作為價值判斷,公平具有歷史性、階級性和相對性,在不同歷史階段和不同階級、階層的觀念中會有不同的認知。當代的公平觀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涵義:
1.一般公平。一般公平是指在制度或競爭規則面前的平等,體現“法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即誰也不擁有超出法律、制度規定以外的特權的實質平等精神。
2.機會均等。機會均等是指在制度或競爭規則平等的基礎上,人人享有同等的機遇和權利,體現“前程為人人開放”,誰也不應當毫不費力地成為當然的勝利者的平等精神。但由于自然和社會歷史原因,人們所占有的社會資源實際上是不平等的或處于不同的“起跑線”上。因此,機會均等要求國家及社會能為每一個成員提供大致相同的社會資源,以使他們能夠進行相對公平的競爭,使真正努力者、較高效率者獲得更多的成功可能。
3.分配公平。分配公平是指在一般公平和機會均等的條件下,每個人獲得與自己投入的有效資源和實際貢獻相稱的收益,體現“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報酬、收益取決于努力程度和貢獻大小的平等精神。
4.結果公平。結果公平是指人們在最終消費資源占有上的相對平等,要求國家為每一個社會成員,特別是弱勢群體提供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有尊嚴的起碼生活水平,達到所有社會成員作為“人”的種屬上的平等。結果公平不是平均主義。
公平作為一種利益關系反映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政治上的公平是指“一切人,或至少是一個國家的一切公民,或一個社會的一切成員,都應當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1](P143)經濟上的公平是指在經濟活動中,每一個公民都有相對平等的機會支配社會經濟資源,有同等的機會參與社會經濟事務。[2]文化上的公平是指所有社會成員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和培訓的機會,以及平等地享受社會文化娛樂設施的權利。
二、公平與效率關系的理論主張及分析
(一)宏觀背景下的公平與效率
從宏觀上探討公平與效率之間關系的學者認為,公平和效率是相互獨立的價值形態。這樣,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不外乎是:公平優先、效率優先、公平效率協調。
1.公平優先說。該理論認為,當公平和效率發生沖突時,應首選公平拋棄效率,主張效率服從于公平。公平優先說的代表人物羅爾斯指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們如何有效率有條理,只要它們不正義,就必須加以改造或廢除。每個人都擁有一種基于正義的不可侵犯性,這些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會整體之名義也不能逾越。”[3]堅持公平優先說的學者還辯解道,公平是一種“天賦權利”,它與人類的自由相聯系,它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和標價的。等價交換原則中的金錢為媒介的交換,對公平是失效的,市場競爭所引起的收入分配懸殊,則是對這種“天賦權利”的侵犯。因為在市場經濟中,由于人們在財產占有、接受教育機會、天賦能力等方面的差異,競爭中并不處于同一條起跑線上,另外市場機制并不能充分保證真正按照人們實際貢獻的大小來評價和支付報酬。[4]
凡主張國家干預的學者,都不同程度地把公平作為現實經濟生活中優先考慮的政策目標。他們普遍認為,市場機制不能保證收入分配公平,強調應在政府干預下推行社會福利事業,使貧窮者得到教育和培訓機會,得到社會救助,提高他們的人力資本,使失業者能得到工作。
2.效率優先說。持該觀點者認為,效率優先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規律,當效率與公平發生矛盾沖突時,應首選效率,必要時甚至可以犧牲公平。弗里德曼認為:“一個社會把平等--即所謂結果均等放在自由之上,其結果是既得不到平等也得不到自由。使用強力來達到平等將毀掉自由,而這種本來用于良好目的的強力,最終將落到那些用它來增進自身利益的人們手中。另一方面,一個把自由放在首位的國家,最終作為可喜的副產品,將得到更大的自由和更大的平等。”[5](P152)
凡屬自由主義的流派,都強調經濟增長中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重要作用,將與市場競爭相聯系的效率作為優先的政策目標,竭力反對政府通過收入均等化為中心的再分配干預實現“結果均等”,認為這是對社會效率的最大損害。
3.公平效率協調說。該理論認為,公平與效率之間不是此消彼長的負相關關系,也不是簡單的正相關關系,公平和效率這兩個政策目標同等重要,沒有先后次序,二者必須兼顧。即如何以最小的平等犧牲換取最大的效率,或以最小的效率損失換取最大的公平。堅持公平效率協調說的代表人物阿瑟·奧肯指出:“如果平等與效率受到同等對待,分不出孰高孰低,在兩者發生沖突時,就必須尋找調和。在有些時候,為了效率就要放棄一些平等;另一些時候,為了平等,必然犧牲一些效率。但無論哪一個方面做出犧牲,必得以另一方的增益為條件,或者是為了獲得別的有價值的社會目的。”[6](P122)
奧肯和其他一些經濟學家由此引出“混合經濟結構”:既保留財產私有權和個人自由,又存在政府對收入再分配的調節,二者互補可達到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市場競爭機制要限制,但不能限制過分;同樣,收入均等化措施必須要有,但也不能過度。[7]
4.對宏觀背景下效率與公平觀的評價。公平優先說和效率優先說都有失片面,兩者共同的缺點是把關系緊密相互聯系的公平與效率割裂開來。前者,把公平強調到絕對的地位,認為效率必然有損公平。后者,把效率夸張為解決一切問題的萬能手段,認定公平必然貽害效率。這兩種觀點就方法論上講是不全面的,同時實踐也已經證明這兩種觀點是不符合實際的,沒有效率的公平和沒有公平的效率從來就不存在或不可能長久存在。公平與效率協調說,形式上避免了把公平與效率割裂,從方法論上講比公平優先說和效率優先說更合乎邏輯,也比后兩者更具歷史檢驗性。但是,公平與效率協調說的完美性也僅是表面的、形式的,否認了公平和效率的內在聯系,很難達到效率和公平的真正的、內在的協調。
從宏觀背景下探索效率與公平之間關系的各種理論,共同存在的問題是把公平和效率看作是相互獨立的價值形態,沒有注意到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得出的結論必然是二者必居其一,或是二者機械的、板塊式的結合。就像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在看待計劃與市場關系問題時出現的情形,要么計劃為主,市場為輔;要么市場為主,計劃為輔;要么計劃與市場協調。這些說法都沒有可操作性,以計劃為主,市場為輔,出現“一統就死”;以市場為主,計劃為輔,出現“一放就亂”;計劃與市場協調又無所適從。原因就在于把計劃和市場看作是各自獨立的經濟運作手段,割裂了二者的聯系。事實上,現代微觀經濟學已經比較好地解決了計劃(宏觀調控)與市場的關系問題,在市場有效的領域由市場解決,在“市場失靈”的環節由政府解決。因此,直到鄧小平提出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計劃(宏觀調控)和市場各司其職,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實現市場對資源的基礎性配置作用,該爭論才暫告一個階段。
(二)微觀背景下的效率與公平
在進行微觀分析時,可以撇開效率與公平之間是相互對立還是協調一致不談,而直接求尋公平與效率之間的關系。
1.一般公平、機會均等與效率的關系。一般公平、機會均等屬于制度公平和起點公平,而制度公平和起點公平是達到高效率的必要條件或基本前提。所謂高效率,無非是資源配置的最優化。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獲得資源配置最優化的根本手段只能是基于制度公平和起點公平的平等競爭,舍此別無它途。制度公平和起點公平可以實現充分完全的市場競爭,是效率最高的制度安排。反之,高效率促使經濟社會發展又可以進一步確立更高水平的制度公平和起點公平。因此,制度公平和起點公平與效率是完全一致的,相輔相成的,前者與后者互為充分而必要的條件,不存在本質上的矛盾,而是相互統一、相互促進的關系。
2.分配公平、結果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分配公平、結果公平總體上都屬于結果公平,與效率之間亦呈協調一致的關系。優者多獲、劣者少得的分配公平精神,是效率原則的必然要求。所以,按努力和貢獻進行分配所體現的分配公平與效率是一致的。結果公平與效率表面上看好像是矛盾的,是因為人們往往把結果公平簡單地看作就是平均主義,沒有注意到由結果公平保證的社會穩定環境是實現效率的必要條件。同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效需求不足是常態,一定程度的結果公平可以增加社會需求,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與效率并不矛盾。相反,往往是追求虛假或局部效率所導致的分配結果上的不公平,會妨礙真正效率的取得。另一方面,效率也是社會公平從而是社會秩序得以存在的物質前提,高效率有助于分配公平和結果公平的增進。
可見,真正的公平與真正的效率是完全一致的,那種認為公平與效率之間存在著沖突、矛盾的觀點所認定的公平和效率往往是虛假的和片面的,真正的公平和效率之間并不存在矛盾和沖突。[8]
3.對微觀背景下效率與公平觀的評價。以上考察使我們得出結論,真正的效率和真正的公平是一致的、統一的,雙方互為因果、互為條件,相互促進,不分先后。真正的公平,一定會帶來真正的效率;真正的效率,必然促進真正的公平。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也一再證明效率與公平在本質上是統一的。人類歷史上每一種更加公平的制度和體制的建立,都是源于效率的需求,也使公平和效率同時得到增進。奴隸社會不再像原始社會那樣殺掉戰俘,而是將戰俘變成奴隸,是社會公平的增進,文明的進步,這種社會公平的“賜予”并非出自于奴隸主對戰俘的同情憐憫,而主要是因為剝削奴隸能夠為其帶來物質財富。封建地主把原來的奴隸變為農民,給予農民比奴隸更多的公平和自由,是因為這樣更能調動他們的生產熱情,從而為自己帶來比奴隸剝削更多的利益。同樣,資產階級打著自由、平等的旗號,倡導人人平等而建立的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是因為它能為資本家帶來巨大的剩余價值,也產生了“在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創造出的社會生產力,比以往人類社會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都要多都要大”的效率奇跡。統治者基于自身利益要求提高社會效率的同時,使被統治者獲得了更大的公平,使社會變得更加文明。人類社會公平的每一次進步,同時也意味著效率的增加。相應的,人類社會效率的每一點增加,同時也標示著社會公正的進一步實現。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也證明了公平和效率的相互促進關系。中國的改革最先發軔于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全面實行,確立了農民平等占有土地這一農業生產最主要生產資料的產權制度安排方式,使廣大農民獲得了一般公平(制度公平)和機會均等(起點公平);“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全是自己的”、“農民負擔不得超過上年純收入的5%”的分配制度安排,保證了分配公平;對農村“五保戶”、缺少勞動力、殘疾人適當照顧的制度安排,實現了結果公平。結果,農村生產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解放,不到十年時間就實現了農民數千年一直盼望卻不得的“豐衣足食”。以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為標志,中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最初的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集中在“砸三鐵”上,即改變過去“干多干少、干好干壞、干與不干一個樣”的平均主義做法,確立了“多勞多得,少勞少得”的分配公平原則。結果,城市生產力也得以迅速提高。這些鼓勵“合法經營和誠實勞動” 致富的公平制度安排,創造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20多年經濟快速增長的“中國奇跡”。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由于一些深層次改革沒有相應跟上,社會公平的各方面基礎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中國社會各類矛盾有激化的趨勢,經濟增長速度和質量也出現明顯滑坡。
正如馬克思指出的:“只要與生產方式相適應,相一致,就是正義的;只要與生產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義的。”[9](P538~539)正義之所以正義,就是與生產方式相適應,能夠促進社會效率;非正義之所以非正義,就是與生產方式相矛盾,妨礙社會效率。這更進一步說明,不存在不具效率的真正公平,也不存在不具公平的真正效率。
三、貫徹效率與公平統一并重應堅持的原則
真正的效率和真正的公平是統一的,只有效率與公平統一并重的效率公平觀才是真正科學的公平效率觀。[10]在把握效率與公平統一并重,達到真正的效率和真正的公平時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1.效率和公平兼顧的整體性原則。要從整體上把握效率和公平,而不能把某個地區、行業、部門或某一部分人等所認定的“效率”和“公平”作為社會整體的效率和公平。否則,就容易造成把局部的“效率”和“公平”這些片面的虛假的效率和公平當作真正的效率和公平,做出錯誤的判斷,制定出不符合實際、既沒有效率也損害社會公平的政策。現實中,只有一部分地區發展起來、一部分人富裕起來,并不代表社會整體的活力和效率。較快的經濟增長也不一定代表總體的高效率,因為,有時平均數并不代表大多數。社會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出現兩極分化,既不利于效率提高,也不利于社會公平增進的觀點,不僅成為中國政府、多數學者和社會公正人士的共識,也為西方資產階級有識之士所認同,也是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判斷社會主義事業失敗的基本標志。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建立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全面的、均衡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既是效率與公平統一并重效率公平觀的具體體現,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當前,強調效率與公平統一并重,就是要實現城鄉、地區,以及各社會階層的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共同進步。
2. 效率和公平兼顧的實質性原則。堅持效率與公平統一并重,就是要從本質上去把握公平與效率的關系,而不僅滿足于效率與公平關系的表象,以免把實質上不具備效率與公平的表面上的“效率”或“公平”當作真正的效率或公平,而把表面上似乎不具備“效率”和“公平”,而實質上是符合效率和公平的事物當作非效率或非公平的事物。
現實中,一些人想當然地認定國有企業效益不高,必欲將國有資本全部私有化而后快。國有企業名義上效益不高有社會包袱重、國家投資不足等歷史原因,也存在國有資產被腐敗分子和不法商人內外勾結侵吞掠奪等外部原因,更根本的是國有企業經營機制不活、激勵機制缺乏等內部原因。但誰都不能否認大中型國有企業仍然是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國家科技創新的主力軍,社會公平、社會進步的守護者。如果沒有了國有經濟,中國就實實在在地“蛻變”成了資本主義,那才是社會效率和公平的全面退步。
對民營經濟效率和促進社會公平的一味吹捧和無限拔高,也是沒有道理的。不可否認,民營企業的發展為中國經濟注入了活力。但是,誰又能否認民營經濟的“高效率”是在國有經濟營造的良好外部經濟條件下獲得的,個別是在偷逃國家稅收和揩國有經濟“油”的情況下取得的,有的是在沒有按照職工勞動的邊際貢獻率給付工資和很少為職工提供社會保障下取得的。民營經濟在一些方面的確增進了社會公平,同時,也在另一些方面減少了中國社會已經取得的社會公平,如過大的貧富差距損害了一般公平和機會均等,富人對窮人的歧視,私有企業對員工的剝削等損害了分配公平和結果公平。所以,民營經濟并不天生就是效率和公平的促進者,只有加強對其的監督和引導,才能使其真正成為社會效率和公平的推動者,遷就其損害社會效率和公平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3. 效率和公平兼顧的發展性原則。應該把效率和公平看作是一個不斷提高、發展、豐富的動態過程,而不能以靜止的眼光來看待效率與公平及其兩者的關系。否則,必然會拒絕以更高層次的公平代替原來低層次的公平,以適應提高了的效率,妨礙社會效率和公平的整體進步。社會效率總體上是不斷提高的,相應地社會對公平的要求也會不斷提高。例如,在城鄉發展問題上,總有一些人不愿意正視“三農”問題的嚴峻性,不同意給予“三農”以更多的支持,認為給予“三農”更多的公平會貽害效率。在對待落后地區和社會弱勢群體問題上也一樣,一些人總是認為落后地區和社會弱勢群體的發展態勢不好純粹是他們自身的原因,沒有看到中國的地區發展差距的產生有自然地理原因,也是國家前些年不平衡發展戰略直接導致的后果,沒有看到社會弱勢群體的弱勢地位是由于他們可支配的社會資源太少,正是這些客觀原因才導致了落后地區和社會弱勢群體面臨發展“陷阱”,難以完全依靠自身的努力徹底改變被動局面。無視落后地區和社會弱勢群體的困境,對他們是極不公平的,也無益于中國整體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以上三個基本原則,是我們貫徹公平與效率統一并重的公平效率觀時所應當始終堅持的準則。只有在公平的基礎上實現的效率,才是真正的效率,只有強調效率的公平,才應當是真正的公平。割裂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實行“效率優先”,片面追求效率,或者打著公平的旗號,實行平均主義,都不可避免地導致效率和公平皆失的后果。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王曉升.公平制約效率的限度和范圍[J].天津社會科學,1994,(3).39.
[3] 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3~4.
[4] 張培剛,厲以寧.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7.
[5] 米爾頓·費里德曼,羅斯·費里德曼.自由選擇[M].胡 騎,度學媛,安 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6] 阿瑟·奧肯.平等與效率[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7] 曾昭寧.公平與效率[M].西安:石油大學出版社,1996.12~17.
[8] 王 南.探求公平與效率的具體關系[J].哲學研究,1994,(6):78~80.
[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 劉國光.重新審視社會公平問題[N].北京日報,20050425.
Considerat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LI Hangzhou
(Luoyang Teachers College, Luoyang,Henan 471022,China)
Abstract:As a judgment of value, fairness has historic and class significance, as well as relativity. In different historic periods, different classes would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Fairness should include the following 4 aspects, i.e. general fairness, equal opportunity, fair distribution and fair result. The progress of the human society is the progress of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Efficiency promotes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or fairness cannot be stressed separately. And that has been prov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society and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actice in China since the country’s openingup and reform. To carry out the unification of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the principle of development should be persisted in an all around way.
Key words:fairness;efficiency;relation;social development;consid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