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自改革開放以來就突出地表現出來,直接影響到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當前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表現為整體轉移無序、不徹底,轉移部門狹窄,轉移速度緩慢,就業結構轉換嚴重落后于產業結構的轉換等特征。故此,必須加速發展農民職業教育,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關鍵詞: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農民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F30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6)05-0001-05
收稿日期:2005-12-28
作者簡介:劉彬讓(1963—),男,陜西扶風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職業教育。
一、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特征分析
(一)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現狀
從總體數量看,2001年我國有4.82億農村勞動力,2002年增加到4.98億,而且今后平均每年還將新增1 000萬人。依據人口增長趨勢預測,2005~2010年將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黃金時期,我國農村勞動力的總供給規模到2010年才會停止擴大,而2005~2010年我國農村每年新增勞動力280萬人。據專家科學測算,在農村現有的生產力水平和生產規模條件下,我國目前的耕地面積僅為1.3億公頃[1],按人均可耕種0.67~1公頃來估算,目前我國農業僅需1.3億至1.95億勞動力,仍有約1.22億至1.65億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滯留在農村。[2]
(二)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特征
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真正轉移始于1978年。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我國傳統的計劃經濟開始向市場經濟轉軌,農村經濟體制得以逐步改革,農村經濟結構也呈多元化發展,農民有了擇業的自由,農村勞動力的活動空間增大,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長期停滯的狀態被打破。但是,由于受農村勞動力素質低下和城鄉二元分割體制的影響,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表現以下特征。
1.整體轉移無序、不徹底。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時期,自由、開放、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尚未形成。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也是以“民工潮”的形式隨市場盲目、自發地流動,政府缺乏必要的引導和服務,農民工的流動整體呈現一種無序性。此外,勞動力素質低下,使其由農業部門向非農部門的轉移缺乏穩定性,從而出現轉移的\"回流\"現象。國家統計局農調總隊抽樣調查的資料表明,2003年全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到第二、三產業的占農業勞動勞動力總數的7.3%,而當年因素質低下又從非農產業部門返回的占轉移勞動力總數的24.2%,這表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具有不徹底性。另據國家統計局調查資料,2003年在轉移后回遷農業的勞動力中,初中、小學文化程度者占17.8%,文盲半文盲高達21.0%,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僅占9.49%,素質低下已成為制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瓶頸”因素。
2.轉移部門狹窄。我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一直實行嚴格的城鄉分割的戶籍管理制度,這就從制度上人為地把城市和農村分割開來。加之近幾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力度的加大及改革的不完善,使得城市失業人口劇增,進一步加重了城市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排斥。改革開放以來,異軍突起的鄉鎮企業,成為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渠道。到20世紀末,鄉鎮企業累計吸納1億左右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年均吸納近600萬人。然而,鄉鎮企業近幾年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收卻呈下降趨勢,1999~2003年間,鄉鎮企業年均吸納勞動力僅400萬人。鄉鎮企業吸納能力的下降,城市部門的制度排斥,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空間極其狹小。
3.轉移速度緩慢。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將越來越高,然而我國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和技術水平嚴重制約了勞動力轉移的速度。據農業部信息中心的數據統計,1996年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速度最慢的一年,轉移數量僅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5.4%。1997年至今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規模逐步放緩,據抽樣調查,1997年以來轉移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比重基本維持在6%左右。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速度不但低于發達國家,甚至也落后于發展中國家。
4.就業結構轉換嚴重落后于產業結構的轉換。在中國特殊的工業化政策以及獨特的戶籍管理制度的雙重作用下,中國形成了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嚴重扭曲的格局,也就是說,我國勞動力的轉移,尤其是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不僅速度緩慢,而且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結構的調整也不協調,二者之間存在嚴重的脫節或不同步現象。有資料顯示,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三大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第一產業比重已由1980年的30.1%下降到2000年的15.9%,第二產業比重由48.5%上升為2000年的50.9%,第三產業比重由1980年的21.4%上升為2000年的33.2%,這標志著我國的工業化進程取得了重大進展。然而,我國的就業結構卻沒有隨產業結構的變化而同步變化,第一產業就業比重仍然過大,第三產業就業人數比重相對較小。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就業結構存在嚴重缺陷。1990年前后,發達國家第一產業就業人數比重一般在10%以下,而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多數國家在50%以上。而我國在1990年第一產業就業人數比重在60%以上,而第三產業就業人數比重只有18.5%,即使到2000年,第一產業就業人數比重仍高達50%,第三產業就業人數比重只有27.5%。就業結構變化與產業結構變化的不同步,使得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遲緩,城鄉關系不協調,大量剩余勞動力滯留農村。
二、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是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實要求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就業,需要通過培訓提高其素質
據國家統計局農調隊對全國31省市區、800多個縣、6萬多農戶的約15萬個農村勞動力的調查,2003年農村勞動力轉移速度達到6.4%。根據這次抽樣調查資料推算,2003年全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的人數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約為3 000萬人,2003年,在城鎮就業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達6 000多萬人。“十一五”期間,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數量還將進一步增加。從當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情況看,勞動力的文化程度越高,勞動力在業率越高,從農業中轉移出來從事非農產業的可能性越大,從業時間越長。2003年轉移的勞動力中,轉移到第二產業的占54.9%,轉移到第三產業的占43.4%,到異地仍從事第一產業的為1.96%。轉移勞動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占2%,小學文化程度占22.7%,初中文化程度占61.9%,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3.4%;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占當年轉移勞動力總數的26.4%。由此可見,提高農民職業技能素質,使他們成為有一定知識和技能的勞動者和經營者是當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當務之急。
(二)鄉鎮企業再發展需要高素質的勞動者
鄉鎮企業在其發展的初期是勞動密集型的企業,由于其從業人員主要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因此技術力量不足是其從產生時就有的痼疾。如1999年鄉鎮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的密度僅為國有企業的1/7,大專以上學歷人才的密度僅為國有企業的1/25。近幾年鄉鎮企業在技術力量上的投入較大,2003年與1999年相比,鄉鎮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增加了70%,大專以上學歷人才增加了2.23培。按照2003年全國的統計,鄉鎮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占鄉鎮企業職工的6.57%,平均每家企業僅有2.98人,為國有企業專業技術人員與職工比例的1/3,且其素質偏低。由于鄉鎮企業內部的人力資源配比不合理,因此鄉鎮企業消化、吸收和開發新技術的能力不足,限制了自身的技術升級和產品創新的步伐。另外,鄉鎮企業的職工素質的較低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企業對新技術的吸收與應用。這種狀況在本世紀初期有了較大改變,鄉鎮企業中高中及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的職工占全體職工的比例由1999年的18%上升到了2003年的35%。這種變化有利于促進鄉鎮企業從勞動密集型企業向技術密集型企業的轉型,但這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產業革命與創新速度不斷加快、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鄉鎮企業職工目前的素質遠遠不能適應未來的技術革新與市場競爭。因此,對從業人員及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職前、在職及職后培訓,提高職工素質是當前鄉鎮企業走出困境的當務之急。
(三)農業自身的現代化要求提高農民素質
一方面,增加農民收入需要提高農業生產率,需要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使之現代化,另一方面,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成功轉移將大量減少農業人口,使較少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為更多的非農就業人口提供農產品。而加入世貿組織后,農產品市場的逐步開放,對我國的農業生產將產生沖擊,我國農業的結構和產品調整將隨之展開。目前,我國農民家庭勞動力文化程度是非常低的,極不利于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因此必須盡快提高農民的素質,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培訓,使傳統的農民轉化為現代農民,培養出一代新型農民。
三、加速農民職業教育發展,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服務
(一)發展農民職業教育,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是各級政府的義務和責任
發展農民職業教育,對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職業教育與崗前培訓是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順利轉移的必要條件,對各級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來說,發展當地農民職業教育是公益事業,應統籌發展。
1.對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教育、培訓是地方政府的義務和責任。據《中國農村統計年鑒》提供的數據,我國農民家庭勞動力文化素質是非常低的,初中及以下的勞動力占80.92%。從1986年國家實施義務教育以來,按實際年齡計算,1974年以后出生的都應該接受9年義務教育,該年出生的人口到1999年統計時應該是25歲,則16~24歲組的勞動力應該全部接受過9年義務教育,即理想狀況是:在整個勞動力中,16~24歲的青壯年勞動力初中以下的幾乎沒有。但根據2000年《中國統計年鑒》可以看到,16~19歲組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仍占27.9%,20~24歲組的為26.8%。由于義務教育是政府義務,因此對沒有接受足夠年限義務教育的青壯年勞動力進行職業教育、崗前培訓毫無疑問也是政府的義務。實際上,對這批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青壯年勞動力進行職業教育、培訓是對他們進行的補償教育。
世界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都是在國家的干預下走向制度化并逐步完善的,經歷了一個國家化的過程。如美國1862年頒布了《莫雷爾法》,通過贈地來刺激高等教育朝工業、農業方向發展,建立了培養技術人員的高等教育機構;1917年頒布《史密斯·休斯法》,振興了中等職業教育;1963年頒布了《職業教育法》。英國1889年頒布《技術教育法》,征收“一便士稅”資助技術教育,充分表明了英國政府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然而當前的問題在于對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職業教育如何落實。我國實行財政分稅制,地方經濟越發達,地方政府的稅收就越多,財政收入也越多。因此,地方政府對于地方經濟的發展是有較高的積極性的。教育、培訓對于提高勞動力素質、促進經濟發展有著長遠的效應,不僅如此,職業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產業,也會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發展。因此,發展農民職業教育會給地方經濟、文化發展帶來長遠的經濟效益,因而精明的地方政府將會意識到,發展農民職業教育也是地方政府的權利。
2.對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職業教育與培訓,可以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緩解就業壓力。從政府角度看,提供教育機會和工作具有相互替代的效應。比較而言,提供教育的機會相對容易一些,成本也比較低。如提供一個就業機會,需要追加成本萬元的資本設備,而這可為700名小學生、94名初中生、81名高中生、16名中專、技校學生提供1年的教育事業經費。[3]
同時,通過教育培訓,在增加人力資本積累的同時,可以減少素質偏低的勞動力供給。如果勞動者把本該接受教育和培訓的時間用于生產,則會增加勞動力供給;而未受過高程度教育和培訓的勞動力,其生產率偏低,為獲得相同的產出、收入,必然延長勞動時間,加大了勞動強度,增加了勞動供給;同時,未受過很好教育和培訓的勞動力,其創新能力較差,通常只能滯留于依靠傳統經驗生產的領域,很難開拓新的就業門路和工作機會,無法創造出更多的崗位需求。
由此可見,對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職業教育與培訓不僅能提高勞動力的素質,地方政府發展職業教育還將提高資金的作用效率,同時也會滿足人民的教育需求,樹立良好的政府形象,而且對緩解就業壓力有著明顯的長期效應。
(二)發展農民職業教育的原則
農民職業教育的對象是農民,也包括將從事農業生產的潛在對象。農民職業教育的內容是農民正在和將要從事的生產勞動領域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因此,農民職業教育不僅是為傳統農業及現代農業培養合格的勞動力,而且也包括為當地的鄉鎮企業培養合格的工人、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總而言之,農民職業教育的目的,一方面使傳統的農民轉化為新型的農民,另一方面是將傳統的農民轉化為新型的工人,從而實現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以及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故此,發展農民職業教育應遵循以下原則:
1.立足當地經濟發展,為當地主導產業提供智力支持。農民職業教育要獲得可持續發展,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必須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緊緊圍繞當地主導產業辦專業,為當地主導產業培養合格的、具有創新精神的專業人才和技術人才。一方面,通過培養當地主導產業所需人才,依托專業興產業,發展實業化產業,建立實習、實驗基地,提高教學質量,為農業產業化服務。另一方面,依靠當地的主導產業、實驗基地,吸納當地農民及其子女就業、創業,從而在較高層次上實現產教結合,以教促產,以產養教,雙方協調發展,互相提升。
2.面向廣大農民,提高農民素質。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業教育是一種精英教育,這種教育不是培養高素質的農民,而只是培養進行農業研究、農業教學、農技推廣的非農人員,廣大農民很少受到農業方面知識及技能的教育與培訓。過去,我國農民職業教育的問題不只在于終身教育體系不完善,沒有構成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溝通、銜接的立交橋,而在于大量的農民沒有受過基礎教育,沒有接受職業技術培訓。有數據表明,在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短期培訓的只占20%,接受過初級職業培訓的占3.4%,接受過中等職業教育的僅占0.43%,沒有接受過任何職業技術培訓的占76.4%。因此,農民職業教育必須改革,必須面向廣大農民,傳授經濟建設急需的知識和技能,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為農業與農村的現代化培養現代農民,真正做到科教興農,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4]
3.當地政府主導,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發展農民職業教育,提高農民素質,增加農民收入是政府責無旁貸的義務。在當前農民收入較低、工業發展受到農村市場發育不足的嚴重制約時,不可能通過向農民收費來解決農民的教育與培訓問題,這需要政府進行必要的資金投入。地方政府可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的現實進行統籌安排,中央政府給予支持。由于政府的能力有限,因此,應該鼓勵社會力量舉辦農民職業教育,政府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保證本地區農民職業教育協調、健康發展,保護舉辦者的辦學積極性及合法收益。
(三)農民職業教育的模式選擇
1.企業帶動模式。隨著農業產業化的不斷發展和壯大,農業企業大量涌現,并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尤其是一些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拉動農業增產增收,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越來越多的農業企業在其生產和經營活動中都需要或離不開農民的廣泛參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和決定著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農業企業越來越注重對農民加強農業科技培訓,并形成了一種新的企業帶動式農民培訓模式。企業帶動模式主要是通過企業組織對農民進行的針對性強、見效快,以技能為主、效益最大化的一種農業科技培訓形式。
2.創業培植模式。21世紀,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農業專業化生產、農村經營組織形式及管理體制變化對農村勞動者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這一需求出發應運而生了一種新的農民創業培植教育形式。創業培植模式主要是通過政策引導、信息服務、資金扶持和后援技術支持等手段,實現對農民進行系統和專業的教育與后續服務指導,使受培植農民逐步發展成為農業規模化和專業化生產經營的農場主和農業企業家。
3.學校教育模式。農民職業教育的學校教育模式包括各級各類職業教育。各類職業教育學校的培養教育目標應該根據社會的需求定位在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的持續快速增長服務,培養具有良好綜合素質,能夠在生產第一線從事生產、技術與應用工作的應用型、技能型、創新型復合人才。
4.就業牽動模式。黨的十六大對我國新世紀新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戰略步署。認真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而其中最關鍵的是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推動城鎮化進程。目前,由于外出就業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沒有專業技能,不能適應城鎮經濟發展和加工制造業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因此,加強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培訓,成為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業牽動模式把技能培訓、就業介紹、就業后服務管理融為一體,各類培訓機構與勞務市場和用工單位簽訂合同,以需定培,定向培訓。
5.農業推廣模式。農業推廣模式是指應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原理,采取教育、咨詢、開發、服務等形式,采用示范、培訓、技術指導等方法,將農業新成果、新技術、新知識及新信息,擴散、普及、應用到農村、農業、農民中去,從而促進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一種專門化活動。目前,我國采用的農業推廣運行機制有“科、教、推”三結合的運行機制,“技、政、物”三結合的運行機制,農業高新技術科技園的運行機制,企業、基地、農戶三結合的運行機制等。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中國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監測報告[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238.
[2] 李 瑩,張小林.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05,(9):1692~1694.
[3] 何景熙.人力資本投資——應對“三農”問題的戰略選擇[J].人口研究,2002,(11):7~13.
[4] 劉光亮.論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思考[J].繼續教育研究,2003,(1):37~38.
Discussion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Farmers and the Transition of Surplus Labor Force in the Countryside
LIU Binrang
(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Abstract: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rplus labor force in the countryside showed that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surplus labor force transition in China are no consequence,not thoroughly,narrow in section,slow in speed and the transition of employ structure is lower than industrial structure. So it is necessary to accelerate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farmers,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ural labor force and to promote the transition of the surplus labor force.
Key words:surplus labor force in the countryside;transition;vocational education of far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