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已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反貧困的任務更加艱巨,其主要原因是:自然條件惡劣,貧困人口集中,貧困程度更加嚴重;資源缺乏,基礎設施薄弱,生態脆弱,環境惡劣,災害頻繁;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等方面缺失并存,形成了貧困地區發展中難以突破的惡性循環。創造機遇、促進賦權、增強安全保障,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投資,使其社會經濟走出“低水平均衡陷阱”,推廣以項目為載體的項目勞動扶貧模式等是新階段的反貧困策略。
關鍵詞:貧困;反貧困;造血功能;反貧困策略
中圖分類號:F1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6)05-0010-04
收稿日期:2006-03-17
作者簡介:侯軍岐(1964—),男,陜西扶風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為管理工程與農業項目管理。
一、經濟發展中的我國農村貧困
新中國成立56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近30年來,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了極大提高,廣大農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糧食和其他農產品大幅度增長。200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46 947萬噸,與1949年比增加了35 692萬噸,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大體平衡、豐年有余,基本解決了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2 936元,全國農村從總體上進入了由溫飽向小康邁進的階段。[1]
在我國農村經濟整體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相當地區的貧困狀況依然存在。2004年,全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為2 610萬人,初步解決溫飽但還不穩定的農村低收入人口為4 977萬人,占農村人口的5.3%。[1,2]
在農村絕對貧困人口中,東部地區為374萬人,中部地區為931萬人,西部地區為1 305萬人,絕對貧困人口占各地區農村人口的比重分別為1.0%、2.8%和5.7%;在低收入人口中,東部地區為837萬,中部地區為1 744萬,西部地區為2 396萬,低收入人口占各地區農村人口的比重分別為2.2%、5.3%和10.5%。
2004年,全國扶貧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 582元,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3.9%;人均住房面積21平方米,低于全國平均27.9平方米的水平;住房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農戶占全部農戶的比例為12.5%,遠低于全國平均31.3%的水平;貧困地區有13.2%農戶飲水困難,有11.1%的農戶飲水水源被污染,飲用自來水的農戶只占全部農戶的33.4%。
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從總體上看與其他地區相比大約落后10年以上。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貧困地區人均GDP不到一半,農村人均純收入為一半左右,人均諸蓄存款為四分之一,均相當于全國20世紀90年代的水平。人均財政收入、每百戶汽車擁有量、農村人均用電量等指標相當于全國縣域80年代中期的水平。[3]
二、新階段我國反貧困的任務更加艱巨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貧困狀況大大緩解,但剩余的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貧困程度更加嚴重,扶貧難度加大。
(一)自然條件惡劣,生物產出量低;貧困人口集中,貧困程度更加嚴重
自然條件惡劣是導致我國貧困地區貧窮落后的先天性因素。惡劣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氣候、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等諸多方面。貧困地區多處于條件差的區域,主要在西北、西南,呈塊狀、片狀分布在高原、山地、丘陵、沙漠、喀斯特等地區。這些地區或是干旱嚴重,降水量小又主要集中在夏季;或是地表水源不能利用,喀斯特地形地表水滲透嚴重;或是高寒陰冷,有效積溫嚴重不足,不適合第一產業農業的耕作;或是山高坡陡,水土流失嚴重,災害頻繁。
2004年,全國扶貧重點縣鄉村人口占全國鄉村人口的21.3%,但扶貧重點縣絕對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分別占全國絕對貧困人口的61.8%和低收入人口的51.8%。貧困發生率為8.1%,低收入人口比重為13.0%。
(二)資源缺乏,基礎設施薄弱;生態脆弱,環境惡劣,災害頻繁
水資源短缺。中國貧困地區大多缺水嚴重。甘肅省大部分地區干旱少雨,年均降雨量281毫米左右。干旱、半干旱和極端干旱區占總面積的75%,人均水資源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50%,畝均水資源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5%,是全國干旱和多種災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
交通不便。我國貧困地區多數處于偏遠山區,交通不便。我國最為落后的西部地區,雖然土地面積占全國的2/3以上,但鐵路里程還不到全國的1/4。云南每平方公里只有鐵路4.5米,公路170米。廣大邊遠貧困山區,尚有一半至2/3以上的鄉村不通公路,物資交流和商品輸出十分困難。
我國農村貧困地區多分布于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破壞嚴重、土地產出率低下的山區,黃土高原區,偏遠荒漠地區,地方病高發區,以及自然災害頻發區。據農村貧困監測調查,2004年,在國家扶貧重點縣中,平均糧食畝產在100公斤以下的農戶占7.7%,200公斤以下的農戶占19.1%。沒有可灌溉耕地的村占24.6%。由于這些地區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處于冬季大陸性季風的上風口,不僅自身的生態環境面臨惡化,危及當地人民的生活,而且對其他地區的生態環境影響也很大。[3]
(三)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等方面缺失并存,形成了貧困地區發展中難以突破的惡性循環
1.人均水平低促進了貧困地區人口的增長,人口的增長使得貧困地區人均水平更低,與經濟增長緩慢相反,中國貧困地區是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區域。
2.人均水平低使得貧困地區自身投資水平不足,投資水平不足導致人均水平低。
3.人均水平低使得貧困人口無法保證正常的營養供給,無法得到良好的教育,沒有良好的教育和身體素質,限制了貧困人口的就業,導致人均水平低。
我國貧困地區在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等方面缺失并存,形成了貧困地區發展中難以突破的惡性循環,如圖1所示 。
三、人類對反貧困的理性思考
(一)對貧困的認識[4]
1775年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盧梭在《論人類的不平等起源和基礎》一書中最早涉及了貧困問題。1798年,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在《人口論》中最早提出貧困理論。1899年,英國人朗特里在對英國約克市的貧困狀況進行研究后,第一次系統地提出了貧困的定義。朗特里認為,一定數量的貨物和服務對于個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是必須的,缺乏獲得這些物品和服務的經濟資源和經濟能力的人或家庭的生活狀況,就是貧困。
20世紀40年代以后,隨著發展經濟學的建立和崛起,人們開始認識到貧困不是一個單純的、直觀的經濟問題,貧困也不是一種靜態的概念。瑞典經濟學家岡納·繆爾達爾和印度經濟學家阿馬迪亞·森在1957~1971年先后出版了《富國與窮國》等著作中對經濟發展中的貧困和反貧困問題進行了系統的闡述。阿馬迪亞·森認為,貧困不僅僅是貧困人口收入低的問題,貧困更可能是由于權力分配不均和權利受到剝奪造成的,權利是一個可以用來獲取食品的能力。貧困的真正含義是貧困人口創造收入能力和機會的貧困,其根本原因是他們獲取收入的能力受到剝奪及機會的喪失。
1980年世界銀行提出,貧困即“缺少達到最低生活水準的能力”,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收入過低、營養不良、健康狀況差和文盲。1990年世界銀行進一步明確了“貧困”,即“缺少達到最低生活水準的能力”。所謂“生活水準”只是作為一種界定,而對能否獲得這一“生活水準”的能力則成為對“貧困”認識的核心。2000年世界銀行認為,貧困不僅指物質的匱乏,而且還包括低水平的教育和健康。
(二)對貧困原因的思考
人類對貧困原因的思考可歸納為:
1.要素稀缺導致貧困。主要包括(1)資本短缺論。在20世紀50~60年代,一些西方發展經濟學家根據哈羅德—多馬模型和羅斯托的“起飛”理論,認為資本形成是經濟發展的約束條件和決定性因素,從而形成了強調資本形成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唯資本論”。這些理論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納克斯的“貧困惡性循環”理論、納爾遜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論、繆爾達爾的“循環積累因果關系”理論和利本斯坦的“臨界最小努力”理論等。(2)自然資源匱乏論。一種物質能否成為資源,主要取決于它能否被利用于生產或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由于人類經濟活動都是以資源為基礎,所以工業化和經濟發展本身都以不斷擴大使用越來越多樣化、越來越大量的資源為特征。許多貧困國家和地區都缺乏土地、水、礦藏等自然資源,自然資源的缺乏使得這些國家或地區發展相對滯后。[5]
2.地理環境導致貧困。地理環境決定論和自然決定論,產生于18世紀,并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廣為流行。這是一種物質環境至上來取代宗教神學至上,以自然因素來解釋社會現象和人類歷史進程的學說。基本觀點是,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能夠決定個人或民族的性格特征,乃至決定他們的社會成就和經濟地位。
3.經濟制度、經濟模式導致貧困。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貧困是財富和收入不公平分配的結果,或者說,貧困就是不公平分配。古典和新古典經濟學家認為區域差異是由于均衡機制失靈和市場不完善,妨礙了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因此,隨著統一市場的形成和經濟一體化,區域差異將主動消失。
4.人口因素導致貧困。從人口學角度解釋貧困產生及其持續的原因的最典型的代表是馬爾薩斯。馬爾薩斯認為,人類社會人口是以幾何級數增長而生活資料是以算術級數增長的。人類生存必需食物這是自然法則,在人口的增長超過生活資料的增長,兩者不平衡的時候,自然規律必須使它恢復到平衡,貧困和罪惡就是限制人口增加,使人口增加和生活資料增加相平衡。馬爾薩斯對貧困的解釋包含了人口數量擠壓貧困和人口素質擠壓貧困雙重含義。
5.人力資本缺乏導致貧困。西奧多·W·舒爾茨認為造成人們貧困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力資本的缺乏。他認為“人力資本投資的變化是減少個人收入水平不平等的基本因素。”“改進窮人的福利之關鍵因素不是空間、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口質量,提高知識水平。”“土地本身并不是使人貧困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質卻是決定貧富的關鍵。旨在提高人口質量的投資能夠極大地有助于經濟繁榮和增加窮人的福利。”[6]
四、新階段我國反貧困策略
(一)創造機遇、促進賦權、增強安全保障是消除貧困的基本思路
雖然國家和其他地區對貧困地區的支持非常重要,但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最終還是要靠貧困地區自己。我國多年的扶貧實踐表明,在貧困地區“造血”功能不足的情況下,“輸血”功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幫助貧困地區建立造血功能。
創造機遇對于窮人來講,就是要促進經濟增長,改善制度結構和公共服務,增加窮人參與經濟發展和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機會和能力。促進賦權就是要通過改革和完善制度結構,從立法入手改變反貧困的智力結構,確保窮人獲得更多的公共服務,同時使政府和社會機構對窮人更負責任,使窮人更多地參與政治進程和地方決策,特別是與他們自身發展相關的決策。增強安全保障,就需要構架規范的途徑,幫助窮人化解和應對風險,減少因經濟動蕩、自然災害、疾病、傷殘和個人不幸帶來的風險和脆弱性。
(二)國家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投資,使貧困地區社會經濟走出“低水平均衡陷阱”,打破貧困惡性循環
貧困地區的發展是全國整體發展的一部分。我國貧困在某種程度上是財富和收入不公平分配的結果,或者說,貧困就是不公平分配。1957年美國經濟學家萊賓斯坦提出了“臨界最小努力”理論。這種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之所以貧困落后,是因為人均收入過低,資本形成不足,形成了一個“低水平平衡陷阱”或“貧困的惡性循環”。要打破這種困境,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初始階段進行大規模投資,使投資水平和投資率大到足以達到國民收入的增長超過人口增長、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的水平,從而產生一個“臨界最小努力”,以巨大的投資力量“大力推動”經濟走出“低水平均衡陷阱”,實現長期穩定的增長,實現高收入的穩定均衡。[4]
(三)建立以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素質、改善農村社會基本服務為主要內容的、促進貧困地區發展的長效機制
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的反貧困理論集中體現在他的《教育經濟價值》和《改造傳統農業》兩本著作中。舒爾茨認為,經濟增長必須依賴于物質資本和勞動力的增加的傳統經濟理論已無法解釋今天的事實,對于現代經濟來說,人的知識、能力、健康等人力資本的提高,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遠比物質資本、勞動力數量的增加更為重要。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本積累的重點應該從物質資本轉移到人力資本。在現階段要采取多種形式,對貧困地區的農民進行教育和培訓,采取多種方式改善農村基本設施,提供基本服務,以此為基礎建立促進貧困地區發展的長效機制。
(四)針對區域特點、貧困原因,選擇最適合的發展模式和途徑
經濟發展是不能簡單復制的,任何發展模式都要結合貧困地區的實際。貧困地區的情況千差萬別。有的地區嚴重缺乏自然資源,無地、無水、沒有任何其他資源;有的地區自然條件非常惡劣,洪、澇、旱、雹、沙塵暴、霜凍、地震、颶風頻發,高山陡坡;有的地區基礎設施仍然比較缺乏,特別是自然村通公路、電、電話的比重還比較低,有的地區則缺乏信息、資金、技術等等。因此,要有區別的選擇適應本地區的發展模式和發展途徑,切忌一刀切。
(五)推廣以項目為載體的項目帶動扶貧模式
甘肅省在實施西部世行貸款扶貧項目中總結出基于項目帶動的“內生式”扶貧模式即項目帶動扶貧模式。它是指在扶貧過程中,以項目為載體,采取參與式的方法,通過項目的實施,使農民在經濟上取得收益,在發展理念、生產技術、管理技能和文化素質等方面得到轉變和提高,并使該地區或農戶逐漸形成一種永續的發展能力的扶貧模式。對農戶來講,這種永續的發展能力起碼包括:致富的欲望,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先進的管理理念,掌握一定的科學技術、技能以及學習的能力,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識、經驗以及學習的能力等。
以項目為載體的項目帶動扶貧模式,是現階段我國最有效的扶貧模式。因為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有農戶的參與,使他們學會了科技知識、技能,積累了管理經驗,開拓了視野,在項目建成交付使用后,就能將項目本身與項目的使用者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農戶、貧困地區的自身發展能力,自身的造血功能也就隨之培育起來。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中國農村住戶調查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
[2] 國家統計局.中國西部農村統計資料[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
[3] 王萍萍.貧困地區面臨的主要問題及發展思路[J].研究參考資料,2005,(98):2~9.
[4] 陶文達.發展經濟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5] [印]D·拉爾.發展經濟學的貧困[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2.
[6] [美]西奧多·W·舒爾茨[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9.
Poverty and the Strategy of Antipoverty in New Stage in China
HOU Junqi,YUN Xiaozhe
(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5,China)
Abstract:China has entered into a new stage of accelerating agriculture with industry and promoting rural areas with cities. In the stage, the tasks of Antipoverty are more difficult than that in the past. Its reasons are as follows:(1)Bad natural condition,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poor populationand the serious poverty level;(2)Lack of resources, the weak infrastructure, vulnerabl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system and the frequent disasters;(3)A vicious circle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verty area was caused by the coexistence of the system lack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conomy.Based on the above reasons,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tailed strategies of antipoverty, that is to create opportunities,adjust the existing structure of the property rights, enhance the security insurance, enlarge the investment to the poverty areas and take the model of helping the poor area by project, so as to make the social economy of the poverty areas going out of the “low level balanced trap”.
Key words:poverty;counterpoverty;the function of “making blood”;the strategy of counterpoverty
注: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