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亮
中華正史典籍中“宗教”一詞,最早見于《宋史·儒林傳》之《呂祖謙傳》,中有“(祖謙)蔭補入官,后舉進士。復中博學宏詞科,調南外宗教”之語。此處宗教乃為官名。“宗”、“教”分別作為一詞,在漢語中出現皆為時甚久,應用廣泛,尤多見于佛門。特別是南北朝至隋唐之際,佛教天臺宗、華嚴宗的學者在注解經典時,多從名、體、宗、用、教5個方面予以闡釋說明,后“宗”與“教”逐漸被連綴成“宗教”一詞,即指佛教的教理。
《景德傳燈錄·圭峰密宗禪師答史山人十問》九有云:“佛滅度后,委付迦葉,展轉相承一人者。此亦蓋論當代為宗教主,如土無二王,非得度者唯爾數也。”《續傳燈錄》七《黃龍慧南禪師》云:“老宿號神立者,察公倦神沒,謂曰:‘吾位山久,無補宗教,敢以院事累君。”不難看出,所謂“宗教”者,即為詮表佛教的特殊要義而使用的各種語言文字。另外,在漢傳佛教中,稱由佛弟子所創立且擁有信眾的佛教支派為“宗”;而以佛祖釋迦牟尼的學說為“教”,合稱“宗教”,并有“自證為宗、化他名教”之說。由此看來,宗教一詞源于佛教亦是專指佛教。
近代,學界將英文religion譯為“宗教”,但在漢語中,“宗教”一詞的內涵外延與英文religion的含義原本并不對等。再后來,“宗教”一詞又被擴展為所有宗教信仰(religious believes)的泛指,詞義在不斷變化、延伸。現今,宗教可簡稱為“教”,而當時“教”與“宗教”絕難混為一談。如中國古代雖早有“三教(儒釋道)”之說,但道教信眾卻從不用“宗教”一詞稱呼自己;而儒教之教乃教化之教(education),與佛教之“教”亦大相徑庭。
而英文中“宗教”對應之詞religion乃由拉丁詞“re”和“legere”演變來的,為“再次”與“聚集”的結合,意即“一群人為了一個目的聚集在一起”,引申為“有同一信仰、同一信念并為信仰而相聚并不畏生死”的群體。簡而言之,宗教乃一種對社群所認知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風俗的教化。按當今被普遍接受的定義,宗教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多數宗教是對超自然力量、宇宙創造者和控制者的膜拜與尊敬,并給予信眾以心靈依托和延續至死的信仰體系。而對宗教進行研究的學科則被稱為宗教學。
綜上所述,“宗教”一詞,在中華古籍中曾被佛門廣泛應用,后又用于對應西文的religion、religious believes等概念,遂使國人耳熟能詳,因而屬于古詞新用,順勢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