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 赟
“原生態”這個詞,最近媒體炒得比較熱,在學術界使用頻率也比較高。但事實上,很多人在談原生態民歌的時候,往往并不清楚這個詞的含義,不知何為民歌的原生態,不了解原生態民歌與舞臺民歌的典型特征,這從客觀上影響了原生態民歌和舞臺民歌的健康發展。比較典型的例子是近兩年出現的“民間派”與“學院派”之間的爭辯,這場爭論至今仍在延續,尚沒有一個結論性的說法。筆者認為,原生態民歌與舞臺民歌是一對有著緊密聯系,卻又有著不同特征的兩類事物,它們之間并不存在你死我亡的矛盾和沖突,完全可以共生共榮。本文想就此有關問題與業內同仁進行探討。
一、 原生態民歌與舞臺民歌的概念及其典型特征
與音樂學其他借用的許多詞匯一樣,“原生態”一詞是源于自然科學的一個專業術語,將它置于民歌之前,則賦予后者一種新的含義。所謂原生態民歌是指人民群眾千百年來在勞動、生活中集體創作,通過口頭方式廣泛流傳,真實地表達人民群眾思想、情感、意愿的民間歌唱音樂形式。原生態民歌作為民間集體智慧長期融合的產物,它在歌曲旋律上呈現出一種大眾化色彩,并具有典型的原創性、鮮明的區域性和民族性,這是民歌最重要的本質特征,也是原生態民歌的優勢所在。
那么舞臺民歌是什么?這里所說的舞臺民歌是指以原生態民歌為基礎、從時代審美和價值取向出發進行藝術加工,具有民歌一般特點的舞臺歌唱音樂形式。它不同于西洋音樂和通俗音樂,也不同于民歌的原生態,表現為原生態民歌與西洋音樂、通俗音樂等的融合,是傳統與現代、民族與國際交相輝映的產物。由于民族唱法在民歌舞臺上占有絕對的地位,所以舞臺民歌在演唱技巧和演唱方法等方面通常指的就是民族唱法。
表面上看,原生態民歌與舞臺民歌之間的不同僅表現為演出場所是原生環境還是歌唱舞臺,其實這種理解是十分狹隘的。原生態民歌與舞臺民歌之間最大的差異在于其風格特征,這些特征包括語言、吐字、旋律、調式、詞曲形態、襯詞襯腔、節拍節奏、發聲方法等內容,而語言、旋律、調式和發聲則是其最核心的部分,也是研究原生態民歌與舞臺民歌本質特征之關鍵。當然演唱環境的改變是否會改變民歌的演唱風格,這又是另一個需要探討的話題了。
二、原生態民歌與舞臺民歌的關系
原生態民歌與舞臺民歌作為民族音樂藝術的一對姊妹花,它們既相互聯系,又有著本質差異。下面筆者就圍繞二者間的異同來研究它們的關系。
1.原生態民歌與舞臺民歌的聯系
(1)原生態民歌是舞臺民歌之源。舞臺民歌脫胎于原生態民歌,是在原生態基礎上的改編和再創作。這種改編與再創作有些有明顯的原生態模型,有些則沒有,但都遵循原生態民歌的原有風格??梢哉f,沒有原生態民歌就沒有所謂的舞臺民歌。
(2)原生態民歌與舞臺民歌都具有民歌的一般特征。一般來說,這些特征包括歌曲的取材、旋律、曲調等,語言樸實洗煉,形象鮮明生動,講究“字正腔圓”和“聲情并茂”,或簡潔高亢,或秀美悠長,或婉轉細膩,或自由奔放,失去了這些個性特征的舞臺演唱不能稱之為舞臺民歌。
(3)舞臺民歌對原生態民歌具有正反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舞臺民歌對原生態民歌具有保護功能,它可以通過舞美設計,藝術地再現某一歷史階段的原生狀態,讓過去的原生態民歌“復活”在世人面前,同時它在表現張力強、結構嚴謹等方面對原生態民歌具有借鑒意義;另一方面它將削弱原生態的區域性特征,漸而使原生態民歌失去其獨特的演唱風格、獨有的美學內涵,以及它獨具的藝術魅力。
2.原生態民歌與舞臺民歌的區別
從概念出發,原生態民歌與舞臺民歌在創作與傳承方式、演唱方法上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此外,二者在表現手法、社會功能和創作目的等方面也是很不一樣的。
(1)表現手法不同。舞臺民歌的表現手法較原生態民歌更為豐富。在原生態的基礎上,舞臺民歌可以增加和聲或復調;可以用民族唱法,也可以用美聲唱法;可以用地道的方言演唱,也可以用普通話演唱;可以用民族樂器進行伴奏,也可以用鋼琴甚至是管弦樂器進行伴奏。相比之下,原生態民歌的表現手法則比較簡單。
(2)社會功能和創作目的不同。舞臺民歌所推崇的是歌曲的表演功能,原生態民歌強調的是歌曲的生活功能。原生態民歌在傳唱的過程中很大程度上帶有自娛自樂的特性,而舞臺民歌則不同,從本質上說,它具有明顯的娛他性。
(3)歌曲內涵不同。原生態民歌是群眾集體的口頭創作,不體現具體某一位作曲者的個性特征,很多民歌作者本身就是演唱者,歌聲飽含著演唱者的個人情感。而舞臺民歌是由作曲者個人或少數幾個人完成的,歌手的演唱必須以曲譜為依據,歌聲中表達的不是自己,而是作曲者。
(4)使用的語言不同。原生態民歌作為群眾集體口頭創作,全部使用方言和口頭語,而舞臺民歌以文字形式形成曲子,比較多地使用書面語言。我國各地方言和口語十分復雜,它們與當地群眾的思想和情感表達方式存在著天然的和諧,其中有很多內容是我們的文字所無法承載的,有些話老百姓說得出來,而我們的文字卻無法表達,自然也就無法載入舞臺民歌作品之中了。
三、關于原生態民歌與舞臺民歌需要探討的幾個問題
一是關于原生態民歌與舞臺民歌的關系問題。這個問題表面上看并不復雜,但卻是引發 “民間派”和“學院派”之爭的根源。筆者認為,原生態民歌與舞臺民歌的關系就如同現實生活與文學作品的關系一樣,既有聯系,又不可等同。舞臺民歌經過藝術處理之后,可能更加適合群眾的口味,但我們絕不能因此讓舞臺民歌去影響并主導原生態民歌的歷史傳承和自然發展,甚至取代原生態民歌。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原生態民歌與舞臺民歌是完全可以共生共榮的。
二是關于舞臺上是否會有真正的原生態民歌的問題,我的看法是否定的。再回到前文“演唱環境的改變是否會改變民歌的演唱風格”這個話題,有人認為,歌曲的原生態與演出場所無關。但我覺得,由于原生態民歌是在特定的時間、空間和生活場景之下完成的,離開了特定的場景,將無法展現它的隨意性和靈活性,無法準確地表達歌曲原有風格。當然,我并不反對將優秀的原生態民歌搬上演出舞臺,以豐富人民群眾的娛樂生活,但它們大多需要改編。有些民歌雖貼近生活、富有個性,但曲調簡單、缺乏內涵,不改編就無法滿足舞臺審美的要求。而要聽到真正的原生態民歌就必須走到鄉村田頭,走進原生態民歌所處的特定生活和文化背景中去。
三是關于原生態民歌的生存問題。隨著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原生態民歌賴以存在的環境發生了變化。由此有人認為,原生態民歌將會隨著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而邁向消亡。但我覺得,原生態民歌實際上只是人民群眾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這種有著數千年文化傳統的情感表達方式絕不可能消亡于旦夕之間。隨著時間的推移,喪失的只能是與時代不相適應、不符合世人審美需求的部分原生態民歌的風格和特色。那些緊扣時代脈搏的新民歌將和融入現代文化的傳統民歌一道構成各地原生態民歌新的特色。
四是如何看待原生態民歌的科學性、規范性的問題。應當承認,原生態民歌的口口相傳方式,很不規范,然而正是由于這種傳唱中的不規范導致了原生態民歌的變異和發展,漸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演唱風格。隨著音樂教育的發展,口口相傳漸漸為曲譜所代替,并定格成了一種標準和規范。標準的確定性與原生態民歌的動態性必然存在著差異,這是我們在研究原生態民歌的多樣性與學院派唱法的標準統一性時所應考慮的?,F在的學院派唱法是否適合民歌演唱,學院派唱法對原生態民歌的發展是促進還是阻礙,值得大家進一步探討。
五是如何看待原生態民歌的歷史回歸問題。原生態民歌重新回歸大眾的視野,為人們所喜愛,是否就表明原生態民歌比舞臺民歌在發音方面更科學,更優美,這一點也值得商榷。歷史的回歸可能與千篇一律的舞臺民歌給人們造成的“審美疲勞”不無關系。盡管原生態民歌具有聲音清亮悠揚、旋律和節奏簡潔明快等特點,有人稱之為現代流行藝術缺憾的一面鏡子,但我們也絕不能因此而否定其它唱法。
四、切實保護原生態民歌特色,促進舞臺民歌的健康發展
(一)加強原生態民歌保護工作,確保民族民間音樂之樹常青
原生態民歌純凈質樸,是人們工作、生活的精神寄托和情感的真實再現,它的失傳將意味著民族音樂傳統精髓的喪失。作為形式簡樸的民間藝術形式,原生態民歌絕大多數以自生自滅的狀態在民間流傳。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展優秀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原生態民歌已成當務之急:
一是要廣泛收集整理優秀的原生態民歌。由于原生態民歌具有原創性和不可再生性,一旦失去,將不可能再現其原貌。據我所知,很多地方民歌傳統曲目只有少數年老的同志會唱,這些民歌很可能會隨著這部分人的去世而失傳。所以,當前我們必須抓緊做好這項工作,盡可能多地記錄下現存的原生態民歌。
二是要注意保持地方傳統特色。客觀地說,借鑒和吸收外來音樂對發展本地原生態民歌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在吸收融合的過程中,必須注意保持原生態民歌原有的特色,使之成為某一地方原生態民歌的標志。但事實上目前這項工作做起來難度很大,以鄉土性、集體性、口頭性為主要特色的原生態民歌在現代社會中遭受著嚴峻挑戰,外來文化已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特別是在現代傳媒的影響下,自然狀態下的群眾性集體創作與口頭流傳幾乎已不再可能。
三是加強音樂教育,努力提高全民音樂素質。創作是原生態民歌發展的靈魂,但要創作出更多優秀的原生態民歌,就必須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音樂素養。我們完全可以將原生態民歌改編成視唱練耳教材、鋼琴教材、聲樂教材和理論技術課程,供青少年學習。但要強調的是,對原生態民歌的教學,不能固定一種唱法,而應保持原生態民歌原有特色,盡可能使用方言。
四是加強對傳統經典民歌的宣傳。各地要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原生態民歌創作和演唱比賽,為民間歌手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鼓勵廣大群眾演唱本地民歌,由此激發大家對原生態民歌的興趣。要利用現代電子技術,到鄉村田頭將優秀的原生態經典民歌錄制成音像制品,讓更多的人了解真正的原生態民歌。
(二)積極開展各地民歌舞臺創作,努力推動民歌藝術的健康發展
舞臺民歌只有根植于原生態民歌這一肥沃的土壤,充分吸收民間音樂元素,才能得以豐富和發展。關于音樂創作必須源自于生活這一點,早已成為大家的共識,但目前舞臺民歌雖多,可貼近人民群眾生活的優秀作品少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原因是我們有相當一批作曲家脫離了原生態環境,不能腳踏實地地開展田野調查,不了解各地的民俗風情,不懂得人民群眾的真實想法。
另外,舞臺民歌作為一種專業創作,我們應當從專業的角度來理解原生態民歌,要研究原生態民歌的表現手法、演唱風格、音調、節奏及曲式等專業問題,盡可能保留原生態民歌的原有韻味和藝術魅力,切忌跟風與媚俗,以保證自然美與藝術美的和諧,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的優秀舞臺民歌來。
參考文獻:
[1]江明惇《漢族民歌概論》,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
[2]王克文《陜北民歌藝術初探》,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
[3]曉明《也談民歌》,《人民音樂》,1983年第3期。
[4]黎英?!对囌劽窀韪木幍膸讉€問題》,《人民音樂》,1956年第10期。
[5]劉志《中國民歌唱法的演變與趨向——兼談美聲唱法的趨向》,《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5年第4期。
[6]朱自清《中國歌謠》,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連 赟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音樂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