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 華
2005年8月,筆者得到了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學家汪毓和先生用三年時間完成的力作,《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近代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筆者將其中的文字及音響內容作了認真的研讀,感觸頗深。
汪毓和從上個世紀40年代后半期就開始從事群眾歌詠活動,于40年代末、50年代初先后就讀于東吳大學和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畢業后留校任教、并參與了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的創建。他從50年代末至今的近半個世紀時間里,主要致力于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研究和教學,并長期從事音樂評論工作。在國內各主要報刊及音樂理論刊物上發表的理論研究文論約200多篇,撰寫、主編和參編各種音樂理論著述20余部,內容涉及到音樂文化理論研究的多個方面。其中主要著作有《中國近現代音樂史》(1984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及其先后兩個“修訂版”)、《歐洲音樂史》(張洪島主編、1983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聶耳評傳》(1987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中國現代音樂史綱1949—1986》(1991年華文出版社出版)、《中國近現代音樂家評傳》(上、下冊,1992年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等。此外,他還先后參與編寫并兼任編輯委員的《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和《聶耳全集》《冼星海全集》。綜上所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是親歷了這段音樂歷史的發展,也進而使他的一些見解和成就對于中國音樂史學的建設和對中國音樂學教育的發展均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汪毓和先生作為這一領域的學者,其學術研究具有開放和與時俱進的特點。例如,20世紀80年代對于“新潮音樂”、90年代對于“藝術歌曲”、進入21世紀對于音樂藝術中“流派”等問題的關注和探討,其文論中的觀點在這些探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這次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近、現代部分)作為代表了作者最新學術研究成果的著作,與已廣為認知的“人民音樂版”相比較也有一些值得重視的創新之處。
首先,第一次在該領域的學術專著中明確了1840年—1949年為中國音樂歷史發展中的“近代部分”,1949年至今為中國音樂發展歷史中的“現代部分”。因該書是以高校中音樂共同必修課教材為出版發行目的的,因而其意義和影響是深遠的。
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中,對于歷史分期至今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些音樂理論工作者認為近代的時期劃分是在鴉片戰爭至1919年;現代時期是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至今是當代音樂史學研究的范疇。甚至于我國某著名音樂院校在中國音樂史專業研究生的招生中,就存在對于“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與“當代音樂史”的時期劃分中時間重疊的現象,即“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時間段是1840至今,“當代音樂史”研究的時間段是1949至今。這種現象對于考生而言產生了時間段交叉的疑惑,對該學科的研究和發展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從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的角度來看,雖然是以朝代的更替來作為研究的分期,并得到了該領域研究和教育者的廣泛共識,但1840年之后的中國卻有著其特有的不平凡的經歷,不能簡單的一概而論。1840年至1912年雖然仍由清政府統治著中國,但國家已經開始由封建社會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轉變。1912年至1949年雖然由國民政府執政,但中國一直處于國內戰爭、抗日戰爭等動蕩的、政局不統一的民主革命的環境之中,因而這一百年劃分為音樂史學研究中的近代部分是較為合理的。
受到以上觀點的影響,全國許多音樂、師范院校在開設相關的音樂史學課程的時候,也是較為混亂的。中國音樂史在音樂各專業的研究生考試中是必考的科目,筆者在網上檢索了一下,絕大多數具有研究生招生資格的院校所列的參考書目中,均有人民音樂版《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因而,有一套貫穿百年來中國音樂歷史發展的書籍,也是本學科規范發展的一件事情。在此,作者以專家學者的身份,在學術專著的書名中第一次具體落實了“近代與現代部分”的時期劃分,對于規范該專業的學術研究和教學工作是積極和意義深遠的。
其次,本書的構架和內容體現出了作者在學術研究中的精煉與不斷改進的特點。
書籍中的精煉體現在構架和具體內容上?!案呓贪妗笔窃凇叭嗣褚魳钒妗钡幕A上,根據作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和讀者的反饋意見,將內容從不同接受者的角度進行了遴選,使其從知識結構的角度明確了不同學習者要掌握的內容。(1)音樂院校中從事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學習者對于所要掌握的內容需要達到一定的深度和廣度;(2)音樂、師范及普通院校中的師范生、選修生等非音樂史學專業學習者,一般要掌握這一段歷史發展中既精煉又要整體性概貌的內容。后一個問題看似簡單,實際上涉及到歷史學家的學識和歷史責任感,它涉及到作者希望讀者對于這段音樂文化歷史的發展所要掌握的具體內容。1964年開始內部印刷發行的《中國近現代音樂史》1984年由人民音樂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至今該書共進行了四次修訂,是作者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的力作,出版至今已發行了約10余萬冊。其內容涉及到這一歷史階段中音樂文化發展變化的方方面面,具有涉獵面廣、信息量大的特點,長期以來在中國的專業音樂及師范音樂史的教學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作者在綜合了多年的教學經驗和讀者在學習中的意見反饋,意識到在中國現代音樂史教育中,人民音樂版如果作為“共同課”的教材使用,其內容有些多了,需進行精煉。如作為全面反映百年的音樂發展歷史來看,卻缺少極其重要的現代部分,需要作全面的補充。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編寫出了這套分為兩冊,內容包括“近代部分”、“現代部分”,適用于兩個學期的音樂“共同必修課”課時量的通用教材,以區別適用于以音樂史專業為學習目的人民音樂版。
“高教版”較之“人民音樂版”附帶了作為樂例的mp3格式的壓縮光盤①,使學習者改變了已往學習過程中文字與音響脫節的問題,體現了作者學術研究中的創新精神。在已往的音樂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了解當時音樂的實際音響狀況,任課教師往往需要花費許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尋找相關的音響。作者在“高教版”中為讀者所做的音響收集工作,為讀者節約了大量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尤其是第二冊“現代部分”中的音響資料,它們當中許多的作品只是在音樂會上演奏過幾次,還沒有正式出版過音響資料。雖然這些音響資料許多是早期音樂會的現場錄音,聲音效果也不盡如人意,但卻彌補了長期以來研究和教學中有曲名無實際音響的問題。此外,許多譜例、圖例也存在這種問題。作者通過各種途徑進行了廣泛的收集。由此,該書籍的出版,既是作者心中時時處處為讀者著想的反映,也是作者學術研究中不斷改進、勇攀高峰的具體表現。
再者,本書“現代部分”收錄的20世紀“港、澳、臺地區”的相關內容,填補了現階段中國音樂史學教學中這一部分內容的空白。
1949年至改革開放之前,該學科兩岸三地的學術交流基本處于斷絕聯系的狀況。20世紀80年代之后這種局面雖有所改變,但在這個學科的專業書籍中始終是各自為戰,還沒有一本將三地內容進行統籌的理論著述。作為中華文化發展的一個整體而言,這種現象與中國百年音樂發展的歷史事實是有著較大的出入的。作者在有限資料的狀況下,將兩岸三地50多年來的音樂文化發展作為一個整體進行通盤的考慮,完成了這套涵蓋了中國百年音樂發展歷史的內容,并且既有文字又有音響的專業書籍,其意義和影響是深遠的。
此外,這本書籍的內容體現出作者具有尊重客觀歷史的學術態度。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某位學者將作者的著述稱為“中共音樂史”,并廣泛呼吁學術界要“重寫音樂史”,似乎這個時期音樂的發展歷史與中國共產黨沒有聯系才是真正的音樂史。好在歷史是不容篡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和國力的日益強盛以及現在在世界上所取得的歷史地位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中國百年來的近現代音樂史從某種意義上來看,不反映中國共產黨在其中領導人民斗爭的具體事件,是不符合客觀歷史事實的。所以,反映中國百年音樂發展歷史面貌的專業書籍,如果沒有這方面的相關內容,那才是存在著重大的歷史遺漏。
在社會科學的研究中,尊重歷史事實是一位學者起碼的學術研究態度,只有本著科學和嚴謹的學術態度,一本專業書籍才能經歷住歷時與共時的考驗。
① 據筆者所知這是該學科第一本既有文字又有音響的專業書籍。
國華首都師范大學副教授、音樂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