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飛
非洲石油產業的崛起為中非21世紀經貿合作注入了嶄新的元素。中國在安哥拉摸索出的石油分期還貸模式,可以幫助急于融資的眾多產油國一解燃眉之急。
近幾年來,加納、納米比亞、貝寧等國廣撒英雄帖,邀請世界知名的石油機構前來勘查本同的石油儲量。這些國家領導人心中都有個共同的疑問,為什么周邊的尼日利亞、赤道幾內亞、安哥拉、加蓬和剛果(布)石油多得溝滿壕平,自己這一畝三分地兒就顆粒無收呢?原因自然有很多種,可要說非洲石油產業的崛起跟外國的幫助有關,就不能不提到中國最近幾年的努力。尤其在飽受戰火摧殘的安哥拉,中國企業進入兩方同行不敢涉足的地區,中國政府在協助化解風險方面的積極作為,已經成為中非能源合作的樣板。
重建和改造,落后的起跑線
安哥拉目前占據著非洲石油產量的第二把交椅,增長之快在全世界范圍也可說是一騎絕塵,已經成為當前全世界投資者的新寵。不過它也有自己的煩惱,或者說也算一種成長的煩惱吧。
當筆者清晨站在安哥拉首都羅安達的海邊,準備呼吸幾口新鮮空氣的時候,突然被一陣怪味攪擾了閑情逸致。來源正是直通大海的一排污水管道,是的,這個城市幾乎就沒有污水處理系統,同樣欠缺的還有垃圾清理設施。不過就垃圾而言,至少市區的狀況比起4年前內戰停火時有了顯著改觀。20多年如一日的城市面貌,反過來倒也能讓人對這個“非洲小巴黎”昔日的繁華與別致嗟嘆不已。戰火雖然未曾波及羅安達,但也阻隔了幾乎一切新的市政建設。如今硝煙雖已散去,50萬人口設計規模的羅安達卻仍要面對數百萬難民擁入帶來的挑戰。自來水、電力、民居、公共衛生體系,一個都不能少,但每一個也還處在起步階段。停電屬于家常便飯,受此影響,空調等家用電器在這邊的折損率非常高,柴油發電機幾乎家家必備。外省倒是沒有這樣的人口壓力,并且風光旖旎,鳥語花香,不過在流連忘返之余,可千萬小心腳下可能埋伏的地雷。1000多萬顆散布各處的地雷,是戰爭留給這個同家最痛徹的創傷之一。田園荒蕪,房屋破敗,就是省級公路也年久失修,并且給坦克碾壓得崎嶇不平,多數路段無法通行。
也許在尼日利亞這樣的國家看來,安哥拉的路況還算不錯了。當筆者每次坐著汽車在尼經濟首都拉各斯的跨海大橋上一點點向前挪蹭的時候,心中突然對北京的交通狀況產生許多好感和企盼。因為在拉各斯,人們都可以不費力地說出這個城市哪幾處紅綠燈是可以正常工作的。從社會安定的角度,西非其他同家和平發展的時間可能比安哥拉要長一些,不過就基礎設施而言,難兄難弟問也是五十步與百步之爭。倒也難怪,出于對石油利益的爭奪,非洲產油同往往更容易發生同內動亂甚至國際爭端。長期以來,除了安哥拉、西非地區的剛果(布)和尼日利亞等產油國都曾經歷過多次政變、叛亂、分裂與反分裂戰爭。應該說,戰亂本身已經延誤了發展的良機,而醫治戰爭創傷所付出的成本又使這個國家處在一條更靠后的起跑線上。而要急起直追,不先解決公共設施、醫療衛生這樣的問題恐怕舉步維艱。重建和改造,這已經成為非洲一干產油同共同關心的當務之急。
短缺和商機,一枚硬幣的兩面
在安哥拉,“堵車經濟”已經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每當路面不暢之時,小商販們都會頭頂或手提各色物品湊上前來,沿著車流叫賣。商品種類也算琳瑯滿目,從雜志、CD到汽車坐墊、方向盤套,一應俱全,真可稱得上是“流動的超市”。安哥拉原本脆弱的制造業被內戰破壞殆盡,所以大到汽車配件,小到食品服飾,全都需要進口。而幾乎每一樣東西跟中國國內相比都算是天價了,雖然在這些貨物的標簽上,的確常見“made in China”的字樣。
同樣熟悉的,還有大大小小集市上中國商人奔波忙碌的身影。早在2000年安哥拉內戰正酣的時候,就有中國人進入了這個極不安定的市場。在承擔巨大風險的同時,也在賺取高達十幾倍的巨額利潤,無論什么東西往往剛一運到就被搶購一空。2002年停戰,安哥拉局勢逐漸穩定,也吸引了中國商人更多的關注目光。生意領域逐步從小商品批發零售擴展到餐飲、娛樂以及建筑行業。當然,隨著競爭越發激烈,利潤先是降到100%~200%,再降到現在的10%~20%,低于成本的價格戰也是頻頻上演。盡管如此,安哥拉良好的增長勢頭還是讓商人們對未來充滿信心,有富人階層的購買力作保證,產品的銷路總不成問題。
最早發現巨大商機的并非只有單打獨斗的個體戶,還包括一些中字頭的工程承包企業。畢竟大戰過后,恢復交通運輸以及供電系統總是重建工作的當務之急。中國機械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總公司早在2002年就承接了3期羅安達電網改造和擴建項目,全部工程預計年底結束。這個項目極大程度上改變了羅安達電力短缺的狀況,享有“光明工程”的美譽。
另一個項目的意義或許更加深遠。獨立前,農業在安哥拉國民經濟中占據很大比重,糧食可以自給,咖啡出口世界第四。內戰期間,作為經濟基礎的農業遭到嚴重破壞,戰后石油部門的過度膨脹又使得農業經濟進一步萎縮。目前,土地肥沃的安哥拉竟然需要進口糧食。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國際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卡希托農業合作項目,有望改善這一局面。項目內容包括一條長達23公里的干渠,干渠上共設有7個提水泵站和20個取水口,將卡希托河水引入一片荒野。項目竣工后,灌溉面積達4萬公頃,將形成包括供水、灌溉、排水在內的一整套完善系統。就進度和質量而言,兩個項目都受到了安方的高度稱贊。
當安哥拉越來越多的市場刮起“中國旋風”,中國企業就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單兵作戰的局限性,統一協調、金融主導才是長久之策。2004年中安20億美元商業貸款的框架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不過從另一個角度,這個框架也成為兩大能源消費國中國和印度角力安哥拉的見證。
石油還貸,中國模式的勝利

中國目前有接近1/3的石油從非洲進口,其中安哥拉的貢獻又格外引人注目。安哥拉目前石油日產量為110萬桶,并且照現有勢頭極有可能在兩三年內翻番。今年上半年,安哥拉向中國的日輸出量達52萬桶,已經超過沙特,成為中國最大的石油進口來源。
中安的能源合作也不僅限于單純的石油貿易。中石化已經和安哥拉國家石油公司簽署協議,將在該國洛比托港投資30億美元建設一座日處理20萬桶的煉油廠,這將對安哥拉石油冶煉、精加工水平起到極大促進作用。另外今年6月,由中石化控股的當地企業安中石化在眾多競爭者中,以高報價一舉拿下安哥拉15號、17號和18號3塊資質最好、儲量最豐富的石油勘探區部分股權。在這項巨額交易中,有個細節可能不太為人關注,安中石化在對17號、18號區塊的報價中,還包括投資當地“社會項目”的2億歐元,這在眾多投標者中顯得格外與眾不同。將石油項目與基礎建設這樣具有公益性質的項目結合起來,這一模式的雛形源自中國政府,當時的受益者是中石油。2004年,中國商務部和安哥拉財政部簽訂框架協議,由中國進出口銀行向安方提供20億美元的商業貸款,主要用于鐵路、公路、供電供水以及醫院、農業灌溉等公共服務項目,安方以石油償還。雖然這一合作方式的提出是出于多方面戰略利益的綜合考慮,并且醞釀了很長時間,但選擇此時簽約,客觀上也給了正在與印度石油公司爭奪安哥拉某石油區塊開發專案的中石油以強有力的支持。畢竟這個一攬子方案比印方提出的價值2億美元的鐵路援建計劃更有吸引力。
近幾年來,印度已經在中東、拉美和非洲的許多地區與中國展開了石油爭奪,幾乎沒嘗到過甜頭。除了財力方面的因素外,印度也真有必要檢討一下自己戰法的單調和局限。即便在操作的技術層面上沒丟多少分,但過分關注能源自身的收益,也使印度并沒有獲得更多的附加分。更進一步,當操作技術分值更高的老牌石油巨頭們,也因為沒獲得附加分而敗下陣來的時候,慫恿一些人拋出“中國威脅論”、“掠奪非洲資源”的調調,也就不足為奇了。
“掠奪”還是“雙贏”,非洲兄弟自己最有發言權。目前已有不少非洲國家對中安石油還款框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它們認為當作還款保證的還可以擴展到其他資源上,這些選擇的本身就已經代表了判斷。而北京承諾在今后3年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億美元的低息貸款和商業出口信貸,其不言自明的對象就是那些能夠提供高價值必需性資源的主顧。這樣的合作框架,從加強國家能源安全的角度講怎樣強調它的重要性都不過分,但這也僅是事情的一個方面。應該看到,它好像用石油在大洋兩岸架起一座長橋,讓中國的企業走出去,在非洲土地上大展拳腳。這才是中國企業在安哥拉的華麗舞步,之于整個非洲的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