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京辦與“上下不通”
據報道,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正在制定一份整改方案,首先涉及52家副省級以上政府辦事處和大型國企駐京辦的整頓和改革,一些基層縣市政府辦事處恐怕難逃被裁撤的命運。
《燕趙都市報》評論道:1991年,北京共有186個市級以上的駐京辦;到2002年時,這個數字已激增至426,十年之內翻了一番。各地辦事處每年用在疏通關系上的灰色經費在200億元以上,這表明地方政府為獲得“中央信息”,已經可謂是不遺余力。而不論是駐京辦設立的初衷,還是其后功能的異化,都與政府信息“上下不通”有關。
公共選擇理論表明,政府不愿公開信息的主要誘因,是為了滿足官員以及相關特定利益集團的隱秘目的和訴求。對此,學者斯蒂格利茨有著精彩的論述,他認為,政府不愿公開信息的誘因有如下幾個方面:一是保守信息秘密可以使得在某些情況下,政府免于因犯相應的錯誤或過失而被提起訴訟,如果政府某項政策沒有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政府官員往往會說“要不是這項政策,情況會變得更糟”。二是政府信息保密,給予了特殊利益集團對政府施加更多影響力和控制力的機會。三是信息的缺乏和其他人為制造的稀缺性一樣,必定導致尋租。駐京辦數量的快速增長,存在一個不健康的動態循環:政府官員有著制造信息秘密的激勵,因為借此可以獲得租金。
文章指出,政府信息“上下不通”滋長了駐京辦的繁榮,而要裁撤駐京辦,關鍵在于消除官員制造秘密信息的激勵。消除政府信息“上下不通”就消除了駐京辦存在的土壤,這可能是比裁撤駐京辦更重要的、觀念上的變革。
和諧不是“無差別境界”
鄧偉志在《學習時報》撰文指出,從哲學上講,有矛盾就有斗爭。和諧社會不是事物內部矛盾的消失,而是矛盾雙方對立統一的結果,是矛盾差異的相對均衡,相對中和。任何一個和諧社會,不管是低度和諧的社會,還是高度和諧的社會,都不是“無差別境界”。
和諧社會決不是“無沖突社會”。人們的根本利益一致不等于具體利益一致。大目標一致不等于步調一致。在和諧社會中,既會有經濟沖突,也會有文化沖突;在文化沖突中,既有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之間的沖突,還有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的沖突,又有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后現代文化之間的沖突。有些沖突是難免的,有些沖突原本可以避免,只是由于我們的工作失誤所釀成的。十多年來,群體性事件無論是從起數看,還是從人數上講,其增幅都是值得正視的。
文章認為,一般說來,今天已經沒有階級矛盾了,可是這不等于就沒有階層矛盾。牙齒還會咬舌頭吶!怎么可能在階層之間就沒有階層矛盾呢?
有矛盾、有沖突,并不可怕??膳碌氖且暥灰?,是不會做轉化工作。矛盾是學校,沖突是課題。能力在矛盾中展示,水平在轉化中提升。駕馭矛盾的本事在于不把局部矛盾擴大為全局性矛盾,不把非對抗性的矛盾搞成對抗性的矛盾?!皼_突→融合→再沖突→再融合→”這就是和諧文化發展的軌跡。這不是循環論,這是波浪式前進。
自治需承擔代價
9月1日,由于不滿法院降低物業收費標準的判決,負責北京海淀區美麗園小區物業服務的物業公司突然撤離,并切斷水、電供應,給業主生活造成巨大不便。由于業委會對此束手無策,部分業主歸咎于業委會,甚至提議投票罷免業委會,更有人威脅業委會主任。3日《新京報》評論認為,在當下的物業管理制度下;面對不受約束的物業服務公司,維護業主權利可能需要付出某種代價,對業主自治的發育來說,能否理性地承受這種代價是至關重要的。
財政倚重“油煙”之慮
國家稅務總局公布的2005年度中國企業所得稅納稅百強排名中,前十名有三家石油企業和三家煙草企業,《成都商報》評論說,這些“油”“煙”企業貌似盈利能力驚人、數額龐大,其實,其中起最關鍵作用的并非企業的核心能力,而是企業體現出的政策能力。財政總是要靠“油”“煙”味的支持,說明中國企業效益的增強并不是因為企業的創造能力的增強,而是一如既往,依靠的是壟斷的力量和對資源的掠奪,令人憂慮。
救助懷孕少女需支持
江西省8月30日成立少女救助中心,對16周歲以下意外妊娠少女、16周歲以上因非意愿的性行為導致意外懷孕的特困少女實施免費的終止妊娠手術,同時憑學生證對學生人流手術費全免,以此防止一些少女因私自墮胎等造成終身遺憾。新華網評論認為,未成年少女在法律上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她們在手術通知書上的簽字沒有法律效力,如果沒有監護人、老師的簽字,容易引發醫療糾紛。因此,這一進步之舉,還需要家庭、學校乃至社會語境的銜接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