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明
一種看法認為,這場戰爭不再是黎巴嫩的戰爭,它是一場伊朗的戰爭。
以色列軍隊正展開對黎巴嫩真主黨的有限地面戰。7月22日,以色列地面部隊連同十多輛坦克和裝甲車開入黎巴嫩南部約1公里,配合海空兩路攻勢,希望能攻克真主黨組織的第一防線。與此同時,以色列也敦促所有滯留在黎南部地區的居民“為了自身的安全”,盡快離開該地區。
戰火頻仍的中東地區,一場新的大戰似乎難以避免。而這場由“綁架人質”引燃的沖突,是否會擴大成一場新的中東戰爭?
真主黨“圍魏救趙”
沖突起因于兩次“綁架”行動。6月25日,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襲擊以色列軍事哨所,擄走了以色列士兵沙利特后,以色列軍隊開進加沙展開代號為“夏雨”的軍事行動。隨后在7月12日,黎巴嫩真主黨武裝越境襲擊以色列巡邏車隊,俘虜了以色列士兵埃勒達德和戈德瓦瑟。
真主黨發動對以色列的襲擊是出于何種原因?
首先,真主黨想借此提高政治威望。自去年敘利亞勢力撤出黎巴嫩,貝魯特建立了一個親美的政府后,真主黨的政治活動空間遭到擠壓,真主黨在黎巴嫩議會中的席位由最初的14席減少到目前的9席。真主黨有一種政治上失落感和孤獨感。真主黨此次行動有吸引國內注意力,提高政治威望的考慮。以色列著名政治評論家達雅恩認為,真主黨越境襲擊以色列的真實目的,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改變黎巴嫩當前的權力分配格局。而美國政府則認為,真主黨是想通過襲擊以色列制造混亂局面,從而促使黎巴嫩一些勢力“邀請敘利亞重返”黎巴嫩,從而增強真主黨的實力。
其次,是出于對哈馬斯的支持和策應。真主黨與哈馬斯同屬伊斯蘭激進組織,兩者政治立場相同,都拒不承認以色列,都主張通過武裝斗爭解放被占領土。真主黨襲擊以色列,有開辟第二戰場,減輕哈馬斯所經受的以色列的軍事壓力的考慮。真主黨領袖納斯魯拉事后表示,他希望用兩名以色列士兵來交換被以色列關押的真主黨成員沙米爾·昆塔和其他黎巴嫩人,納斯魯拉還表示他將代表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進行談判,從而在巴勒斯坦問題上發揮甚至比哈馬斯還要重要的領導作用。
另外,真主黨襲擊以色列背后可能還有伊朗因素。相比敘利亞而言,伊朗對真主黨的影響更大。長期以來,伊朗向真主黨提供經費、訓練真主黨武裝。據以色列情報部門估計,伊朗每年向真主黨提供約1億美元的財政和軍事援助。真主黨的武器大部分由伊朗提供,特別是中短程導彈,這種導彈射程可打擊離黎以邊境150公里的特拉維夫。7月14日,真主黨武裝發射C-802導彈,擊中了一艘以色列軍艦,造成4名以色列士兵死亡。以色列方面稱這種C-802導彈就是由伊朗制造并提供的。一位伊朗高級官員最近在倫敦向西方外交官直言不諱地強調真主黨對伊朗的重要性:“真主黨是我們安全戰略的支柱之一,構成伊朗反對以色列的最前線。”
目前,伊朗因核問題而受到美國的強大的壓力。因此不能排除伊朗指使真主黨來轉移國際社會對伊朗核問題的注意力或者真主黨采用“圍魏救趙”的策略來為伊朗減壓的可能性。
以色列
“反應過度”
以色列兩名士兵被真主黨武裝俘虜后,以色列沒有通過談判來交換俘虜,而是采取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從海陸空三方面向黎巴嫩發動了猛烈的攻擊,國際社會批評以色列“反應過度”。筆者認為,以色列對綁架事件做出激烈的反應主要是出于以下考慮。
其一,以色列認為,這次綁架事件是以色列長期執行對真主黨放任不管政策的結果。自2000年5月以色列單方面從黎巴嫩南部撤軍后,以色列滿足于維持北部邊境猶太居民的相對平靜的生活,而不是消除對以色列構成安全威脅的根源。
7月23日,真主黨已經同意由政府代表他們,通過第三者跟以色列談判交換俘虜、包括兩名被劫持以色列士兵的事宜。對美國來說,如果這次與真主黨交換俘虜,將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做法,難免今后還會再次發生類似事件。以色列想要從根本上消除安全威脅的根源,這一做法得到了美國政府的支持。美國國務卿賴斯7月21日宣布,將于下周前往中東,對以黎沖突進行調解。不過賴斯在行前表示,美國反對做出立即停火的“錯誤承諾”,而是希望通過此次中東之行尋求實現長期的和平。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博爾頓也說,在目前情況下,無條件立即停火不但不會得到真主黨的尊重,并且會為它重新武裝并向以色列發動新的攻擊贏得時間。
其二,以色列認為只有徹底打垮真主黨武裝,才能使黎巴嫩成為一個自由和民主的國家,才能從根本上保證以色列北部邊境的安寧,而促使黎巴嫩走向民主和自由符合美國的大中東民主戰略。
其三,以奧爾默特總理為首的以色列新政府主要由文官組成,缺少像拉賓、沙龍這樣的強硬派軍人,在維護以色列安全方面缺乏民眾的信任,因此在此次士兵被俘事件發生后,以色列政府立即做出“過度反應”,對真主黨武裝發起猛烈的軍事進攻,以便在民眾中樹立起一種確保以色列安全的強硬的可信賴的形象。
以色列認為黎巴嫩真主黨得到敘利亞和伊朗的直接支持,擁有紀律嚴明、受過良好訓練和配備先進武器的武裝力量,是比哈馬斯還要難以對付的恐怖組織。
到目前為止,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在宏觀層面上有三大目標。
第一,將真主黨武裝趕出黎巴嫩南部,在黎巴嫩南部建立一個軍事緩沖區。真主黨武裝擁有約1.3萬枚火箭,部署在黎以邊境,常常對以色列北部城鎮進行火箭襲擊。以色列決不允許真主黨武裝再次回到黎巴嫩南部原先的駐地,對以色列安全構成威脅。
第二,切斷真主黨武裝的武器供給線,孤立真主黨武裝。以色列空軍襲擊了貝魯特國際機場、黎巴嫩港口和貝魯特通往大馬士革的高速公路,破壞并切斷真主黨武裝的主要武器供給線。以色列空軍還轟炸了位于貝卡谷地的真主黨總部巴勒貝克和其他真主黨據點,切斷它們與敘利亞、伊朗和黎巴嫩其他地方的聯系。
第三,徹底解除真主黨的武裝,閹割真主黨的軍事能力。在國際社會和黎巴嫩政府無力落實聯合國安理會1559號決議的情況下,以色列將采用一切軍事手段,包括動用地面部隊,連根拔除真主黨武裝。
由于以色列在軍事上處于絕對優勢,這場沖突何時結束,主動權完全掌握在以色列手中。以色列軍方人士表示,只要消除真主黨對以色列安全的威脅這一基本目標沒有實現,以色列就不會輕易罷手。根據以色列軍方的估計,沖突第一周的軍事行動已經破壞了真主黨武裝50%的軍事力量,而要完全摧毀真主黨武裝,則至少還需要一周的時間。
美國政府“不作為”
黎以沖突爆發后,國際社會紛紛呼吁雙方采取克制態度,創造條件立即實現停火,緩解黎巴嫩的人道主義危機。歐洲和中東的一些國家以及聯合國還派代表前去斡旋。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美國的表現,黎以沖突發生后,美國卻一直袖手旁觀,沒有進行任何斡旋活動。
美國在黎以沖突中的立場是十分明確的,即認定是真主黨越境襲擊以色列并綁架以色列士兵是引發這場沖突的原因,以色列的軍事行動是“自衛”,美國“在道義和原則上支持以色列”。美國采取這一立場并不奇怪,首先,以色列是美國在中東地區最堅定的盟友,又是美國反恐戰爭的親密伙伴。其次,黎巴嫩真主黨是美國認定的恐怖主義組織,美國認為歷史上多起針對美國的恐怖襲擊都是真主黨所為。因此,美國認為以色列對真主黨發起的軍事打擊是屬于反恐戰爭的性質,應該予以支持。美國白宮發言人斯諾20日在新聞發布會上就明確表示,以色列對真主黨的軍事行動是反恐戰爭的一部分。美國總統布什和國務卿賴斯多次表示支持以色列的軍事行動,美國國會也通過了支持以色列對真主黨采取軍事行動的決議案。
美國遲遲不對黎以沖突進行干預,主要目的是為了給予以色列充分的時間,借以色列之手,用武力打垮黎巴嫩真主黨,從而給敘利亞特別是伊朗以顏色。
美國人認為,真主黨之所以敢襲擊以色列是因為得到了敘利亞和伊朗的支持,而敘利亞和伊朗又赫然列在美國國務院支持恐怖主義國家的名單上,因此美國政府在指責真主黨的同時,還將矛頭直接指向了敘利亞和伊朗。美國堅持敘利亞和伊朗對真主黨綁架以軍士兵負有責任。美國國務卿賴斯認為,敘利亞和伊朗卷入了這場紛爭,她對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一名記者說:“毫無疑問,我看到敘利亞和伊朗正在中間發揮作用,盡管他們試圖掩飾。”
無論是在聯合國安理會或八國集團首腦會議上,還是在歐洲外長會議上,美國都在阻撓國際社會要求盡快實現停火的努力。英國外交官私下里承認,美國縱容以色列繼續轟炸,直到真主黨的基礎設施全部遭到摧毀。總部設在華盛頓的“外交學會”中東問題專家庫克認為,美國是借助以色列打擊真主黨。
美國對以色列軍事行為袖手旁觀的立場也體現在遲遲不愿展開外交斡旋。白宮18日確認,美國國務卿賴斯將推遲對中東的訪問。賴斯本人也表示,只有等到“合適時機”,她才會前往中東尋求解決危機的方案。21日,賴斯宣布她將于23日啟程前往中東展開外交活動。賴斯中東之行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推動黎以停火,而是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作出的一種姿態。賴斯明確表示,“我對于簡單的呼吁停火,讓中東恢復原狀,回到原來的老格局,一點也不感興趣。”賴斯感興趣的是消除產生中東沖突的根源——恐怖組織真主黨。賴斯說她此次中東之行的目的是敦促各方切實履行聯合國安理會1559號決議,為實現中東和平創造一個政治框架。而安理會1559號決議的核心就是解除真主黨武裝,外國勢力撤出黎巴嫩。
因此,將黎以停火的希望寄托在這次賴斯中東之行上是不現實的,賴斯的外交斡旋可能并不妨礙以色列繼續對真主黨大打出手,以色列地面部隊的前進步伐也可能不會因為賴斯的出訪而停止或放慢,因為在宣布賴斯出訪中東的同一天,美國政府已經應以色列的要求,加速向以色列供應精確制導炸彈。
沖突后果堪憂
有人擔心,戰火蔓延會引發另一場中東戰爭。不過從目前的情況分析,爆發一場新的中東戰爭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如果沖突繼續,后果堪憂。
首先,以色列控制著戰場上的主動權。此次以色列軍事行動的目標有限,它并沒有將沖突擴大到黎巴嫩其他地區的打算,而且美國也不允許以色列這樣做。早在沖突爆發之初,美國總統布什就為以色列劃下了一條“紅線”,即以色列的軍事行動不應削弱黎巴嫩政府。18日,布什總統再次重申,“必須避免黎巴嫩政府垮臺”。另外,當前美國在中東的戰略重點是穩定伊拉克和解決伊朗核問題,不會允許黎以沖突無限擴大,干擾美國的戰略部署。
其次,以色列的目的是給予真主黨毀滅性的打擊,并不愿意將敘利亞和伊朗拉下水。以色列副總理佩雷斯19日說,“我們將把伊朗、還有敘利亞留給國際社會”。以色列國防軍陸軍準將弗里德曼也表示,以色列目前的政策是,只要敘利亞不直接介入沖突,以軍不會攻擊敘利亞。而敘利亞和伊朗盡管口頭上十分強硬,表示對以色列的侵略決不會坐視不管,但實際上,只要以色列不將敘利亞和伊朗拉下水,敘利亞和伊朗主動介入戰爭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黎以沖突仍將是一場代理人之間的戰爭。
最后,阿拉伯國家在這次沖突中意見分歧明顯,除敘利亞支持真主黨以外,還沒有一個阿拉伯國家明確表示支持真主黨,大多數阿拉伯國家只是呼吁雙方停火,對以色列的軍事行動進行一般的譴責。而一些有影響的阿拉伯國家如埃及、沙特阿拉伯明和約旦則明確指責真主黨挑起事端,譴責真主黨的“冒險主義不符合阿拉伯利益”。按照阿拉伯國家聯盟的協議,一個阿拉伯國家受到攻擊,所有阿拉伯國家都應該支持這個受攻擊的國家。但是,到目前為止,阿拉伯國家聯盟并沒有對黎以沖突做出強硬的反應,也沒有就召開阿盟首腦會議達成一致。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阿拉伯國家聯合起來,發動一場新的針對以色列的戰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是,如果以色列與真主黨的沖突繼續下去,中東甚至世界各地的激進分子可能會蜂擁而至,在黎巴嫩開辟除伊拉克、阿富汗之外的另一新戰場。到時候,黎巴嫩也許會變成第二個伊拉克,變成恐怖襲擊的多發地和頻發地。反過來,受黎巴嫩的影響,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局勢可能會更加惡化,反恐形勢更加嚴峻。
另外,如果停火遲遲不能實現,黎巴嫩將出現大規模的難民。一些人道主義機構預計,照目前這種情況發展下去,黎巴嫩將爆發空前的人道主義危機。黎巴嫩很可能出現政局動蕩、暴力充斥的無政府狀態,甚至可能倒退回內戰時代,使黎巴嫩經過多年努力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民主和秩序毀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