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雄龍
寫字是一項十分精細的活動。這種活動的順利進行,需要眼睛、大腦、雙手(手臂、手腕、手指)等器官的高度協調。也就是說,要想把字寫得正確、美觀,寫字者必須有效實現“三動”:動眼,認真觀察;動腦,深入思考;動手,細心操作。其中,動眼是關鍵,動腦是核心,動手是根本。因此,寫字教學只有強化動眼、動腦這個基礎,才能保證“動手”的優質和高產。只有讓學生的大腦、眼睛和雙手得到和諧發展,才能保證學生把字寫好。從這方面看,寫字教學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指導學生細心觀察,讓字“入眼”
細心觀察是寫好字的重要前提。實踐證明,要想把字寫正確,需要觀察;要想把字寫美觀,更需要觀察。不細心觀察字的筆畫結構、筆法特點,就難以把字寫正確;不細心觀察字的框架結構比例、部件組合方式,就難以把字寫美觀。所以,指導學生寫字,首先要指導學生細心觀察每一個字。
指導學生觀察漢字,要按照“整體——部分——整體”的順序進行。即先從整體上看看要寫的字的樣子和特點,對字形形成一個初步印象;然后再仔細觀察字的各個部分,看看它是由哪些部件或哪些筆畫組成的,這些部件、筆畫是不是經過變形后組合在一起的;最后再綜合觀察漢字的框架結構,看看整個字是什么結構方式,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何。只有這樣全面觀察,深入掌握漢字的筆畫、部件及整體結構,才能使漢字以正確的視覺形象映入學生的大腦,為他們寫好字打下“眼中有數”的基礎。
二、指導學生認真思考,讓字“入心”
按照《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識寫分開”的精神,語文教材中安排的讓學生練寫的字,都是學生基本了解字義,能在口頭上和書面中初步運用的字。這些字的字音、字義及其初步形態已留在學生心中了。教學時,要在指導學生細心觀察漢字的基礎上,設計如下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思考,讓學生經歷“成字于胸”的心理過程:
(1)這個字在哪里學過,有哪些意思?
(2)這個字常和哪些字用在一起,對我們說話、寫作有什么作用?
(3)要寫好這個字,必須重點寫好哪些筆畫或哪個部件,
學生通過思考上述問題,既能喚起他們已有的心理圖式,激活思維,進而將漢字的音、形、義有機統一起來,對漢字進行新的認識與重組,又能引發學生的審美追求,促進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去美化漢字的線條與結構,使漢字以完美的形象整體地、個性化地建構于學生心中。
三、指導學精心歷練。讓字“入筆”
入眼、入心為的是入筆。要入筆,還需反復操練。在寫字過程中,操練是將心理表象轉化為外在形象的必由之路。
指導學生進行精心操練,首先要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寫字,做到坐立端正,凝神靜心,筆無虛“發”。其次要堅持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從練寫的整個過程看,應先練習筆畫和部件,再練習框架結構。同時,對其中的每一步訓練都必須環環過關,步步到位。如練寫筆畫,一定要引導學生從怎樣下筆、怎樣運筆、怎樣收筆抓起,并通過反復操練去掌握要領和技巧。就練寫一個字而言,先要將一個字寫正確、寫規范,然后再通過美化某些筆畫,優化整體結構等措施,把整個字寫好、寫美。實踐告訴我們,寫字教學如果忽視基礎訓練,盲目引導學生去追求“好”與“美”,只能是“拔苗助長”。
“好字是精心練出來的。”不練,就無法將心中的美字注入筆端;練而不精心,就無法有好字出現。
四、指導學生用情寫字,讓字“入格”
“格”是一種心理鏡像。這種鏡像是長期觀察、思索、歷練、感悟的結果。“格”具有漸進性,堅持練習,持續發展,不斷積累,“格”就越來越高,越來越完美;“格”具有差異性,不同的人,心中的“格”各不相同,這與他的知識、經驗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因素密切相關。
不同的人寫出來的字有不同的個性特點。有的人寫字平整方正,有的人寫字秀逸典雅,有的人寫字縱橫飛揚,有的人寫字緊湊有力。這都緣于人的情感、態度和氣質的不同。“字如其人”、“見字知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也就是說,人的感情、態度和氣質對練字有著很大的制約作用。所以,指導學生寫字,先要誘導學生以美好的情感、良好的態度和上佳的氣質表現去寫好每一個字,歷經每一次寫字過程。只要逐步誘導、熏陶,讓學生漸漸形成動筆有情、情中書寫的良好寫字心理,他們就一定能寫出充滿個性的字來。當學生在書寫練習中逐步感悟發現,在誘導熏陶中慢慢成長,進而步人“用情書字,樂在字中”的寫字境界時,好字之“格”也就在他們心中形成了。
人眼、人心、人筆、人格是寫字教學的四個基本環節。傳統的寫字教學,只注重讓學生拿筆便寫,“照葫蘆畫樣兒”,很少帶領學生去經歷入眼、人心、人筆、人格的過程,這是不符合寫字教學規律的。以往的寫字教學,之所以出現“學生天天練字,卻寫不出一手好字”的結果,其原因主要在此。所以,寫字教學必須引導學生經歷“人眼、人心、人筆、人格”的訓練,讓學生在訓練中學習寫字的方法技巧,培養寫字的情趣,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提高寫字的綜合素養。
(選自《小學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