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林
近日,我在三年級三個班(107人)做了一份心理測試,統計結果如下。
1.你認為你的老師有缺點嗎,
A有,占43.9%B.沒有,占561%;
2你會因為不喜歡這門功課的老師而不喜歡這門功課嗎,
A.會,占12.1%B.不會,占879%;
3.當老師錯怪你時,你會和老師爭執嗎,
A.會,占84%B不會,占91.6%;
4.當老師嚴厲批評你時,你會認為老師對你有成見嗎?
A.會,占30.8%B不會,占692%;
5.你會勇敢地指出老師的錯誤嗎?
A.會,占76.6%B.不會,占23.4%;
6.當你考試不及格時,你會認為責任在于老師嗎?
A會,占0.9%B.不會,占99.1%;
7.你遇到問題或困難時,會和老師商量嗎?
A.會,占95.3%B.不會,占4.7%;
8.當老師向家長反映你的學習情況時,你會怨恨老師嗎?
A會,占09%B.不會,占991%;
9.上學、放學碰見老師,你會主動問好嗎?
A.會,占96.6%B.不會,占3.4%;
10當老師對你的所作所為不表態時,你會認為老師好嗎,
人會,占14.95%B.不會,占85.05%.
感悟一:當心你這個鏡子牛的污點誤導了學生,常言道,學生是老師的影子,老師是學生的鏡子。有56.1%的學生認為老師沒有缺點,他們心目中的老師是高大完美的,是他們值得效法和學習的榜樣。鑒于此,老師,請你面對學生時,擦亮自己這面鏡子。
感悟二:學生厭學,與你有關嗎?“學生因不喜歡這門功課的老師而不喜歡這門功課”的比例占12.1%。這個百分比正好大致接近我們平時所教班級的“學困生”的比例。教師常常把“上課不注意聽講、不愿意回答老師的提問,下課不按時完成作學生”稱為“學困生”。現在看來,“學困生”的形成,不僅僅是學生單方面的原因,教師教學方法單一,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導致學生的厭學心理的形成是產生“學困生”的另一重要原因。教師只有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是轉化“學困生”根本之所在。
感悟三:別再錯怪了學生,因為他們太信任你了,“當老師錯怪你時,選不與老師爭執”的占91.6%,這個比例高得有點驚人。聯想到現實情景,有些老師處理事情簡單粗暴,不問事情的原委,不分青紅皂白地訓斥學生,在傳統的師道尊嚴的威懾下,我們的學生不管有錯無錯,不會選擇用正面的解釋來應對老師的誤解,而是委屈求全,這怎么能有利于學生良好個性的發展呢?我的同行們,當學生中出現問題時,請蹲下身子,多做點調查研究吧!別再錯怪了孩子,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你是上帝,是天使,是太陽,是那樣的神圣不可侵犯。
感悟四:老師,批評學生時請注意方式!“當老師嚴厲批評你時,你會認為老師對你有成見”的學生占308%。在老師的心目中,批評學生是分內的事,是教育學生的主要方式。但這個30.8%的數字再一次提醒我們,批評學生時,一定要注意批評的方式方法;那種不分場合、不分地點的訓斥只能帶來學生的逆反心理,甚至出現抵觸情緒。到那時,不僅傷害了學生,更有可能傷害我們自己。
感悟五:教育學生,你盡責了嗎?“當老師對你的所作所為不表態時,你會認為老師好嗎?”。結果認為好的有16人,占1495%;選不好的有91人,占85.05%。這使我聯想到有的老師在校內只注重管理自己班的學生,而對別班學生的表現一概不聞不問。有的教師在校內能夠嚴格管理學生。可出了校門,學生怎么做,好像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有的老師認為教育學生是班主任的事,自己只負責抓教學。有這些想法和做法的教師實在應該轉變一下觀念了。請記住,教育學生永遠是我們的天職。
請做一個愛憎分明的人吧!
感悟六:孩子是很棒的!從另一方面看,三年級學生積極向上富有個性的一面也令我們耳目一新。如“能勇敢地指出老師的錯誤”的占76.6%;“當考試不及格時,認為責任不在于老師”的占99.1%;“遇到問題或困難時,會和老師商量”的占95.3%;“當老師向家長反映你的學習情況時,不會怨恨老師”的占99.1%;“上學、放學碰見老師,你會主動問好”的占96.6%,可見,“敢于指正錯誤、勇于解剖自我,善與他人合作,樂于寬厚待人,做人彬彬有禮”這些良好風范已在他們身上顯現出來。這是值得我們肯定和引以為傲的。
(選自《教師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