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交際”提升“聽說教學”
今后,上海的中小學可能會多一門課程——口才課,口語交際能力將正式進入中小學的“課程標準”,與之對應的“口語交際能力等級考試”也將在上海各級學校開展。
中小學的語文課原本就有“聽說教學”的任務,現在提出的“口語交際”與之相比既有共性部分又有一定差異。從“口語交際”的角度設置課程目標,將在重視語音、詞匯、語法和語言風格等語言能力訓練的同時還注重語言能力的培養,注意人際禮貌、環境身份協調、跨文化沖突等規則的領會。總之,“口語交際”較“聽說教學”進一步凸現了語言作為交際工具的性質,使“口語交際”比起“聽說教學”來涵義更深廣。
據主持這項語文教學改革的上海市語文教研員步根海介紹,近半年來,市教研室、課程辦已成立了課題組,專門研究口語交際在語文教學中的狀況,以及提高口語交際能力的途徑和措施。
上海市教委目前對此項目的設想為“四步走”:一、修改“課程標準”,依據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年級段的情況,提出明確的口語交際能力的基本目標和具體要求;二、付諸實驗,理清口語交際能力與閱讀、寫作和綜合學習能力的關系,形成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序列;三、擴大試驗學校范圍,在全市推廣成功經驗;四、推出相應的等級考試,并逐步推廣。
(摘自《新聞晚報》)
文化精隋后繼無人
中小學應切記:重開毛筆書法課
據《羊城晚報》報道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政協主席陳紹基9日呼吁,在青少年中恢復毛筆書法教學,使這一優秀傳統文化形式得到傳承與振興。
陳紹基指出,毛筆書法是中華民族特有的藝術形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經數千年的傳承和發展,涌現了許多藝術精品和名家巨匠。但是,電子信息技術迅速發展,使傳統的書寫方式逐漸被現代科技手段所替代,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的毛筆書法藝術,如今面臨后繼無人的危機。
陳紹基建議,各級教育部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在中小學恢復開設毛筆書法課。對中小學書法教師要進行專業培訓。中小學毛筆書法教師大都是兼職的,基本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書寫與欣賞水平不高,要有計劃、分批次組織他們到藝術院校進行培訓。有關高等院校要開設相應課程,既培訓藝術專才,又培養師資人才。各地教育部門應組織力量,編制適合中小學使用的書寫技能培訓和書法審美教材,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摘自《黑龍江晨報》)
教學改革需要素質教育環境
我國課程計劃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包括“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勞動技術教育”,這都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素質教育課。遺憾的是,除了學校,我們既沒有實施“活動”的場所,也沒有相應的組織機構保證。造成的現狀是“活動”課仍在學校、課堂進行。
學校進行素質教育,需要有社會提供的廣闊活動場所,如廠礦企業、科研機構、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等;需要建立除了教育行政主管外的一些組織機構,由國家和社會團體出資組成輔助、監管學校活動的機構參與學校的丁作和管理,家庭及所有社會成員都關注教育,為教學改革獻計獻策獻力;還需要盡快形成新的評價體系和中介評估機構,由專門的中介組織根據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質和量來認定學生的操行評價。
(摘自《中國教育報》)
上海大力推行生命教育
從新學年起,上海市加大推行生命教育的力度,關系中小學生健康的“生命教育”將全面進入上海中小學。
據了解,上海推行的生命教育將強調層次性和漸進性。小學階段著重幫助和引導學生初步了解自身生長發育特點,初步樹立正確的生命意識,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初中階段著重幫助和引導學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掌握自我保護,應對災難的基本技能,學會尊重生命、關愛生命;高中階段著重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識,引導學生形成文明的道德觀念,培養對婚姻、家庭的責任意識,學會尊重他人、理解生命、熱愛生命,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和人生觀。
(摘自《中國青年報》)
教育部公布學生體能素質持續下降
教育部日前公布的2004年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結果表明,我國學生的身體狀況總體較好,但肺活量等體能素質持續下降、肥胖學生繼續增多、學生近視率居高不下等突出問題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從2002年開始,教育部建立了“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網絡”,每兩年對我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進行一次監測。本次監測對象為7—22歲城鄉男女學生,監測人數為182964人。
監測結果顯示,我國學生的爆發力、肺活量等體能素質繼續呈下降趨勢。反映下肢爆發力的立定跳遠水平,與2002年相比,除大學男生有所提高外,其余年齡組繼續呈下降趨勢;反映身體柔韌性的坐位體前屈水平與2002年相比,有60%的年齡組出現下降,其中15歲鄉村男女生下降幅度較大,分別為24厘米、1.8厘米;除高中以上(16~22歲)男生肺活量略有增加外,其余年齡組學生的肺活量有所下降。
針對存在的問題,教育部要求學校在抓好體育課堂教學的同時,積極推進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和課間活動的開展,確保學生每天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
(摘自《人民日報》)
教師隊伍的主要矛盾是質量
不久前,中國教科文衛體丁會與中國教育報社、中央教科所聯合舉辦師德建設研討會。教育部師范司司長管培俊在會上說,教師隊伍的素質關系著中國教育的整體水平和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而當前教師隊伍的主要矛盾是質量問題。
管培俊說,現在教師的職業道德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值得教育界思考。上世紀80年代,教師隊伍的主要問題是“數量不足、質量不高、隊伍不穩”;90年代,隨著財政體制的變化,教師保障機制面臨問題,如何吸引優秀教師顯得很重要,教育部門提出“保安全、保運轉、保工資”。現在,質量問題成為教師隊伍的主要矛盾。管培俊預計,從靜態上分析,到2020年,我國還需要300萬名教師,從動態上說則需要500萬名。
(摘自《中國青年報》)
教育改革不是打倒一個另立一個
對于如何確立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專家進行了形象化的比喻,認為教育改革創新不是如造房子那樣,必須把舊房子推倒,把基地清除干凈,在空地上蓋起新的房子;恰恰相反,教育改革必須在既有的教育基地上逐步進行改造。新的與舊的,要革除的與要建立的……往往要“糾纏”在一起很長時間,“舊瓶裝新酒”和“新瓶裝舊酒”的情況都會有。
專家認為,教育的繼承性是很強的,因為教育是“普遍和永恒的范疇。”共同因素多而穩定,是長期形成的完整自足的整體,牽一發而動全身,在某種意義上說,教育改革必須“瞻前顧后”,“左顧右盼”,主要是調整、漸進。對已有的教育傳統簡單否定,推倒重來、另起爐灶的想法和做法,與千百年教育歷史實
際是不符合的,與科學地進行教育改革創新完全是兩碼事。
(摘自《中國教育報》)
沒有愛,何謂師德?
“愛是教育的基礎”,師愛是師德的核心,師愛也是師魂。教師熱愛本職工作很重要的是體現在熱愛學生身上,教師只有熱愛學生才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從而建立起“尊師愛生”的融洽關系。試想,如果連基本的“愛學生”都做不到,還拿什么來對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呢?隨著人們對“師德”的日益重視,各種加強師德建設的措施不斷出臺。但不管外部手段如何,提高師德水平,關鍵是要每一位教師從內心深處培養對學生的“愛”。像陶行知先生那樣“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顆草去”,才能讓更多的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摘自新華網)
武漢教師上課接電話將被嚴重警告
從去年9月1日起,武漢市中小學教師如果在上課時間撥打、接聽電話、收發信息,將被視為重大教學事故,受到嚴重警告處分。這是武漢市教育局日前出臺的《中小學教學事故處理辦法(試行)》中的明確規定。
在武漢市新出臺的《中小學教學事故處理辦法(試行)》中,教師上課遲到、早退超過15分鐘,或拖堂達10分鐘;擅自向學生發放講義、輔導材料并收取費用;給后進生單獨編排座位、隨意拒絕后進生上課,將其趕出教室或學校等行為,均為重大事故。責任人將受到嚴重警告處分,年度考核定為不合格;情節嚴重、影響極壞的,學校對責任人予以解聘。
重大教學事故還包括:變相泄露試題或考試內容;試卷在印刷、傳送和保管過程中泄密;在規定的保管時間內,丟失學生原始成績、學籍;故意出具與事實不符的學歷、學籍等各類證書、證明等。
(摘自中青在線)
中國學生近視人數世界第一
衛生部、教育部的聯合調查顯示,到2004年中國孩子視力不良檢出率小學生為28%、初中生為60%、高中生為85%,并有不斷上升的趨勢。目前我國學生近視發病率居世界第2,人數居世界之首。
專家介紹,近視的成因與遺傳和環境因素有關,有90%的孩子近視是由于環境因素不良造成的。而環境因素是可以通過改善用眼環境和注意養成良好用眼習慣來加強對近視的預防。避免近視的主要手段有:減少孩子負擔、養成良好用眼習慣、增加室外運動和注意眼睛保健四大類方式。18歲之前是孩子睫狀肌發育成長的階段,因此做好小學生的近視預防工作至關重要。
(摘自《北京晚報》)
做“一桶水”不夠
教改對中小學教師提出新課題
新教材、新課程、新教法、新評價,一浪高一浪的中小學教育改革,把教師推到“風口浪尖”,面對“二次創業”挑戰。許多中小學校長表示,以前形象地說法:要交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是“一桶水”。現在,“一桶水”不夠了,教師要成為“抽水機”,源源不斷地吸收補充新知識、更新觀念、增長技能,才能應對學生需要。
不少教師有些迷惘:把課堂還給學生,我們干什么,上海師大附屬安陽中學校長王鳳杰認為,把學習主動權給了學生,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10個學生可能會有10個疑點、10個答案,教師如果備課不充分,就無法駕馭課堂。因此,教師不會沒事干,而是更要精細地備好課。
(摘自《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