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推行賞識教育,擴大了獲獎面,獎狀在學生眼中開始貶值。為了讓獎狀作為激勵載體繼續發揮新的生命力,我決定對獎狀進行改造。
變獎狀為證明
我用數碼相機拍下兩位“寫字明星”認真寫字的樣子,同時也拍下圍觀學生的集體照。然后將照片打印在一張紙上,讓全班學生在背面簽上自己的姓名和感受。同時我把這樣的獎狀改名為:“寫字明星證明。”
改變頒發的方式
頒發證明不再由老師頒發,改由獲得證明的明星自己選定,或者是準備向獲得證明的挑戰者頒發獎狀。
證明頒發后的思考
學生簽名的過程是一次欣賞別人的過程,也是一次樹立目標的過程。同時,讓獲獎學生感到激勵的主體是具體的——全班學生都在上面留了姓名;激勵范圍是明確的——就在本班。
學生頒發證明,可以讓獲獎學生感受到榮譽是真正屬于自己的。以前教師頒發獎狀,對學生而言有一種賞賜的意味,是因為學生為教師取得了好的成績,所以教師才會頒發獎狀。這樣的評獎不是在一個層面上,是一種恩賜,隱含著一種教育的不平等。而由學生來頒發證明,不僅能夠使獲得榮譽的學生為自己的努力能夠得到同學的肯定而高興,而且能讓頒發的學生感到自己能夠看到榜樣,也能夠做到。據我觀察,學生往往將這樣的獎狀收藏在身邊的,而且會經常拿出來看看。這樣的證明對學生的成長是有好處的。
(江蘇省如皋市東陳鎮山河小學徐亞群)
借班上課之后
一日,我在辦公室無意聽到了李老師的慨嘆:“又要在我們班上公開課,下午的課又泡湯啦!”
“這不是挺好的嘛!你們班學生腦子活,發言積極,上課老師都點名借你們班上課。”周老師發表了看法。
“就是,就是,學生優秀、班級出名,這可都是你平時班主任工作做得好!”王老師附合道。
“李老師,知足長樂嘛!下午的課明天補上也是一樣的,更何況你們班孩子那么聰明……”我也開始勸李老師。
……
“哎呀,你們可有所不知啦!老師們都借我們班上課,一會兒要求學生回去做平形四邊形,一會兒又要求做長方體、正方體,有時還要學生上網查找資料……而且一節市級公開課,至少要準備一周。”李老師倒起了苦水。
“這倒也是,上課時間一少,你的教學進度就會落下了,孩子們東一頭、西一頭,雖然見的世面多了,但真正的提高并沒有多少!”王老師說。
“我班的孩子們,聽說要上公開課,一個個都是哀聲嘆氣的,尤其是那些表現出色的孩子,他們今天要配合好這位老師,明天又要配合好那位老師,叫苦連天哪!”
……
是呀,我們一些老師為了上好一節公開課,都專門挑選一些學生思維活躍、容易出彩的班級執教,而且都選用今天獎勵一顆五角星,明天贈送一份小禮物,后天師生成為好朋友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漸漸地孩子成為了教學中的“配角”,而真正的“主角”倒成了教師。孩子們的“爭氣”成了老師上課成名的重要砝碼。
老師們,一節課究竟上得好不好,筆者認為最終還需看老師能否用自己淵博的知識,詩意的情懷,教育教學的藝術去打動學生,服務好、發展好我們的學生。借班上公開課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一些作秀成分,那樣的花架子真正地落實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之中,效果又會怎么樣?只有我們自己最清楚。
(江蘇省丹陽市訪仙中心校袁軍輝)
巧謾支點讓課堂精彩紛呈
一、理解、鑒賞文學作品,是語文教學的總目標之一
在理解的過程中,抓住課文的題目、教學的重點、作者的構思特點、寫作線索和順序,能幫助學生快速讀懂課文。從這些地方確定教學內容的支點,能使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學《我盼春天的薺菜)一文,我們可以抓住課題中的“盼”字展開教學:我為什么“盼”春天的薺菜?引導學生探究感悟:因為薺菜好吃,因為挖薺菜時的坦然心情和自由自在的享受,因為小時候被財主的家人逼進冰冷的河里的特殊、難忘、恐怖、危險經歷……通過學生對課文的朗讀、感悟、體驗、探究,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二、渲染氣氛——選準情感支點
好文章是作者用心寫成的,是作者的德、才、識、知、情、意的完美統二。語言僅僅是文章的外殼,精神才是它的靈魂。我們讀文章,就是要走進作者的內心,體驗生活,接受思想、情感的熏陶。教學中,選準情感支點,創設情景,渲染氣氛,會深深震撼學生的心靈。例如《地震中的父親》講的是在地震發生后的廢墟中,父親相信兒子一定在等自己,兒子相信父親一定會和自己在一起。在與死神的較量中,父親用自己的雙手不停地挖掘著廢墟,終于救出自己的兒子,用愛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樂章。教學時播放《命運》交響曲,用音樂感染學生與文章產生共鳴。
(浙江省仙居縣第一小學張勇)
教室坐位編排三法
圓圈式
圓圈式排列從空間上消除了坐位的主次之分,每個人都能互相看到、互相交流,有利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平等關系的形成。在低幼年段,圓圈式排列一般不設課桌,非常適合開展帶游藝性質的教學活動;在中高年段,這種模式適合各種課堂討論。教師可以坐在學生中間,也可以在圈中隨意走動。但教師無論站在哪個位置都會背對一部分學生,同時也不易維持課堂秩序。圓圈式要求班級人數不能太多,如果超過40人,必須設置同心雙層圓圈。
馬蹄式
如果班級學生人數不超過30人,馬蹄式是一種非常實用的編排模式。它適合于教師講授新課,也適合學生交流討論。前方可以設置講臺,教師可以到黑板板書,還可隨時走到中央地帶,從事溝通與課堂管理。學生可以互相對視和傾聽,有助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流各種信息。中央地帶是師生展示的舞臺,教學中的各種角色扮演、游戲活動、歌舞表演都可以非常方便地進行。
扇面式
扇面式最大的特點是每層都是同心圓的一角,且層與層交錯排列,前排不擋后排的視線,所有學生的目光聚焦于一點。扇面式一般不設課桌,有時連凳子也不用。適合于美術寫生課、音樂合唱課以及其他需要凝神注視的教學活動采用。
(湖南省冷水江市紅日實驗學校段志東)
獨特的琴弦
課上,他的手里總是擺弄著各式各樣的玩物,一枝鉛筆也能玩一個小時;課間,追著小同學又搶東西又恐嚇的準是他。老師們想方設法想從他的身上找到一個突破口,然而都無濟于事。他的家長說:“我那兒子就讓他混吧……”
一次公開課,我坐在了他的旁邊,他一直在擺弄手中的格尺,課堂的熱烈氣氛一點都沒有感染他。快下課時,我無意間瞥見了他手上的一頁白紙:在一個夏天落日的時刻,一個官人騎馬歸來,幾只蝴蝶追逐著馬蹄翩躚飛舞。盡管畫得很粗糙,但我知道他的內心有一幅更美的畫。我決定要雕琢這塊“頑石”。
我告訴他我要教他畫畫,他用呆滯的眼神看著我,眼里寫滿了懷疑、猜忌。我告訴他所有的畫材都由我來提供。他依舊不作聲,皺著眉頭看著窗外。在接下來的日子里,為了教他畫畫,我必須提早來學校。一次下大雨,我冒著雨按時趕到學校。一個小時后,他全身濕漉漉地來了。他望著我,我想發火。但我在他的眼中看到了一絲悔意,我拿起毛巾為他擦臉上的雨水。奇怪的是為什么他拿著雨衣還淋雨了呢?這時他把雨衣一層一層打開,原來是昨天還沒畫完的那張畫。我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當時的心情,就像是一個在水中掙扎的人終于找到了一個木頭。課程結束臨走時,他低著頭說:“老師,謝謝你。”后來,學校的老師們都說他變了,他的學習成績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更令人驚喜的是,在“中·菲”國際少年兒童美術交流展上,他獲得了銀獎。隨后在全國第一、二屆“龍人杯”少年兒童美術作品展中分獲銀獎、金獎的好成績。作品《我眼中的北京2008》還被“北京2008”全國少年兒童美術、書法、攝影大賽組委會評為優秀作品獎,被收錄在《北京2008全國少年兒童美術獲獎作品集》一書中。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
(阿城市舍利中心小學侯占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