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素琴
記得國內從小學到大學每學期我們有課程表,教學進度和課程設置是學校安排好的。而到了國外才發現一切都由自己做主,根據不同專業有N多課程,至于這學期學哪些課程完全由自己選擇。有的人一學期選修10門,有人選5門,還有只選2~3門者,取決于自己的能力和學習熱情。其實多選者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想早日結束學習時間,也可以省些國外留學的費用。Somebody finish study within 3 years but some more than 4 years. 這就證明了一個道理:We cannot choose our lives but we should try to improve it. Sometimes we can control it. But if we dont try we will be controlled by it.
讓我沒想到的是竟然可以將任何自己認為不合理的向學校提出來,也許就是所謂的Human Rights吧。幾乎所有新來的中國學生都要被安排到Intensive English補習英語。基礎最差的在Level one,而 Level two卻又分 A和 B班,上了Level three的就可以選修正式的課程了。顯然分Level two A和B無非是學院變著花樣巧立名目賺中國學生的錢而已。經過簡單測試后我被安排在Level two A,前兩個月還挺安于現狀的,老師要求每天回家后寫一篇文章。我天天都認真的完成然后請老師給修改,當時也感覺進步挺大的。而我漸漸發現,比我高級別的Level two B居然有人的英語還不如我呢。不服氣!用我們常開玩笑的話叫:who怕who!
于是去老師辦公室要求跳級,其實心里是有點緊張的,當時怕別人說閑話自己單獨去的。老師問我:“Can you tell me the reason?”之前想好的理由一下子居然忘了,加之以當時的水準也講不出太深刻的理由只好硬著頭皮說:“I just feel that I can. Thats enough.”老師竟然也沒繼續問我問題,略想了一下說:“Ok,we will discuss it later.”
沒過幾天,他們讓我單獨測試了一次。結果順利通過,成了Level two B的新成員。奇跡就是這樣發生的——that is amazing. 當時離期中考試還有一周,一位同學用英語問我:“Are you rushing for the mid?鄄term exam?”聽了這話,心里真不是滋味,必須加油了,如果期中考試不及格,那么爭取跳級的結果是給人家墊底多沒面子——Lose face。
剛開始說英語的時候,誰也不可能非常隨心所欲。關鍵在于讓他人明白自己所希望表達的意思。So we conclude that it doesnt matter what vocabulary you use but should let people understand what you are talking about. 掌握了語法的基礎上注重詞匯的積累并極其準確的利用。
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究方式,采取的方式不一樣所產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無論如何我們嘗試一下就有獲勝的機會,不然只能后悔而空悲凄了!做與不做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目前國內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學英語沒有太大意義,有學生說將來未必和外國人打交道,也有學生說只要考試及格就算達到目的了,更有甚者將對付老師當成學習的目的。考試時想方設法的作弊,特別是考speaking時,先考的學生認為自己虧了,因為后考者較先考者的分數高,而這也要歸功于前者給后者提供信息。殊不知這樣的欺騙老師,一味追求分數到底有什么用呢!學到的知識永遠都是自己的,沒有任何人可以偷走,掌握一門技能終究是為了將來方便自己,與老師又何干?We should know that knowledge is a tool for us. At least it will not bring us any trouble. But why we refuse it? 當然,之所以學生會有這樣的反應與學校所采取的教學方式也稍微相關。因為學生對現在的教學方式感到很枯燥,學習的痛苦多于樂趣,從而反感,于是慢慢反抗,等等。舉例來講:國內老師布置寫作任務時往往比較局限,規定文章的文體與范圍,even the title。故而學生的思維被局限了。我們發現國外的老師只是讓我們去寫,可以是任何自己想寫的東西,不限字數,不限內容。好學上進的學生自己給自己定目標,還有相互暗中競爭的,顯然這種自發的努力所取得的進步要遠比多方監督下強逼的高分有意義的多。Just be positive to face it. Later you will find that we study for ourselves not any other one.
Malaysia很多學院的課程是同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的幾所大學聯辦的,教材和學分都是雙方互相承認的。We call that transfer program. After one or two years many students transfer to British,Australia or New Zealand for further study.平時還有對方派講師來授課、指導,或者馬方派講師去對方培訓,故而雙方的教學方式都大同小異。
其教學的側重點在于實際操作方面的培養,而對于學生成績的評估也不是僅憑一張試卷。它是綜合而科學的給分的:10%為上課的出席,10%為平時的Homework,10%為課堂表現,30%為期中考試,另外35%為期末考試,5%為期末講演。及格分數為55分。是用A、B、C、D、E、F來表示的。F為不通過,E為可以補考,D和其他都為通過,當然A是最優秀了。所謂E者,在假期前,老師會另外布置一個Assignment,下學期開始前完成,視情況給予pass or not。不通過的話就必須重修這門課。
幾乎每次的assignment都是實際公司項目。通常老師將同學們分成小組,三四個人一組,大家自己安排時間研究討論,分工合作。到了規定的期限后,要有Presentation,每個人都要將作品展示并解說,時間為5分鐘。學院有時候將學生的作品銷售給其他公司并被實際應用。因為所有的在校生作品版權是兩年內歸學院的,所以school can make money not only by education but also by the sales of assignments.
我們發現這樣的教學方式非常科學,畢業后的學生進入實際工作中,所工作的內容大致與學校學的是一樣的。每屆即將畢業的學生找公司實習也不成問題。道理非常簡單,公司認可院校畢業生的能力,知道他們在自己的公司實習對公司是有所幫助的,而不需要花什么時間培訓。
現在國內“海龜”應聘工作吃香,除了外語的優勢之外,理論與實踐結合則為公司用人的最主要原因。So now you should know that the practic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a good record of ex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