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企業文化是一個熱點詞匯,“谷歌”一下,約有一億二千二百萬項符合企業文化的查詢結果。
企業文化更是一個漸行漸熱的實踐運動。
最近召開的中央企業企業文化建設推進會上,公布了一組調查數據:根據對146家中央企業的調查,近95%的企業成立了工作領導機構,84%的企業初步確立了企業精神、核心價值觀和經營管理理念,78%的企業初步建立了理念識別系統、行為識別系統和視覺識別系統。國務院國資委和中央企業正在以前所有未有的力度推動著企業文化建設。
不久前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的調查表明:我國企業的企業文化,目前處于基本形成階段的占44.1%,深化提高階段的占16.3%,醞釀探索階段的占36.2%,只有3.3%的處在不太清楚的階段。中國企業文化建設正在掀起新一輪高潮。
企業為什么如此執著于企業文化建設,歸根到底是企業可持續發展和健康長壽的需要。中外企業發展的歷程反復證明且將繼續證明:企業文化是企業的終身大事。
文化是企業的長壽之道。有企業家感悟:三年企業靠產品,五年企業靠領導,七年企業靠管理,20年企業靠文化,百年企業靠與時俱進的企業文化。百年老店是靠優秀的企業文化作支撐的。文化牽引著企業博風擊雨、跨越時空、歷久而彌新。創建于1669年的北京同仁堂,始終恪守“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造就了制藥過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嚴謹精神。厚重的文化底蘊,讓同仁堂薪火傳承,跨越三個世紀仍保持青春。中國還有很多老店表明:文化讓企業走得更久更遠。企業文化建設上的短視和短期行為難保企業不短命,難怪一些企業族群的壽命不過幾年。
世界500強強在哪里?其根本原因在于這些公司善于給他們的企業文化注入活力。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凸顯出四種文化特質:一是團隊協作精神;二是以客戶為中心;三是平等對待員工;四是激勵與創新。憑著這四大支柱所形成的企業文化力,使這些一流公司保持百年不衰,基業長青。
在經濟和文化一體化的時代,文化的產業化和產業的文化化已作為一種規律存在并左右著我們。背離這種規律,過分經濟化和對文化的漠視,或者把企業文化建設作為權宜之計,必然使我們步履維艱甚至失敗。企業文化和經濟倫理問題,是現代市場經濟和企業發展中的一個重大課題。1998年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阿馬蒂亞·森曾經預言:“企業文化和經濟倫理在下一個10年將成為企業興衰、國家經濟振興與否的關鍵因素。”這個預言的有效期恐怕遠遠不只十年。
有人說“成也文化,敗也文化”。這有些片面,但也有很合理的成分。我們不能夠重蹈文化決定論和文化至上論的覆轍,但是文化對于企業的作用真的不能低估。企業或企業家可以不重視或放棄對文化的培育與推動,可以不去破壞負面文化或者不去塑造新文化,不去弘揚主流文化,引導亞文化,克服對抗文化,那很可能出現主流文化與亞文化和對抗文化易位的結局,遲早將受到懲罰。
企業文化對企業長期經營業績的重大作用被美國著名的約翰·科特教授的長期跟蹤研究所發現:那些重視企業文化的公司,其經營業績遠勝于不具備優秀企業文化特征的公司,他用了11年時間對22個行業中9-10家最大公司的207家進行跟蹤考察表明:前者總收入增長682%,后者僅僅達166%;前者員工收入增長為282%,后者只有36%;前者公司股票價格增長為901%,后者才74%;前者公司凈收入增長高達756%,后者只有不足掛齒的1%,確實有天壤之別!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恒新主題和伴隨企業的終身大事。企業文化不是企業的全部,但卻是企業系統中不可缺的有機構成。美國麥肯錫管理咨詢公司所構建的并且被實踐證明有效的7-S模型主張:一個組織不僅僅是一種結構形式,而是由戰略、結構、體制、風格、人員、技術和共同理念七個要素構成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戰略、結構和體制是組織成功的“硬件要素”,風格、人員、技術和共同理念是組織成功的“軟件要素”。軟的缺失,系統無由構成。軟件硬不起來,硬件也必然軟下去。
現在,中國的企業管理正在發生著一系列積極向上的轉變:從以物為中心向以人為中心的轉變,從傳統管理向文化管理轉變,從以物質硬件要素主導向以精神軟件要素主導轉變。這是一種歷史性的轉變,文化主導和企業家的文化自覺在引領和推動著這種轉變,越來越多的企業和企業家認定并傾力于企業文化建設這個企業的終身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