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鋼鐵(集團)公司(以下簡稱攀鋼)是由毛澤東同志親自決策、周恩來同志親自指揮、完全依靠我國自己的力量建設起來的首個大型鋼鐵聯合企業。 40年來,攀鋼靠科技起家,靠創新發展,依靠自主創新不僅實現了鋼鐵的合理經濟規模,而且實現了釩鈦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提升了攀鋼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攀鋼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自主創新的歷史。創新事業孕育了創新文化,創新文化激勵著創新事業。
塑魂
——著力彰顯創新的價值追求
“艱苦奮斗,永攀高峰”的攀鋼精神 的基本內核是創新精神、突出表現為艱苦樸素、勤儉自強、不畏艱難、銳意進取、勇挑重擔、敬業奉獻、堅韌不拔、奮發有為的奮斗精神;視昨天為零,與時俱進、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爭創一流的創新意志;干實事、求實效、增實力、創實業、真抓實干、實事求是、尊重科學、開拓進取的創新品格。
攀鋼歷屆領導班子始終高度重視創新對攀鋼改革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旗幟鮮明地指出,“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文化創新共同構成攀鋼核心競爭力”;明確要求,“各子(分)公司、廠礦單位領導必須一手抓管理,一手抓創新,不抓管理是失職,不抓創新是不稱職”;始終強調,“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攀鋼改革發展的戰略基點,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不斷提高攀鋼的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吸收再創新能力。
充分發揮企業共生英雄的創新行為對全體員工的示范導向作用。從1996年開始,攀鋼堅持每三年進行一次“攀鋼英杰”的評選,每次評選6~10人。攀鋼英杰是攀鋼各條戰線勇于創新的典型和模范,是攀鋼精神的人格化代表、攀鋼價值理念的“代言人”。英杰產生后,隨之開展的“英杰講、講英杰”主題系列活動,在全公司掀起了學習宣傳攀鋼英杰的熱潮。2003年以來,攀鋼先后樹立和大力宣傳了“技改闖將”孫善武、釩鈦專家陳厚生、釩氮合金主研人孫朝暉等一大批時代楷模,充分調動和激發了廣大職工崇尚創新、參與創新的熱情和積極性。
充分挖掘和廣泛宣傳反映創新價值理念的典型故事,讓創新理念通俗易懂、喜聞樂見、可親可信。1995年,攀鋼編撰了《國魂托起的鋼城》,系統闡述了攀枝花開發建設的艱苦歷程和攀鋼精神的孕育過程,突出了創新精神在攀鋼的體現;1997年和2005年,在攀鋼二期和三期工程結束之際,攀鋼編輯出版了《裂谷豐碑》和《夢想在裂谷中騰飛》,熱情謳歌了攀鋼人在工程建設中踐行創新理念的動人故事;2003年,攀鋼開展了征集攀鋼人故事和攀鋼人格言活動,出版發行了《攀鋼人故事》;2003年、2004年和2005年,攀鋼連續三年編撰出版了《攀鋼文化臺歷》,讓攀鋼職工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強化對創新理念的認知和認同,極大地調動和激發了攀鋼全員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活力。
強基
——大力構筑創新體制和機制
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過程中,攀鋼注重將文化建設與企業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相結合,努力實現創新精神和創新理念的固化于制,并滲透于企業管理的方方面面,用制度體現創新理念、用制度強化創新意識、用制度規范創新行為。
建立獨具攀鋼特色的創新模式。攀鋼按照資源配置系統優化的原則,整合資源配置,理順管理關系,建立了國家級技術中心、公司級科技攻關隊、廠礦技術工作隊三個層次抓創新的模式。其中,技術中心負責研究公司重大戰略問題,密切跟蹤國內外科技發展的最新動向,重點開發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科技攻關隊負責應用研究,重點抓科技成果轉化和現場服務指導;廠礦技術工作隊主要為本單位的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等提供服務,實施“短、平、快”項目,快速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各種技術問題。通過三級抓創新模式,把企業中長遠戰略發展規劃與短期重點和具體問題的解決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了各個層次、各類人才的特點和作用,為創新搭建了較好的平臺,有力地促進了攀鋼的自主創新,增強了攀鋼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
為創新提供良好的物質技術條件。攀鋼從戰略上高度重視、從制度上充分保證創新的資金和資源投入,實現了創新效益最大化。首先,保證經費投入的支持力度和投入效果,堅持做到每年對自主研發費用的投入不低于上年度銷售收入的1%。一方面積極研究利用國家鼓勵技術開發投入所給予的財政優惠政策,另一方面加強與國際、國內的技術交流和合作,爭取國家基金、政府項目及其他政策支持,同時積極尋求其它引資渠道,推動了創新成果的工程化、產業化,做到開發一批、儲備一批、推廣一批。其次,加強技術中心建設。引進并完善實驗室條件和中間試驗手段,建成了連鑄模擬試驗、高爐還原過程模擬試驗、鈦白研究等20余個實驗室,與長虹共同組建了產品應用研究聯合實驗室;整合兼并重組企業科技力量,設立攀鋼技術中心分部等等,從整體提升了攀鋼的持續創新能力和科技競爭優勢。
利用各方面資源提高創新效率和水平。攀鋼始終以開放合作的心態推動和加快自主創新步伐,堅持自主研發與引進、消化相結合,解決攀鋼重大綜合性生產技術難題,實現了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首先,與清華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科院、鋼鐵研究總院等2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合作,開展聯合攻關,在新型釩鈦鋼種、釩功能材料和氯化法鈦白等相關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其次,加快關鍵技術引進步伐,解決釩鈦資源深度開發利用的技術瓶頸,引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工藝技術,推動了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向深度和廣度發展。
化人
——大力培育創新型人才
攀鋼始終高度重視創新人才的吸引、培養、使用和激勵,堅持做到在公平競爭中識別人才,在創新實踐中培育人才,在事業發展中凝聚人才,在事業生活中關愛人才,極大地激發了人才的創新潛力,培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富于創新精神、具有較強創新能力、適應攀鋼建設發展需要的創新型人才隊伍。截至2005年底,攀鋼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才27 767人,其中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級專家22人、省級專家15人、市級專家63人。
努力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攀鋼堅持以提高人才的自主創新能力、科技研發能力和成果轉化能力為核心,把培養造就高層次創新人才作為人才資源開發建設的重點,堅持重點人才重點培養,優秀人才優先培養,緊缺人才抓緊培養,不斷壯大了攀鋼創新型人才隊伍。攀鋼出臺帶薪脫產學習等一系列支持和鼓勵廣大職工參與繼續教育的制度和政策,鼓勵職工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提倡職工“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堅持每年選送一批優秀人才進入國內知名院校深造,加快知識更新速度,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和鍛煉。在攀鋼二期、三期工程引進國外裝備和技術的過程中,攀鋼堅持選送優秀人才到國外企業實地學習,組織自己的專家與外國專家一道進行設備安裝調試,培養了一大批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
堅持不懈地抓好人才和智力引進。針對所處地理位置偏僻、吸引人才難度較大的現狀,攀鋼積極調整人才工作思路,堅持人才引進與智力引進相結合的原則,采取靈活的政策,吸引企業緊缺的各類人才為攀鋼所用。第一,建立多種形式的引人渠道,千方百計地改善引進人才的學習、工作、生活條件,為他們提供展示和發揮才能的空間和舞臺。2006年,攀鋼引進了全國重點高校重點專業的大學本科以上畢業生400余名。第二,建立靈活多樣的引智渠道。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利用技術咨詢、短期工作、課題合作等多種方式,吸引社會人才和智力為攀鋼工作。第三,采取在大城市建立攀鋼技術中心分部、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合作辦所等多種途徑,吸引外部優秀人才。第四,設立了攀鋼博士后工作站,引進博士進行專項技術研究,吸納企業急需的和關鍵技術應用方面的高層次人才到攀鋼工作,為攀鋼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奉獻聰明才智。
創新人才激勵機制。首先,堅持把為人才提供事業平臺放在第一位,建立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促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近年來,攀鋼實行了重大項目對內對外招投標和項目負責制,采取公開招標的方式選拔項目負責人和項目組成員,實行擇優上崗。其次,改進和完善分配辦法,設立創新獎勵基金,加大對有突出貢獻員工的獎勵力度,對在關鍵、核心工藝技術方面作出重大貢獻的優秀人才給予重獎。在2005年攀鋼科技大會上,公司對釩氮合金項目給予的獎勵達到80萬元,給予個人的一次性最高獎勵達到10萬元。從1997年起,攀鋼每三年進行一次技術帶頭人、青年拔尖人才和技能拔尖人才的評選,2006年表彰技術帶頭人146名,每人每月享受1 000元津貼;青年拔尖人才440人,每人每月享受600元津貼;技能拔尖人才453人,每人每月享受600元津貼。再次,實施形式多樣的社會價值激勵。堅持對貢獻突出的各類人才授予攀鋼英杰和攀鋼標兵等榮譽稱號,推薦各類優秀人才成為全國、省、市的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國家、部省級勞動模范等,給予優秀人才突出的社會地位和各種榮譽。
創牌
——強力打造攀鋼品牌
長期以來,攀鋼高度重視全員創新思維與創新行為的激勵、培育和引導 ,最大限度地調動和激發了全體員工參與創新、勇于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了創新合力,結出了自主創新的累累碩果。
持續技術創新奠定了攀鋼國內鋼軌領先地位
攀鋼開發的PD3、PG4鋼軌在我國重載鐵路干線上運行,綜合性能超過日本、法國生產的世界名牌鋼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在線余熱熱處理鋼軌技術全球獨創,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還在成功運行的生產線;主要鋪設攀鋼鋼軌的中國第一條時速200公里準高速鐵路秦皇島—沈陽于2001年通車,結束了中國不能生產高速鋼軌的歷史。2005年,攀鋼在國內率先開發出時速350公里的100米長尺高速鋼軌已發往海南、陜西試用試鋪,效果良好。鐵道部領導認為:攀鋼是國內目前唯一真正能生產高速鐵路鋼軌的企業;2006年7月,青藏鐵路順利通車,攀鋼鋼軌占總供貨量的70%,進一步樹立了攀鋼鋼軌的品牌形象。目前,攀鋼能按世界上最先進的標準生產各種鋼軌,國內鋼軌主要技術標準均由攀鋼負責起草,攀鋼重軌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三分之一,出口歐美、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為我國鐵路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依靠自主創新,攀鋼成為世界實力最強的產釩企業
攀鋼充分利用釩鈦共生礦資源,在國外嚴密封鎖的條件下,歷經霧化提釩、轉爐提釩、釩氧化物及釩合金的自主開發,釩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攀鋼釩制品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80%,國際市場占有率達到20%。尤其是釩氮合金的研發成功,打破了美國人20多年全球獨家壟斷,而且在技術上超過美國公司。2005年美國戰略礦物公司總裁的高級技術顧問來到攀鋼,面對現實,終于不得不承認“攀鋼的技術更先進”,“中國人了不起”。目前,攀鋼自主開發的提釩及釩產品技術被國際同行公認為世界領先,俄羅斯、新西蘭等國外企業紛紛要求轉讓技術。最近,攀鋼已和新西蘭鋼鐵公司達成協議,為該公司改進提釩工藝提供技術支持。中國釩產業已成為我國目前為數不多主要依靠自主創新、從而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之一。
依靠組合創新,攀鋼已成為中國鈦產業的領軍企業
經過十幾年持續努力,攀鋼攻克一系列技術難關,從選鐵尾礦中選出鈦精礦,并不斷突破國際上細粒級選礦的禁區,擴大利用規模,2005年鈦精礦年產量已達25.5萬噸,大大緩解了國內鈦資源短缺的瓶頸;氯化法鈦白生產技術長期被少數跨國公司封鎖壟斷,攀鋼打破壟斷,掌握了氯化法鈦白核心技術——氧化器技術,為我國建設大型氯化法鈦白生產線奠定了堅實基礎;通過引進關鍵技術并消化、吸收和開展自主創新,獨創出專用型高檔造紙鈦白、化纖鈦白的常壓水解技術;掌握了納米鈦白制備和應用技術,鈦資源利用技術水平國內領先。
依靠自主創新,攀鋼取得了明顯的科研技術優勢
自建成投產以來,攀鋼獲科技進步獎項目數居行業內各企業之首,共取得各級各類科技成果2 291項,其中部、省級成果232項,廳、市級成果226項。共有1 426項科技成果獲得各級獎勵,其中,“釩氮合金產品研發及產業化技術研究”等4項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釩鈦磁鐵礦高爐強化冶煉新技術”、“轉爐提釩工藝的開發與優化”等10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申請專利495項,獲專利權301項,其中獲美國專利3項。
2006年6月,攀鋼作為為數不多的中央企業之一,被中宣部確定為自主創新的典型單位,接受了中央媒體的集中采訪報道,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反響。2006年7月,攀鋼躋身于全國首批103家創新型試點企業行列。
(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