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祥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象征,因其文化基因和歷史傳承方式的差異,使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同臺競舞異彩紛呈。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生長點和組成部分的中國企業文化,在其生成、建設、發展實踐中呈現出東方華夏民族的顯著特色和魅力。與其他國家企業文化建設相比,具有以下三大特點。
中央領導高度重視企業文化
2003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中央辦公廳主任及山東省委書記張高麗、省長韓禹群的陪同下視察了時風集團。當劉成強總經理向總書記匯報企業利用時風大學對員工進行時風文化培訓時,總書記高興地說:“企業文化建設很重要,應認真抓好,提高企業整體競爭力。”
早在1990年5月,李瑞環代表黨中央在廣州舉行的全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年會上第一次公開講企業文化。他指出:近幾年社會上出現了許多新的文化現象,社區文化、企業文化、軍營文化等,越來越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
1992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首次將企業文化鄭重寫進“黨的十四大報告”。江澤民同志在報告中指出:搞好社區文化、鄉鎮文化、企業文化的建設。
1993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培育優良的職業道德,樹立敬業愛廠,遵法守信、開拓創新的企業精神。
從中共中央最早發現“企業文化現象”,到把企業文化建設的著力點置于企業精神的培育,其后,江澤民同志在太原鐵路局把企業文化濃縮為“企業形象塑造”,一直發展到日前胡錦濤總書記親自將企業文化建設索定在“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科學論斷。穿越時空隧道,從中國企業文化建設的橫坐標和縱坐標的交匯點上觀察,中央領導一直關注企業文化。黨中央幾位主要領導,高瞻遠矚,全面準確地見證了中國企業文化建設的心路歷程,從現象到本質,從單體到系統,從初級到高級,循序漸進不斷深入,逐步系統、日臻科學和完善,從而不斷開拓健康前行,探索出一條成功的中國化企業文化建設道路。
政府行政層層助推企業文化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不具有真正的法人資格,受管理模式決定,使真正處于出資人位置上的政府,在國有國營企業的領導中往往采用行政的手段去管理。各級政府的經濟管理部門,對企業文化普遍重視,并習慣按“紅頭文件”的規定動作布置要求企業。各級企業主管部門年年講企業文化,層層召開專業會議下達任務,廣泛培養推廣企業文化典型,甚至將企業文化納入企業家統一年度績效考核目標。行政的強力助推,使我國的企業文化建設格局呈現出地區塑造的整體性、發展的階段性、方法的統一性和波浪式前進的社會主義特有規律。
吳邦國總理在全國企業管理工作會議上鄭重提出:要大力培育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增強企業的凝聚力。
在國家的“十一五”規劃中,文化發展被確定為全國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被定為檢驗各級政府官員是否真正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標準之一。
2000年6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李鐵映,在《21世紀中國企業文化論壇》會上代表政府講話時指出:企業文化建設要體現“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把始終代表黨的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作為黨的先進性的重要特征。對企業黨組織提出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的明確要求。
國家有關部門直接參與和領導企業文化建設,國家經貿委、中華全國總工會等多部門曾下發專門文件,向全國企業發出“學習海爾經驗,推進企業文化建設”的要求。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于2005年專門制訂《關于加強中央企業企業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在統一指導思想,明確建設基本內容的同時,提出了三年建設的總體目標。接著,以此為基礎,上海、北京等城市,全國電力、金融、煙草等行業和系統,也紛紛制定出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的總體規劃,納入地方戰略實施的重要資源去精心運作。由于各級政府部門的強力助推,中國的企業文化雖歷經波折,但實現了較長時期的健康發展,目前在許多企業有了專門機構、主抓人員和專項資金的系統保證,從而使我國的企業文化建設一年比一年更深入、一年比一年更廣泛。1988年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成立時,全國性企業文化社團只此一家,現在已遍及全國各省區。許多名牌大學相繼成立企業文化研究所。
目前全國已呈現出即轟轟烈烈,又扎扎實實空前活躍的建設格局。
與思想工作結合政治亮色獨特
文化作為上層建筑、意識形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必然帶有執政黨指導思想的政治亮色。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生長點的中國企業文化,一直高揚馬列主義,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思想的旗幟,始終堅持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價值觀。中國的企業文化元素誕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中,多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期的文化烙印。企業文化體系形成于廣大員工所認同的科學價值觀、經營理念、企業精神、社會主義道德倫理中,將企業員工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融為一體去培育,突顯出企業文化建設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傾向。
許多中央企業將推行企業文化戰略視為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的策略。西方國家在通過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進一步夢想實現政治全球化。具有百年屈辱百年抗爭,愛國圖存光榮傳統的民族企業,自覺推行企業文化創新,在新、深、實、細上著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盡責服務,不盲目西化,而是繼舊開新,在固有的歷史文化傳統中走出一條嶄新的中國式管理道路。許多中央企業清醒認識自己在推行國家文化安全戰略中的責任和義務,建設卓越企業文化、領航民族經濟和民族文化的主流方向,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自覺抵御國內外腐朽、落后、反動文化的浸蝕,企業文化建設成為全黨、全國、全民治國安邦的重要抓手。
企業文化與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互相助推,交叉進行,是中國企業文化有別于其它國家的最大亮色。自中國東部沿海的青島前哨機械廠等企業,1982年引進日本生產技術,同時引進日本企業文化開始;到地處改革開放前沿的深圳某些企業,與美國西歐企業合作,受其管理文化影響,較早提出企業精神;從深圳市委宣傳部在全國率先掛出企業文化研究會的牌子,到目前全國各級企業思想政治工作部門都在抓企業文化這一不爭的事實;回眸20多年的發展歷程,我國的企業文化多由黨委政工部門主抓,多與企業精神文明建設捆在一起行進。
企業文化建設與黨的中心工作和國家、社會穩定的大政方針貫徹落實同步,企業文化與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指導思想一致,建設主體相同,在培育“四有” 員工隊伍,建設和諧企業,為企業改革、發展、穩定、提供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的目標方向相向。
企業文化建設是新時期黨的工作重要組成部門,必須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展開,同時又要遵循自身規律,牢牢掌握文化力提升經濟力的著力點,這就是中國企業文化建設有別于世界任何民族的文化個性。
(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