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博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中國的軟件產業也在蓬勃發展,已經具備了較好的發展基礎,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和較為健全的軟件產業體系。
2005年,中國軟件產業累計完成軟件收入3900億元。但中國軟件產業5%—7%的平均利潤率卻令人樂不起來。那么,中國軟件業的軟肋在哪里呢?
核心技術缺乏
目前,正如信息產業部副部長婁勤儉今年初撰文指出的:隨著18號文和47號文的各種促進軟件產業發展的政策進一步得到落實,國產軟件業已進入發展的快車道,但是,“產業和企業的規模偏小”和“關鍵核心技術缺乏”仍是國產軟件無法在短期內跨越的鴻溝。
從產業格局看,全球90%以上的操作系統、數據庫管理軟件及網絡瀏覽器等基礎軟件和大部分通用套裝軟件、高端軟件產品被美國所壟斷,絕大部分產品標準的控制權也掌握在美國手中。
以政府采購比例來看,按照信息產業部公布的數據,2004年省級政府采購辦公軟件共花費25000萬元,其中用于購買國產軟件的只有6120萬元,僅占總經費的24%。
而在有中國的班加羅爾之稱的大連市副市長戴玉林看來,沒有自主健全的軟件產業鏈,使得大量利潤流入外國企業,這是嚴重制約我國軟件產業拓展空間的主因。
因此,作為直接關系到國家安全和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先導產業,“自主創新”已經成為中國軟件業的第一關鍵詞。
正是在軟件價值得不到認可的背后,更深層次地折射出中國軟件自身創新能力的欠缺。高度的同質化、缺少差異化的產品和方案無疑導致了軟件價值的貶值和不被認可,因為客戶需要的軟件很多公司都能夠提供,這個其實是和傳統產業中存在的供求與價格的關系是一致的,當供大于求的時候,軟件價值自然貶值了。
事實上,中國軟件企業的平均利潤仍只有5%—7%。這一數據還直接引發了“中國軟件企業依賴退稅生存”的尷尬說法。
價格戰日趨激烈
2005年8月23日,中國軟件行業協會在《有關開放源代碼軟件與商業軟件知識產權的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軟件業已出現類似家電產業的惡性價格競爭的現象。報告稱:“在一些信息系統建設項目中,由于惡性競爭,中國軟件費用被壓得很低,開發商不但無利可圖,甚至起碼的開發和服務成本也難以為繼。中標的企業被迫使用盜版或者偷工減料,不按要求開發軟件和提供服務,導致出現經濟學上‘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
根據計世資訊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2001年,中國軟件企業的利潤率下降4%,2002年下降5.89%,2003年更是急劇下降57%,2004年繼續下降17%,行業利潤率僅為7%。相比之下,歐美日同行的平均利潤水平則高達25%以上,IBM、微軟等知名企業的利潤水平更是超過35%。
事實上,軟件企業的競爭可以分為由低到高的4個層次,分別是價格競爭、質量競爭、品牌競爭和供應鏈競爭。中國的軟件行業競爭大多還停留在價格競爭和質量競爭的水平上,特別是價格競爭。
浪潮集團高級副總裁王興山以自己所熟悉的ERP軟件為例指出,一般情況下面向中小企業的一套完整的ERP軟件要20-30萬元左右,但是現在市場上已經出現了1—2萬元就能“拿下”的ERP軟件。
據介紹,在國外,企業在硬件、軟件和服務上的投入一般是1:2:3的比例,在國內這個數字就變成了3:2:1,正好相反,軟件的價格普遍被低估,廠商按照工時收費的方式用戶并不接受,甚至有人認為軟件應該“免費”,用戶對軟件的價值認識不高已成為公認的事實。
而且,正當國內軟件業在價格上大打出手的同時,跨國軟件巨頭在中國市場多年精耕細作,競爭優勢已從產品、技術開始轉向服務。或者說,國際軟件巨頭已基本在國內完成戰略布局,開始成為國產軟件商不能忽略的勁敵。
專家認為,跨國企業向中低端市場滲透也是國產軟件利潤率不斷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甲骨文在并購仁科之后的當月推出甲骨文電子商務套件11i.10時就明確表示要拓展中小企業市場的方向。而并購前仁科和JDE在中小企業市場上的一系列產品和經驗又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甲骨文在中小企業市場的拓展。
又如SAP則自2002年底發布中小企業敏捷解決方案以來,在產品、渠道以及合作伙伴上不斷完善,從而使SAP在中小企業市場的競爭力與日俱增。
軟件業要反思出路
常常能聽到兩種不同的聲音。在會議桌前,企業總是這樣講:“我們軟件的市場前景巨大。”但在飯桌上,企業家經常這樣抱怨:“我們其實真的很苦。”這兩種聲音都是真實的,并不互相矛盾,而是中國軟件業的現狀。
這是因為,一方面,國家扶持軟件產業的政策幫助不少軟件企業獲得發展;另一方面,扶持政策成了部分國內軟件企業規避國外強大競爭對手的護身符,不利于形成優勝劣汰的良性競爭環境,而這恰恰與政府扶持本國軟件政策中“鼓勵國內企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努力開拓兩個市場”的初衷背道而馳。
從國際上看,2005財年,IBM營業收入達911億美元,凈利潤為79.3億美元;微軟公司銷售收入達398億美元,凈利高達122.5億美元,全球員工總數超過六萬人,在全球78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公司。
而2005年,中國軟件產業最大規模前100家企業軟件收入達到903.7億元,收入超過10億元的企業共有25家。前10家的企業軟件收入為451.1億元,占100家企業收入的比重為49.9%。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軟件企業中1000人以上的大型企業數量只占全行業的0.8%,而50人以下的企業竟占到全行業的65.9%,中國大多數軟件企業,仍普遍處在作坊式的經營階段,尚未形成大的規模,面對國內市場的推廣尚且乏善可陳,在軟件外包領域就更是頻頻遇阻。
所以,雖然中國軟件市場發展迅速是不爭的事實,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和拼搏,軟件產業已有了一定的家底,但大多企業技術儲備及基金積累還很匱乏,國內軟件企業始終沒有脫離高風險、低回報,高投入、低產出的經營模式,無法跟上世界軟件技術發展的潮流。中國軟件業的規模化還遠沒有形成,大都停留在“求生存”的境遇之中,還沒有到“求發展”的階段。
筆者認為,中國軟件企業需要找尋新的產業拉動力。根本的出路,第一,依靠內需市場的拉動,軟件企業應該充分利用國內的市場,首先滿足國內信息化的需求,在中國的市場站住腳。第二,要走出去。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有能力走出去。國內的軟件企業既要滿足國內的市場需求,同時也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因為軟件是國際性的產業,其技術發展非常迅速,每一兩年就有新的技術更新換代。不走國際化的道路,不可能發展,不開拓國際市場,產業增長就會受到抑制。
有數據表明,在未來5-10年內,中國政府IT采購將達1500-2000億元之巨。中國的經濟在未來五年仍有增長空間,國內軟件市場空間會很大。即使在中國加入WTO之后,政府采購市場依然受《政府采購協議》約束,此領域市場并未完全放開。這將是中國軟件業發展極重要的一塊市場。
從中國軟件產業狀況看,操作系統層面基本被微軟等國外企業壟斷,國產軟件在這個領域缺乏競爭力,但隨著以Linux為代表的開放源代碼軟件的發展,為發展基礎軟件提供了更好的技術支撐。
中國的軟件供應商一定要提供能夠體現客戶價值的、不可替代的軟件。換句話說,就是提供能為客戶賺錢的軟件,只有幫客戶實現其核心價值的軟件,才能真正得到認可,現在大多數軟件企業還做不到這點。要解決這個問題,根本上就是要苦練內功,在不斷尋求新道路的同時提高自身的能力。
事實上,事情都是兩面的,現在出現利潤率走低的情況也并不是一件壞事,而困難出現的時候恰恰也意味著轉機,這給中國軟件行業提了個醒:是需要改變的時候了。
同時,軟件產業發展需要團隊精神,而中國軟件企業的合作意識不強,還未形成戰略聯盟的大局意識。在印度,一家軟件公司接包后,如果自己開發不了,它會很快轉給本國另一家公司。其目的只有一個——把客戶留在印度,而中國有的軟件企業接到大客戶的包,即使自己做不了也偏要接。結果不但可能做得很糟,攆走了客戶,還影響了中國軟件企業的國際形象。
同時,在中國,企業之間、企業與銀行之間、企業與個人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信用缺乏司空見慣,其結果是造成社會的不信任狀態、中小企業的融資難,軟件業的發展壯大也就難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