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挺

一生勤奮自學
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蘇金壇。父親40歲得子,為取“進籮避邪,同庚百歲”的吉利,為他起名“華羅庚”。1924年華羅庚在金壇中學初中畢業,這成為他的“最高學歷”。
1927年春,華羅庚來到上海,考入黃炎培創辦的中華職業學校。職校學制兩年,費用較少,可學一技之長。在職校期間,華羅庚曾獲得上海珠算比賽第一名。原來他掌握簡單的算法,從而能“斗智不斗力”,壓倒那些銀行職員和錢莊伙計。父母對此十分欣慰,但他讀了一年半,父親再也湊不出膳費,只好回家幫父親料理雜貨店。
顧客來了,華羅庚就幫著做生意;顧客走了,他就埋頭看書或算題。有時入迷,怠慢了顧客,父子間的沖突便時有發生。父親氣極了,干脆把華羅庚演算的草稿撕掉,往爐火里燒。但遇到店里賬目出錯時,華羅庚總能迅速算清。父親一看,數學還有用,才放松對他的阻嚇。
初中老師王維克一向賞識華羅庚的數學才能。1928年,王老師做了金壇中學校長,請華羅庚去當庶務兼會計。次年,又叫他當補習班的教員。
1929年母親病逝,而華羅庚也染上傷寒。但在新婚妻子的照料下,病了半年的他終于能起床了。不幸的是,他的左腿胯關節骨膜粘連,只能拄著拐杖走路了。
華羅庚開始頑強自學。他說:“我選中數學,因為它只需要一支筆,一張紙,道具簡單。”
功夫不負有心人。1930年他在《科學》雜志發表了《蘇家駒之代數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引起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1893-1969)教授的注意。1931年夏,華羅庚應邀來到清華大學。限于資歷,他當了系助理。在清華,有恩師指導,有圖書資料,比起金壇真是天壤之別。他自學完大學數學課程,又寫了3篇論文,遂破格升為助教。
1936年華羅庚去英國公費留學。在劍橋的兩年,他作為訪問學者跟著名數學家哈代做研究工作。他寫了18篇論文,引起國際數學界的贊賞。1938年回國,越過講師、副教授,他直接任西南聯大教授。1946年應邀赴美研究,任普林斯頓大學和伊利諾大學教授。不久,妻子帶著三個兒子去美國團聚。
一生輝煌成就
華羅庚是我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守函數論、多元復變函數等許多領域的奠基者,在偏微分方程、高維數值積分等領域也取得突出成就。他與陳省身齊名,都是我國在世界上最有影響的數學大師。
剛來清華時,華羅庚受楊武之(1896-1973)教授的影響走向數論的研究道路。在劍橋時,又受到劍橋分析學派大師哈代(Godfrey Harold Hardy,1877-1947)與李特爾伍德(John Edensor Littlewood,1885-1977)的指導。他解決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計這一歷史難題,得到了最佳誤差階估計,該結果在數論中有廣泛的應用。他對哈代與李特爾伍德關于華林問題及賴特(Edward Wright,1561-1615)關于塔里問題的結果作了重大改進,至今仍是最佳紀錄。當時哈代興奮地說:“太好了,我的著作把它寫成是無法改進的,這回我非改不可了!”另外,關于“塔里問題”的研究,華羅庚提出的理論被數學界命名為“華氏定理”。于是華羅庚創立了中國解析數論學派,該學派對于質數分布問題與哥德巴赫猜想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西南聯大的艱苦條件下,華羅庚用了三年時間寫出了《堆壘素數論》。他系統地總結、發展與改進了哈代與李特爾伍德的“圓法”、維諾格拉多夫(1891-1983)的“三角和”估計方法及他自己的方法,成為20世紀經典數論著作之一。當時他先寫完中文稿,接著又譯成英文。他把自己傾注了心血的著作,交給舊“中央研究院”。結果書稿被弄丟了!這如晴天霹靂,華羅庚好長時間寢食難安。幸好,他還有一部英文稿。華羅庚便把英文稿寄給蘇聯科學院院士、著名數學家維諾格拉多夫。這位數學家非常賞識,組織人把它翻譯成俄文,在蘇聯出版。解放后,又請人把《堆壘素數論》從俄文譯成中文。
在代數方面,他證明了歷史遺留的一維射影幾何的基本定理,被稱為“嘉當-布饒爾-華定理”。其專著《多個復變典型域上的調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陣技巧,結合群表示論,具體給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這項工作在調和分析、復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廣泛的影響。
從1960年起,華羅庚開始在工農業生產中推廣統籌法和優選法,足跡遍及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他編寫了《優選法評話及其補充》、《統籌法評話及其補充》等通俗讀物,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經濟效益。
華羅庚非常注意培養青年數學家。他發現陳景潤(1933-1996)很有發展前途,就建議把陳景潤從福建調到數學研究所。他寫了《數論導引》,引導了陳景潤和王元(1930-)從事數論研究;他和王元應用代數數論,提出了數值積分的新計算方法,被國外稱為“華—王方法”。他寫了《典型群》,培養了萬哲先(1927-);寫了《典型域上的調和分析》,又帶出了陸啟鏗(1927-)和龔昇(1930-)。上述幾位學生,如今都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數學家。

一生創新思維
華羅庚說:“中國成語勸人不要班門弄斧。我的看法是:弄斧必到班門。只有找上班門獻技,如果魯班能夠指點指點,那么我們進步能夠快些。”
1979年5月,在伯明翰召開世界解析數論大會,華老是這次大會最受尊敬的數學家之一。大會閉幕后,他接受伯明翰大學之請,在該大學講學。“講學,我不敢當,不能好為人師。”華老說,“講學以學為主,講的目的是把自己的觀點亮出來,容易接受別人的意見,改進自己的工作,精益求精。”他微笑道:“我準備弄斧必到班門!”原來他還接到德國、法國、荷蘭、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許多大學邀請前往講學。“我準備了十個數學問題,包括代數、多復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矩陣幾何、優選法等。我準備這樣選擇講題:A大學是以函數論著名的,我就講函數論;B大學是以偏微分方程著名的,我就講偏微分方程……”
華羅庚獨立思考的趣事不少。當年國文老師出了一個作文題目:《周公誅管蔡論》。按正史,武王去世,周公攝政,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不服,結果被周公平定。這個題目一般的寫法當然是說周公誅管、蔡,誅得對。但華羅庚卻做“反面文章”,他說周公倘若不誅管、蔡,說不定自己也會造反。正因管、蔡看出他的意圖,所以他才把管、蔡殺了滅口。
新鮮的構思,獨立的見解,對不對是另一回事,首先是個“敢”字,這一點對學術研究是有促進作用的。華羅庚辯解說:倘若你只許有一種寫法,為什么你出的題目不叫做《周公誅管蔡頌》?既然題目有“論”字,那就應該準許別人“議論”,既是議論就可以有不同的意見!
一生豪情正氣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了。這是震驚世界的大事,使身在海外的華羅庚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來自祖國的新聞,像磁石一樣吸引著他!華羅庚下決心,放棄在美國的優越生活條件和科研環境,返回祖國。
在回國途中,他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中國全體留美學生的公開信》,信中說:“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也應當回去!”1950年3月16日,華羅庚帶著妻兒回到了北京,重返清華大學數學系執教。
在華羅庚的感召下,大批青年科學家紛紛歸來。例如在英國愛丁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楊立銘、夏培肅夫婦,也于1951年回到北京。后來,夏培肅成為我國從事計算機研究的最早的院士。
華羅庚籌備成立的中科院數學所當時也設在清華大學。他回憶當時的心情說:“1950年由美國回來時,好像入伍的新兵,斗志旺盛,一心想在祖國建設中盡一份力”。1952年他被任命為數學所所長,所里成立了許多數學分支的研究組。1952年秋天的一個晚上,在清華大學寓所,華羅庚接見了他從清華電機系物色來的閔乃大、夏培肅和王傳英三位年輕教師,討論了研制中國的計算機問題,創立了我國最早的計算機科研組。
夏培肅院士回憶道:“華先生客廳里滿屋子書,沙發上、所有的桌子、臺子上全是書和翻開的雜志期刊,我就覺得華先生是個做學問的人。后來就坐下來聊,問我們學過什么,愿不愿搞計算機?我們當然很愿意。因為我在英國時,已經了解計算機了,我們國家要搞的話,我特別愿意搞,所以我當時就愿意到華先生手下做電子計算機,就是這么開始的。”
1956年4月至6月,周恩來總理領導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在宏偉的12年規劃中,把計算技術、半導體、自動化、電子學并列為必須抓緊的四大緊急措施。華羅庚教授擔任計算技術規劃組組長,負責起草了發展我國計算機事業的措施。同年8月,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籌委會成立,華羅庚任主任委員。根據“先集中,后分散”的原則,把全國各地曾在計算技術方面工作過的人員集中到所,共同承擔任務,組織了計算機設計、程序設計和計算機方法專業訓練班,通過骨干力量的鍛煉成長,再回各自的大學或科研單位開展工作。我國的計算機事業就這樣茁壯地成長起來。
1958年,他擔任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兼數學系主任。1978年3月,他被任命為中科院副院長。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多次應邀赴歐美及香港地區講學,先后被法國南錫大學、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華羅庚還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曾當選為一至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副主席。歷任中國數學學會理事長,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主席團成員,中國科協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等職。
1975年,由于過度勞累,在哈爾濱推廣優選法時,華羅庚患了急性心肌梗塞病,昏迷近六個星期。周總理派醫生去哈爾濱搶救。他脫離危險之后,毛主席寫信給他表示慰問。
1985年6月12日下午,華羅庚在日本東京大學講臺上興致勃勃地演講。一共持續了1小時零5分鐘。在熱烈的掌聲中,他正準備再講幾句結束語時,不幸心臟病突然發作,與世長辭。
一代宗師華羅庚離開了他熱愛的祖國、人民、事業,在1985年的6月1日中國計算機學會成立大會上我們還聽過華老的教誨,怎么竟為訣別?我們很長時間里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