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廣琳
2005年元旦前夕,年僅13歲的天津少年張瀟藝從24層樓上展開雙臂,以飛翔姿態,一躍而下,去追尋他在網絡游戲中的英雄……這位網游少年的離去,給他的父母留下了無限痛苦,給社會留下了更多遺憾,也給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留下了無盡的思考……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在為人類社會的飛速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其負面影響也日益顯現,特別是網絡不良信息對我國未成年人成長的危害越來越讓我們憂慮。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最近的統計,我國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上網人數占15.1%,學生上網人數占23%。網絡不良信息主要包括淫穢、色情、恐怖、暴力、邪教、賭博、反動、迷信、誹謗、謊言、謾罵等對未成年人成長有害的內容,對未成年人來說網戀和不適合他們玩的網絡游戲也屬于不良信息。據統計有46%的上網者曾有意或無意光顧過不良信息網站。可見研究網絡不良信息對我國未成年人成長的危害及對策十分必要。
一、網絡不良信息對我國未成年人的危害及表現形式
1.對生理、心理行為的危害
(1)妨礙生理的健康發展,甚至影響大腦的發育。
未成年人正處在長身體時期,長時間坐在電腦前,會令他們腰肌受損、視力下降、精神疲憊,身體長期受到電磁射線的輻射,影響健康。經常無節制上網的未成年人會造成左前腦發育不良,語言表達能力下降,閱讀、書寫能力下降,思維混亂等。
(2)造成情感冷漠、孤獨、空虛,進而可能會出現 “網絡自閉癥”。
情感冷漠主要表現為對外界刺激缺乏相應的情感反應,如對親情、友情表現冷淡,對周圍的事物失去興趣,內心體驗缺乏,面部表情冷漠、呆板,嚴重時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漠不關心,悲觀失望,消極厭世。網絡環境很容易加劇自我封閉,造成人際關系淡化,出現人際情感的逐漸萎縮和淡漠,進而出現 “網絡自閉癥”。
(3)造成沖動、暴力,以至于誘發犯罪行為。
調查中,當問及“是否會用游戲里的武力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不高興的事”時,7.5%的人回答:“是”,57.8%的人回答:“說不準”。從這一點看,如果缺少正確的引導,網絡暴力內容對未成年人潛在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未成年人正處在“心理斷乳期”,如果長期沉溺于網絡的暴力游戲和黃色信息,容易誘發未成年人犯罪。
2.對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危害
(1)弱化道德意識,導致社會責任感缺失,缺乏誠信,是非觀念混淆。
網絡具有隱蔽性,是使未成年人道德弱化的主要原因。據調查,有31.4%的未成年人并不認為在網上撒謊是不道德的;有37.4%的未成年人認為在網上說粗話、臟話沒有什么了不起的;更令人擔心的是有24.9%的未成年人認為在網上做什么都可以毫無顧忌。未成年人道德意識的弱化會直接影響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道德行為。在無約束的環境下,人的某些潛在的不良心理會得到強化,其中撒謊是最為嚴重的一點。如果長期下去,就會使未成年人失去起碼的誠信,而且對周圍的一切都采取不相信的態度,混淆是非觀念。
(2)造成團隊精神下降,影響社會化進程,影響學習和工作,甚至不利于高級認知能力的發展。
網上交流缺乏團隊的合作,極易造成未成年人團隊精神下降。人的成長是一個不斷社會化的過程,由于虛擬網絡世界的介入,使未成年人的角色學習發生斷層,這對于一個正處于社會角色不斷轉型的未成年人來說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沉溺于網絡的未成年人影響正常的學習和工作已是不爭的事實。即使網絡用于學習,如果學生對工具和技術過度依賴,碰到困難就求助于技術,也可能會喪失獨立思考的空間,對高級認知能力的發展不利。
二、避免網絡負面影響的基本對策
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承擔起對網絡時代未成年人的教育責任,使未成年人無論在家庭、學校還是在社會上,網絡道德教育都有人管,不讓未成年人有教育和管理上的真空。對未成年人上網正確的做法是“堵疏結合”,把握二者的辯證關系。
1.家庭應真正擔負起監護和教育的責任
家長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不能放松對未成年人上網時間和上網內容的監管,決不能把責任推到學校和社會。家長應多了解孩子在學校和社會上的表現,做到心中有數。家長要以疏導為主,要理解、尊重未成年人對新鮮事物的好奇,與孩子平等交流。家長是孩子的榜樣,應加強自身的網絡知識,引導孩子健康上網,培養他們的信息素質,提高未成年人自身對不良信息的防御能力。
2.學校應制定未成年人網上道德行為規范,開展網絡道德教育,探索網絡時代德育工作新思路
未成年人上網是信息時代的必然產物,應當正確地引導并加以規范。學校應制定未成年人網上行為規范,要讓未成年人懂得,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同樣需要道德規范。學校要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在德育課中補充網絡道德教育內容,在課堂上、教材中、網站里、媒體間進行網絡道德的宣傳,要開設網絡安全防范教育課,并加強網絡法制教育。
互聯網具有平等性和交互性,強調大眾參與和人與人間的互動,這就使未成年人不再輕易接受德育工作者的灌輸,要求平等的對話,對教育工作者的權威提出了挑戰,使傳統的德育工作方法受到了沖擊。在網絡時代,德育工作將更多地依賴于“交互式” 的信息傳輸方式,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將變成一種平等、互動的關系。總之,作為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探索德育工作新思路,適應網絡時代素質教育的需要。
3.動員社會力量建設未成年人網站,占領網絡宣傳陣地,加強網絡立法
要建設一批健康、文明、科學,對未成年人起正確導向作用且富有吸引力的網站,同時,大力組織開發具有我國文化特色、主題積極、內容健康而又情節生動的學習軟件和游戲產品,是占領網絡這個思想教育陣地的主要方法。互聯網也是一場與未成年人“爭奪眼球的戰爭” ,必須主動出擊。這就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特別是少先隊組織、共青團組織、政府部門、學校等一齊動手,搶占網絡這塊宣傳陣地。政府和相關部門齊抓共管,動員全社會力量全面整治網絡不良信息,加強監督和管理力度,時刻監督網絡服務場所的經營行為。
我國網絡立法滯后于網絡的發展,要盡快修訂、補充、完善相關的法律內容, 以適用于對未成年人網絡權益的保護。從技術上提高網絡防控能力,應該大力研究開發網絡安全防范技術及產品,全方位地為未成年人健康上網護航。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
編輯/于赫
E-mail:hehe625@126.com